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的优化策略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应用型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机制,在顶层设计、培养方式、项目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存在严峻问题。优化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其系统策略包括: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校本内涵、标准与管理机制;优化培养方式,建立健全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内容与形式;优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机制;优化质量评价,建立健全成果考核与双师评定、贡献评估相结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72-03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关键是拥有一支有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师资特点,是产教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要求。当前,产教融合、双师强校逐渐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核心任务之一,如何有效组织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则是应用型高校亟须思考的发展管理问题。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与挑战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应用型高校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策略,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符合应用型高校办学规律和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和培养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的内涵与特点
  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为应用性高等教育,核心要义是紧密的产教融合,通过本科、高职等办学层次,培养服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办好应用型高校的关键是做强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经济领域技术技能的升级迭代极其快速,应用型高校面临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技术技能创新的主体已转变为企业,特别是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标杆企业,因此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不是技术技能创新,而是将最新的优质的技术技能系统地转化为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学生职业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做好“转化”关键的人力资源。我国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和政策,不论是双职称型双师,还是双素质型双师,双师型教师的本质是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打破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藩篱,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素养,又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实践和从事职业素养,两者融会贯通,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技能的学习、转化与创新,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不容易,这主要受限于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与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结构。
  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自更高层次的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即从“高校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碩士、博士学历,部分教师还有留学深造经历,因此具备良好的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比较强,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掌握得较快较好,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系列职称及相应的教学科研业绩。但是,这些中青年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践的经历,对一线技术技能的认知和掌握大部分来源于资料,因此他们在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这种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缺陷从根本上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缺失,导致部分教师缺少加强实践能力的动力和机会,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实践质量不足,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比较弱。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设计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普遍面临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其中一些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清,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尚未形成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应用型高校往往通过各类培养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比如产学研践习项目、技术培训与进修项目等,但其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整体较为散乱,相关培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比较薄弱,成果成效明显不足,亟须系统深入优化。
  (一)顶层设计缺失,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与管理
  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素质的培养、评价与管理主要是建构在教师技术职务评聘政策上,重视考查学位学历、任职年限、学术成果等任职条件,学术成果中重视学术论文、专著、课题、创作、获奖等内容,没有体现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需求。应用型高校尚未确立双师型的教师发展战略,缺乏体现双师型特征的教师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没有组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具体举措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
  (二)培养方式较少,缺乏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容与渠道
  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往往局限于由人事处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产学研践习、技术培训等单薄零散的培养方式,采用的是面向全校教师的申报审批式的管理方式,没有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教师双师培养的需求和特点是不同的。实际上,这种一刀切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仅能提供教师接触产业、技术及岗位的一些机会,技术技能实践学习的内容含量较少,往往流于形式,学习的成果成效并不好。应用型高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贯彻到内涵建设的各领域中。   (三)管理工作不足,缺乏完善的具体项目计划实施管理体系
  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多采取项目管理方式,下企业进行产学研践习、技术培训是比较常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以产学研践习项目为例,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项目目的性不强,缺乏问题导向,没有把技术技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作为基本任务;项目计划性不强,缺乏前期调查准备,选择践习企业不慎重,践习计划较粗糙,践习内容较空洞;项目成果性不强,把践习报告看成项目成果,缺乏针对性标志性的成果要求;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管理部门与践习企业没有建立沟通机制,在过程中难以有效地掌握和督导教师的践习行为。
  (四)质量评价缺失,缺乏完善的培养项目成果成效评价方案
  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质量评价往往采用定性判断的方式,面对项目有没有成果、成果成效质量如何、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是否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方案,这就难以保证培养项目的质量与效果。正是由于质量评价的缺失,部分教师开展产学研践习的严肃性和认真度严重不足。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设计优化策略
  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设计是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基于高校整体战略的系统性管理策略,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怎么培养双师型教师、如何评价培养质量与成效的问题,其中校本双师战略、标准与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是最关键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校本内涵、标准与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校本双师战略、标准与管理机制。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特色的双师强校战略,明确本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定位,包括双师内涵与质量要求、双师数量与结构要求。在双师战略的基础上,制定校本双师管理机制,重点是双师型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标准应将双证要求和双素质要求相结合,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评聘条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分类分层的双师培养机制,支持新进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等在学历、职称、职业证书、国际交流、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提升,逐步使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到90%以上。
  完善培养计划,促进个人自我发展与学校培养相结合。通过制定校级、院系、专业及教师个人双师培养计划,为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高职称教师设计不同的双师要求和发展路径。双师型教师应该在基础理论和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与成绩,且能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研与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觉开展应用型研究是教师知识积累和创新的高级阶段。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良好环境。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措施。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校本产教融合推进办法,重点推进专业群与区域、国内或国际标杆企业的合作,加强与标杆企业在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建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二)优化培养方式,建立健全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内容与形式
  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双师型标准制定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方式,重点在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两个领域设置培养项目,将应用性内涵贯彻到各类项目中,形成有机的培养项目体系。主要支持教师开展以下项目:一是培训证书类项目,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培训、科研能力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加强理论与知识学习,考取教师类证书和职业类证书。二是比赛获奖类项目,充分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支持教师参加技术技能赛事、教育教学赛事、创作成果展赛等,通过比赛加强交流与学习。三是企业实践类项目,加强校企合作,与标杆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不脱产的短期实践和脱产的半年以上的顶岗践习,在实践中学习最新的技术技能,掌握企业和岗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四是科研创新类项目,支持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创新,包括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支持应用创新、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
  根据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每位教师的项目侧重点是不同的,新进教师应注重开展培训证书类项目,首先实现“双证双师”;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应重点开展企业实践类项目、比赛获奖类项目、科研创新类项目,重点是发展“双素质双师”;高职称的教师应着重开展科研创新类项目,实现双师素质的融会贯通。
  (三)优化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机制
  项目管理属于具体事务层面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支持和服务教师实施培养计划。一是完善计划管理,需要加强前期的准备,制定详细的项目目标、实施方案、进度计划与经费预算,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保障具体项目的实施质量。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培训、进修、实践、比赛、科研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办事程序和经费标准,建立完善且稳定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性指导队伍,合理及时地对教职工进行业务督导或培训。三是做好结项管理,制定明确的成果标准和结项程序,组织教师完成项目总结与反思,加强成果检查和成效评估,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四)优化质量评价,建立健全成果考核与双师评定、贡献评估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评价培养项目实施质量与成效至关重要,质量评价主要是三个递进层次:一是项目质量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查是否达到项目既定目标,比如职业证书、实践成果、科研成果是否取得,重视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二是双师素质评定,经过阶段性的自我发展和培养项目,根据双师型教师标准,考查教师是否达到了相应标准要求,如果达到了则进入下一阶段培养。三是双师贡献评估,经过双师评定后,考查双师型教师是否对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和科研创新做出了应有贡献,比如校企合作教材、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等。
  四、结语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问题和挑战的研究。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设计是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要从学校战略的角度思考,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符合本校的双师型标准和管理办法,其内容是支持教师提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素质,其目的是推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莉. 项目管理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南华大学,2015.
  [2] 史玉丁,杨如安.基于项目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以高职导游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6(1):13-16+30.
  [3] 谷开慧,韩颖,梁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23):110-111.
  [4] 冷雪艳.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分析[J/OL].中国成人教育,2018(20):148-150.
  [5] 杨永明.三维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2):73-75.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海勒根那,七零后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到哪儿去,黑马》《父亲鱼游而去》《骑马周游世界》等,诗集《一只羊》。作品散见《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天涯》《作家》《作品》《青春》《草原》等文学期刊,有小说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摘。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0年度民族文学奖、第十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短篇小说另获第十届、第十二届内蒙
2010年以来,《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调音师》《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个神啊(P.K.)》《起跑线》《地球上的星星》《误杀瞒天记》《一个母亲的复仇》《嗝嗝老师》等印度歌舞电影不断涌入中国电影市场,获得了票房成绩与口碑的双丰收。虽然印度本土电影相比好莱坞大片而言引起的关注度较低,但是其电影本身的文化内涵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也掀起电影学界对印度电影的持续关注。当然,印度电影
期刊
[摘 要]随着“线上教育”的推动与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交互性、沉浸性的独特优势,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与应用价值。文章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课程构建进行研究探索,主要分为课前线上虚拟教学场景的构建准备、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训练以及课后线上虚拟课堂拓展交流三部分,并针对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现状及问题提出建议、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虚拟现实;线上线下;教学
[摘 要]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贫困生识别精准度不高、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真实性不足以及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明显短板。区块链技术被视为继大数据之后的又一项颠覆性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高度信任等优势和特征,有望突破性地解决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为此,高校应探析融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的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可信的贫困生认定指标和数据采集体系和打造
[摘 要]学业预警机制是针对学生存在的专业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与学业有关的问题进行监督、预警进而为学生管理提供预警指导的预防指导机制。坚持学业预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是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育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业预警;学生管理;学分;人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
[摘 要]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公安后备力量和在职民警培训的重任,以案件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能有效促进公安工作。多数案件可运用技术手段提取到声音,要解决案件侦办中司法语音应用难题,必从源头完善教学体系。公安院校可通过司法语音检验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和考核体系建设,构建一套符合实战化需求的教学体系,提高公安专业学生主动应用司法语音服务案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批懂
巨鲸搁浅的场面——人们听到消息,纷纷赶来割取鲸肉。巨鲸横在浅水中,成为一道堤坝。人们从低处开始下手,高处够不到,就搭了梯子上去割。有人不满足于鲸肉,他们扛来房上的梁木,撑开了鲸嘴,由口腔的广厦进入鲸体内。鲸喉咙里的息肉,来回颤抖,形同风中的门帘,内里的情形忽隐忽现。脚下有积水,众人一路上燃着火把照明,无法通行之处,便用利刃开路。行至脏腑深处,赫然出现的心肝悬挂在头顶之上,珠光莹然。遭受屠戮的鲸一息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为保障线上教学的有序开展,针对原有线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无法应对大规模线上教学管理的状况,文章分析了线上教学的现状及特点,以教育大数据为依托,建立了高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线上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
从《盲人电影院》(2010)到《繡春刀》(2014、2017)系列,再到《刺杀小说家》(2021),路阳从一个高校教师转行为专业的电影导演的近10年间,所贡献的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质量上却已得到了来自专业电影界和电影观众的双重认可。虽然他对观众的征服在时间上明显比对专业人士的征服要来得晚,而且他在票房上的号召力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借助于不断的“获奖”而逐渐树立,但纵观路阳的这几部作品,其题材和类型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按照现行标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农村常住人口为55162万人,从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