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课堂观察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回放、思考,是教师从不同度角度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审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监控、探究、调节,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反思
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反思是指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的反思能改进教学的方法策略,提高反思的深度。现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为例,进行课堂观察反思。
一、课堂观察视角设定
课堂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察点。我将观察的视角放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本节内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是地质构造、褶皱、断层?怎樣判断背斜、向斜?对地表形态影响?地形倒置的原因?以及褶皱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作用?由此设定观察的点:提出的问题指向是否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地理思维及认知规律?问题呈现方式及给学生思考预留时间?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视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主要活动,通过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设定观察点:观察多少个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讨论?参与率、时间多长?氛围、效果如何?预设几分钟、实际几分钟?任务完成多少?正确率如何?
(三)教学素材资源的有效性视角
素材资源的使用在地理上能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但素材选取是否恰当,使用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设定观察点:素材的类型、情境度、知识准确度、内容契合度、呈现时间。
二、课堂观察反馈
(一)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反馈
一是问题呈现多是在课件上展示问题,指向清晰。探究活动的问题预留时间充分,检测部分时间过短,特别是检测2、3,观察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不能完成的。
二是提问的思维层次有低思维的知识识记,如:什么是背斜、向斜?也有层次略高的探究型的问题,如:为何岩石会有分层现象?局部地形剖面不完整或者都外力侵蚀岩层分布不连续,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由简入深,先由一般情况到特殊的地形倒置的分析。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反馈
本节共计有七个活动环节成了一套适合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见右表):一是从学生参与度看:在观察的15人中,参与度高,环节一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并做笔记。环节二14人能做出正确答案,有一人未做。二到六环节针对老师的问题都能进行讨论。特别是三、五环节讨论热烈。二是从时间上看:二、三、四环节与预设时间一致,一环节超出预设4分钟。五、六环节,时间预设不够,学生探讨时间不充分。七环节,超出预设5分钟。三是从任务完成情况看:前四个环节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三个环节,有3人做对,有9人答案不全面,有2人不会做,一人独自看书。
(三)教学素材资源的有效性反馈
一是素材类型和情境度:素材有图片、动画、文字三种类型,情境度高,源于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二是素材知识准确度与内容契合度及呈现时间:从学生素材选取的知识准确度来看,材料知识均是正确的,素材芙蓉山的向斜,褶皱的动画与本节课内容契合度非常紧密。题目素材契合度高,一一对应知识点。素材呈现有引入、概念讲解,题目素材。时间恰当,目标指向明确。但存在引入素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
三、课堂观察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及反馈分析,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有待完善改进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之处
一是导入生活化利于激趣:从身边芙蓉山的案例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就在自己身边。二是学生主体地位显著: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各项目标。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成为探讨问题的主角;通过启发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褶皱的相关知识。三是教学过程完整:知识讲授准确,条理清楚,板书规范。
(二)完善改进之处
一是资源充分利用:导入仅做为情境,未充分利用。建议在学习完后,判断地质构造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且说明理由。首尾呼应。二是优化设问:一是减少无效问题,二是设问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如:地形倒置,可以先提示学生判断初始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内力还是外力的影响,如何影响?三是精选探究活动: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而是真正体现探究的意义。如本节设置两个,一是地形倒置原因探究?二是工程运用探究?并预留学生完善答案的时间,使探究高效。如何让地理课堂更高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让我们通过课堂观察深入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不断提升课堂调控能力。
注: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一般课题“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223)成果之一。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反思
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反思是指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的反思能改进教学的方法策略,提高反思的深度。现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为例,进行课堂观察反思。
一、课堂观察视角设定
课堂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察点。我将观察的视角放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本节内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是地质构造、褶皱、断层?怎樣判断背斜、向斜?对地表形态影响?地形倒置的原因?以及褶皱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作用?由此设定观察的点:提出的问题指向是否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地理思维及认知规律?问题呈现方式及给学生思考预留时间?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视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主要活动,通过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设定观察点:观察多少个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讨论?参与率、时间多长?氛围、效果如何?预设几分钟、实际几分钟?任务完成多少?正确率如何?
(三)教学素材资源的有效性视角
素材资源的使用在地理上能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但素材选取是否恰当,使用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设定观察点:素材的类型、情境度、知识准确度、内容契合度、呈现时间。
二、课堂观察反馈
(一)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反馈
一是问题呈现多是在课件上展示问题,指向清晰。探究活动的问题预留时间充分,检测部分时间过短,特别是检测2、3,观察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不能完成的。
二是提问的思维层次有低思维的知识识记,如:什么是背斜、向斜?也有层次略高的探究型的问题,如:为何岩石会有分层现象?局部地形剖面不完整或者都外力侵蚀岩层分布不连续,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由简入深,先由一般情况到特殊的地形倒置的分析。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反馈
本节共计有七个活动环节成了一套适合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见右表):一是从学生参与度看:在观察的15人中,参与度高,环节一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并做笔记。环节二14人能做出正确答案,有一人未做。二到六环节针对老师的问题都能进行讨论。特别是三、五环节讨论热烈。二是从时间上看:二、三、四环节与预设时间一致,一环节超出预设4分钟。五、六环节,时间预设不够,学生探讨时间不充分。七环节,超出预设5分钟。三是从任务完成情况看:前四个环节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三个环节,有3人做对,有9人答案不全面,有2人不会做,一人独自看书。
(三)教学素材资源的有效性反馈
一是素材类型和情境度:素材有图片、动画、文字三种类型,情境度高,源于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二是素材知识准确度与内容契合度及呈现时间:从学生素材选取的知识准确度来看,材料知识均是正确的,素材芙蓉山的向斜,褶皱的动画与本节课内容契合度非常紧密。题目素材契合度高,一一对应知识点。素材呈现有引入、概念讲解,题目素材。时间恰当,目标指向明确。但存在引入素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
三、课堂观察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及反馈分析,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有待完善改进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之处
一是导入生活化利于激趣:从身边芙蓉山的案例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就在自己身边。二是学生主体地位显著: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各项目标。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成为探讨问题的主角;通过启发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褶皱的相关知识。三是教学过程完整:知识讲授准确,条理清楚,板书规范。
(二)完善改进之处
一是资源充分利用:导入仅做为情境,未充分利用。建议在学习完后,判断地质构造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且说明理由。首尾呼应。二是优化设问:一是减少无效问题,二是设问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如:地形倒置,可以先提示学生判断初始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内力还是外力的影响,如何影响?三是精选探究活动: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而是真正体现探究的意义。如本节设置两个,一是地形倒置原因探究?二是工程运用探究?并预留学生完善答案的时间,使探究高效。如何让地理课堂更高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让我们通过课堂观察深入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不断提升课堂调控能力。
注: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一般课题“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22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