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课程为单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班级授课制下的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分层的初衷和依据
筆者担任两个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在进入备考复习阶段后,跟同学交流时发现多位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种无力和迷茫感,并且表示对于最后阶段英语学科的增分缺乏信心,而反映问题的学生绝不属于学困生。笔者经过思考,想到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学习。笔者想,课堂英语教授的内容没能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这是造成他们困惑的根源,可是上课也不能忽略学习英语吃力的同学,于是“分层教学”的念头在笔者头脑中形成,在备考的最后关头用这种办法使学生认清自我,并且实现飞跃。分层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诊断学情,合理分层 这是本人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虽然班级也存在小组,但组内同学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统一安排,按英语学习能力分组是非常必要的。分层时,我的做法是,取三次调考的英语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列,第一组取前9位同学,第二组取接下来8位同学,第三组取7位同学,第四组取6位同学,第五组取5位同学,第六组5位同学,第七组5位同学。每组人数是由班内英语成绩分布决定的,若班内优等生较多,则前几组人数多于后几组;反之,则后几组人数多于前几组,本人所带的另外一个班分组情况就略有不同;接下来定组长,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同学协助老师检查督促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并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最后定组名,我是用各个大学的名称来定的,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英语学科对于他考入理想大学是阻碍还是帮助。由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进步也有退步,所以英语小组也应定期调整,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是一个学期调整两次。
根据学情,分层目标 分层之后就是帮助各个小组制定目标,目标分为中期目标和每天上课的具体小目标,有些目标不需要分层,有些则需要,以下是我帮助各个小组制定的中期目标:清华北大组:135至145分;复旦浙大组:130至135分;211和985组:125至130分;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组。除了英语总分,还会帮助学生计算每项应得多少分,这样学生会更清楚哪些题型还有提分空间。比如,清华北大组的各项得分应该是这样:听力30分 阅读40分 完型27分 语法填空15分 改错10分 作文23分=145;复旦浙大组各项得分应该是这样:听力28.5 阅读36 完型25.5 语法填空15 改错9 作文21=135;211和985组:听力28.5分 阅读36分 完型24分 语法填空13.5分 改错8分 20=130。
根据目标,分层任务 明确了各个小组的目标后,课堂上可以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和任务,在上课时对各个小组提出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比如,在复习课标词汇时涉及到难度较大的句子,涉及高频词汇,课堂上我要求所有同学5分钟内记忆黑题词的用法,第一组同学除了掌握重点单词还需要背诵这两句话,体会句子的结构;而第二和第三组除了掌握重点词汇外,在两句中任选一句背诵。
分层取得的成绩 笔者共代两个理科毕业班, 由于班级特点的不同,导致两班分组之后的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一个理科班属于内秀型,对于外在形式并不十分在意,分组之后班内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之以前有着明显的改善,学生们更愿意交作业了,同时也愿意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英语了,仍有提高的空间;另外一个班则属于奔放型,对于外在形式十分看重,分组后班内学习气氛空前高涨,英语成绩也一再突破,甚至能够实现跨层次超越其他班级,由于小组实行淘汰制,这给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即便在考前也并不会出现不认真对待英语学科的问题。
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分层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执行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按照考试成绩分层似乎并不十分合理,毕竟即便考试成绩相似的同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是会有所不同,分层之后能够缓解上课一刀切的情况,但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按成绩分层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但也会让一些想法细腻的同学感到受伤,比如在分组结束后,就有一名学生找我说为什么他所在的组会比另一个他自认为英语没他好的同学所在的组靠后,我告诉他是因为综合前几次考试的结果排组的,而且现在虽排名比较靠后,但这也说明进步的空间比较大,经过不断开导他才释然。其次,并不是每次分层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都合理,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斟酌。
结束语
分层教学说来容易,执行起来却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即便如此,本班在实行分层后效果非常显著,班内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英语成绩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三中)
分层的初衷和依据
筆者担任两个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在进入备考复习阶段后,跟同学交流时发现多位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种无力和迷茫感,并且表示对于最后阶段英语学科的增分缺乏信心,而反映问题的学生绝不属于学困生。笔者经过思考,想到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学习。笔者想,课堂英语教授的内容没能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这是造成他们困惑的根源,可是上课也不能忽略学习英语吃力的同学,于是“分层教学”的念头在笔者头脑中形成,在备考的最后关头用这种办法使学生认清自我,并且实现飞跃。分层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诊断学情,合理分层 这是本人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虽然班级也存在小组,但组内同学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统一安排,按英语学习能力分组是非常必要的。分层时,我的做法是,取三次调考的英语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列,第一组取前9位同学,第二组取接下来8位同学,第三组取7位同学,第四组取6位同学,第五组取5位同学,第六组5位同学,第七组5位同学。每组人数是由班内英语成绩分布决定的,若班内优等生较多,则前几组人数多于后几组;反之,则后几组人数多于前几组,本人所带的另外一个班分组情况就略有不同;接下来定组长,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同学协助老师检查督促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并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最后定组名,我是用各个大学的名称来定的,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英语学科对于他考入理想大学是阻碍还是帮助。由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进步也有退步,所以英语小组也应定期调整,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是一个学期调整两次。
根据学情,分层目标 分层之后就是帮助各个小组制定目标,目标分为中期目标和每天上课的具体小目标,有些目标不需要分层,有些则需要,以下是我帮助各个小组制定的中期目标:清华北大组:135至145分;复旦浙大组:130至135分;211和985组:125至130分;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组。除了英语总分,还会帮助学生计算每项应得多少分,这样学生会更清楚哪些题型还有提分空间。比如,清华北大组的各项得分应该是这样:听力30分 阅读40分 完型27分 语法填空15分 改错10分 作文23分=145;复旦浙大组各项得分应该是这样:听力28.5 阅读36 完型25.5 语法填空15 改错9 作文21=135;211和985组:听力28.5分 阅读36分 完型24分 语法填空13.5分 改错8分 20=130。
根据目标,分层任务 明确了各个小组的目标后,课堂上可以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和任务,在上课时对各个小组提出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比如,在复习课标词汇时涉及到难度较大的句子,涉及高频词汇,课堂上我要求所有同学5分钟内记忆黑题词的用法,第一组同学除了掌握重点单词还需要背诵这两句话,体会句子的结构;而第二和第三组除了掌握重点词汇外,在两句中任选一句背诵。
分层取得的成绩 笔者共代两个理科毕业班, 由于班级特点的不同,导致两班分组之后的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一个理科班属于内秀型,对于外在形式并不十分在意,分组之后班内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之以前有着明显的改善,学生们更愿意交作业了,同时也愿意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英语了,仍有提高的空间;另外一个班则属于奔放型,对于外在形式十分看重,分组后班内学习气氛空前高涨,英语成绩也一再突破,甚至能够实现跨层次超越其他班级,由于小组实行淘汰制,这给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即便在考前也并不会出现不认真对待英语学科的问题。
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分层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执行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按照考试成绩分层似乎并不十分合理,毕竟即便考试成绩相似的同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是会有所不同,分层之后能够缓解上课一刀切的情况,但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按成绩分层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但也会让一些想法细腻的同学感到受伤,比如在分组结束后,就有一名学生找我说为什么他所在的组会比另一个他自认为英语没他好的同学所在的组靠后,我告诉他是因为综合前几次考试的结果排组的,而且现在虽排名比较靠后,但这也说明进步的空间比较大,经过不断开导他才释然。其次,并不是每次分层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都合理,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斟酌。
结束语
分层教学说来容易,执行起来却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即便如此,本班在实行分层后效果非常显著,班内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英语成绩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