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意义重大。
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这表明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应一味追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应是具有独立判断的、独特个性的人。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语文情感教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师生的情感培养
有人认为师生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教学没有根本的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中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教师不以情感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加剧师生矛盾,也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更达不到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此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中间,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改作业时的一圈一点。有时候,一笑一怒、一声问候,都可能改变学生,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应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利于营造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交流,情感共鸣。
二、借助教材,培养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教师情感的传达,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培养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的故事,可以成为教育下一代人的优秀题材。除了教会学生读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少年毛泽东》、《一件珍贵的衬衫》等记叙了名人的生活或创业救国历程,体现出作品人物的伟大形象和高尚的品质,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起到了模范作用。了解了那些人的生命歷程、人生轨迹,学生可以获得很多人生启示,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力,不断追求高尚的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母亲的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学生感受了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感悟了亲情,学习了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了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一些优秀的文言文可以使现代中学生找到精神的寄托,提高学生的人品修为。如孔子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浩然正气”对中学生处事修身是很好的规劝。儒家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增强中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古代文选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经世济民的真实写照,对社会、对人类的忧患意识,还有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多读不同的古代文言文,可以把中学生培养成具有自强、忠诚、谦虚、守信用、有进取心等不同优秀品质的人。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在挫折中站起来的人,人生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能在失败中接受教训,重新振作图强。我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三、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
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写不出真情实感,千人一面,情感干瘪。原因在于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痒,干涩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匠心毕现,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树,观者如潮。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他们心中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在作文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抒发真情,不说套话、假话。在用真心换真情的作文中,学生描述了同桌之间、同宿舍之间及亲人之间的动人故事,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用自己的心写出自己的童趣,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的心灵,写出许许多多真实感人的好作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这表明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应一味追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应是具有独立判断的、独特个性的人。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语文情感教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师生的情感培养
有人认为师生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教学没有根本的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中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教师不以情感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加剧师生矛盾,也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更达不到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此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中间,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改作业时的一圈一点。有时候,一笑一怒、一声问候,都可能改变学生,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应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利于营造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交流,情感共鸣。
二、借助教材,培养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教师情感的传达,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培养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的故事,可以成为教育下一代人的优秀题材。除了教会学生读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少年毛泽东》、《一件珍贵的衬衫》等记叙了名人的生活或创业救国历程,体现出作品人物的伟大形象和高尚的品质,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起到了模范作用。了解了那些人的生命歷程、人生轨迹,学生可以获得很多人生启示,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力,不断追求高尚的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母亲的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学生感受了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感悟了亲情,学习了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了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一些优秀的文言文可以使现代中学生找到精神的寄托,提高学生的人品修为。如孔子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浩然正气”对中学生处事修身是很好的规劝。儒家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增强中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古代文选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经世济民的真实写照,对社会、对人类的忧患意识,还有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多读不同的古代文言文,可以把中学生培养成具有自强、忠诚、谦虚、守信用、有进取心等不同优秀品质的人。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在挫折中站起来的人,人生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能在失败中接受教训,重新振作图强。我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三、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
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写不出真情实感,千人一面,情感干瘪。原因在于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痒,干涩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匠心毕现,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树,观者如潮。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他们心中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在作文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抒发真情,不说套话、假话。在用真心换真情的作文中,学生描述了同桌之间、同宿舍之间及亲人之间的动人故事,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用自己的心写出自己的童趣,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的心灵,写出许许多多真实感人的好作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