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传播文化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人,文化在教师这儿应该是跃动的、闪耀的、温暖的;而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核心是故事。所以,一个有内在份量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其实不然。被动应付的按部就班不是故事,好大喜功的虚张声势不是故事,矫揉造作的自娱自乐也不是故事;一摞摞的获奖证书里不一定有故事,厚厚的日记本未必就意味着故事,大红大紫的媒介宣传也并不代表真实的故事。故事,是心灵的潇洒邂逅,是岁月的神秘馈赠。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生命力的真诚凝聚,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精确打磨,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活多大年龄,都谈不上真正有故事。
  一个人的故事,也许来自对露珠的惊喜、对落叶的珍惜、对蚂蚁的鼓励、对时间的好奇……可以有同一主题的不同‘故事,或不同主题的同一故事,但是不可能有相同主题的相同故事。
  受崇高的职业天性决定,对于教师来说,他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故事才会有自己的故事,也只有与学生的故事对接才会展开自己的故事。一名教师的故事,可能是在超越自我之时,对教育领悟的又一次加深;可能是在执著追求之后,新的境界终于豁然开朗;可能是在波澜不惊之间,人的精神已经变得丰富和饱满……
  有了故事的教师,他的故事本身就成为永远的教化,会随同教育一起活着,“教师”职业对这样的教师也才会产生出独特的生命价值。
  故事既需要发生,又需要发现;有故事的教师让人羡慕,能够发现故事的教师则令人佩服。教师叙事就是适宜形成教师故事的一种初级形式。当然,教师叙事本身并不是故事,但是它可以成为对故事的事后成就,更可以成为故事的现实期待,或者可以说,教师叙事是对教师故事的过渡与演练。所以,教师叙事可以与校园文学互相印证,然后经过人间大爱的多重洗礼,从中成长出教师自己的故事。
  有故事的教师,是创造过教育故事的人;有关教育的故事,是生命之花最圣洁、最灿烂的盛开。
  
  (责任编辑:鲁亚山)
其他文献
201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的节目中,谈到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学与日后就业的关系问题。有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许多实用技术培训,因此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用处。这不禁让人深思:大学教育和就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大学教育”作一说明。在我国为期不长的现代教育史上,对大学、专业学
前不久,央视风靡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幸福遐想和人生启示。剧中的“傅老大”无钱无权,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可是他善良、高尚,健康、快乐、幸福,他以真诚、乐观、爱心、豁达、“无为”揭示了幸福的真谛——“知足”和“成全”,即幸福的要义在于分享,在于知足,知足是福,知足常乐;在于成全,成人之美;在于奉献、给予、馈赠。正是他的这种纯粹的幸福观,不仅感染了他的兄弟姐妹,也同样感染了千百万观
展开当代中国教育史册,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一书中的11位主人公的名字正嵌入其中。他们之中既有王承绪、朱九思、潘懋元、李秉德等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开创者,也有谢希德这样曾为当代中国科学事业与大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既有刘佛年、汪永铨、顾明远、鲁洁、王逢贤这样德高望重、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一辈教育家,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在基础教
2009年暑期,经其他校长的推荐,我得到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浏览、初读、通读、细读,到“慢慢看”“钻进去”“跳出来”,且在书中空白处不时写一点自己的感悟或行动的细节,或把自认为有用的“真东西”提炼摘抄下来。好像著者张卓玉先生就坐在我的面前,与我这个在学校四堵墙内工作了40载,大学、中学讲台站了30年,校长岗位耕耘了18年,苦苦探索和追寻基础教育改革又遇到诸多困惑的老教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否科学、合理地控制教学信息呈现的形式与内容,对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超载  技术进步使得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教与学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帮助教师丰富信息呈现方式、优化教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
一、小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误区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一些教师在实践方法上存在着误区。  1.口头传授学生才省劲  一些教师考虑到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完善、学习经验尚欠缺,所以总是反复进行口头指导。一味的口头传授,不仅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和主观能动性,给自主学习带来障碍,而且让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抽象概念”上,难以形成“整体认识”和进行“系统
由意大利人德·亚米契斯所著,夏丏尊先生翻译的《爱的教育》在中国出版已有80多年[1],它的影响力经久不衰。表现之一就是夏先生短短的《译者序言》现今仍频繁地被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引用,甚至中国的当代教育仍然没有跳出夏先生所言的“无水的池”。[2]《爱的教育》开篇就讲“特将此书献给九岁至十三学的小学生们”,确实有很多人在小学阶段就阅读了《爱的教育》,甚至有人将《爱的教育》读给幼儿听。就是这样一本通
在新课程理念下,预习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活动空间,是在没有经过具体讲授时学生感受、學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后,对教学任务会有所认识,有所收获并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预习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
对于绩效工资,总是不能释然。一方面,只听雷声,不见下雨,等得久了,难免有些怨气;另一方面,公务员涨工资叫阳光工资,教师涨个工资,就成了绩效工资,要拿出一部分重新分配,自己竟做不了主,这也是令人郁闷的事情。  于是,“百度”了一下“绩效”,术语太多,看看这句却是比较明了:“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