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乌托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用来对人性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或方式。其作品刻画人物两难的道德困境,关注个体困惑的精神世界,无不渗透悲观主义及道德焦虑。在其《蓝》、《白》、《红》作品中,在“自由、平等、博爱”主题下,浸透的却是置疑、否定、嘲讽,在虚幻演绎中,一切均是乌托邦!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 道德焦虑派 《蓝》 《白》 《红》
  
  基耶斯洛夫斯基童年离家,少年丧父,中年丧母,从小身患顽疾,这些经历明显影响着他的性格及影片风格。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悲观主义,以及对人性道德的焦虑。道德焦虑,简而言之是对自身道德困境的反省追问,在痛苦地怀疑和忧虑中,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脆弱本质。这种心理状态突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中充满尖锐冲突的情境里,人物两难的道德困境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忠诚或背叛,坚持或放弃。揭示或隐瞒……这些贯穿始终的问题是现代人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永恒的困惑,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来说。他对人性进行批判的最终目的也许是希望在人间能找到真正的爱情,也许恰恰是因为他向往纯美爱情,才让他置疑丑陋人性。在其作品《蓝》、《白》、《红》中,在“自由、平等、博爱”主题下。浸透的却是置疑、否定、嘲讽,在他看来,那只是乌托邦!
  影片《蓝》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由的主题下讲述爱的故事。茱莉默默协助丈夫从事编曲工作,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却夺走她的丈夫和女儿,沉重的打击使她一蹶不振。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一份她自以为被毁掉的乐谱落在丈夫生前好友奥利维耶手中。出于不让杰作湮灭的好意。奥利维耶将其公布于众,无意发现茱莉丈夫生前的情人,而且她还怀着他的孩子,这让茱莉从悲怅中醒悟,淡定地面对现实生活。她接受奥利维的爱情,并与他一起完成《欧盟交响曲》。
  影片结构简洁,以情感发展为线索,主要以茱莉的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从幸福,悲痛,逃避,彷徨到解脱,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对爰的置疑。另外还有茱莉与奥利维的复杂情感线索,从拒绝到主动追求,前后两次肌肤相亲,这两次奥利维可能都有爱的因素,但茱莉内心却有着不一样的情绪,我认为。这种情绪绝不是爱情。第一次,茱莉准备回避现实过隐居生活,她约来奥利维,与之肌肤相亲,却在分手时对他说,“你很明白,我和别的女人一样,我会流汗,会咳嗽,我也有蛀牙,你不会想念我的,你现在都清楚了吧。”我认为茱莉不是在作简单的性欲宣泄,而是想让一直把她当作天使的奥利维知道她只是一位和其他女人一样普通女人,是想让他对她从此丧失兴趣,从而方便她安全地隐居。第二次,茱莉知道丈夫在外另有她人后,主动再次约奥利维,并与之肌肤相亲,我认为这并不是茱莉接受奥利维,而是茱莉在潜意识中对丈夫的一种报复,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以别人的言行为转移,而是个人的情感享受。
  其次,在《蓝》中,茱莉两次去看望母亲,两次母亲都在看电视,一次电视节目是蹦极,而且蹦极人是一位颤微微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另一次是走钢丝绳。这是两种极具危险而且绝对不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为什么茱莉的母亲却喜欢看这种节目?我觉得这种反常行为,就如同人们心情低落时反而更喜欢选择听摇滚音乐一样,这很容易解释。但导演为什么如此详尽地在只有100分钟的影片中详详细细地把这位老人蹦极的全过程,这个与整部影片故事情节无任何瓜葛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我认为,这里面有另一层含义。蹦极是一种濒死体验,生活中有许多压力,我们有时会觉得活着太累,死了还轻松一些,这个观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白》中同样出现,那么这时,人们会希望有种假想的解脱。比如看电影,比如放纵,比如蹦极。但蹦极毕竟不是真的跳楼自杀,在我们的脚上束有安全绳索,而这根绳索也是现实的绳索,无论我们希望有多么的解脱,梦想有多么的自由,向往有多么的自我,但只要有这根现实的绳索束缚着我们,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的显露出本我状态,我们就必须在社会的约束下循规蹈矩,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自由!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自由的绝望。
  《蓝》演绎的主题是“自由”,但我认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自由”是无人能及的,她或许就像是世外桃源。在他的影片中,茱莉想摆脱痛苦的记忆,重新开始生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但丈夫未完的乐曲、情人不舍的追寻让她不可能获得一个真正隔绝以前的生活,丈夫生前的背叛让她无所适从,即使“也许这样更好”,但丈夫的错误并不能让茱莉真正地抹掉过去的情感,在与奥利维鱼水交融之时,新生的胎儿、母亲的身影、妓女的堕落一一滑过,我们看到的是流泪满面的茱莉,沉思的眼眸,紧握的双手,她真的能释怀吗?她真的在奥利维身上找到爱情了吗?肉体的宣泄无法获得灵魂的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自由”是乌托邦!
  影片《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平等的主题下讲述爱的故事。生活在巴黎的波兰理发师卡洛,由于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使他萎靡不振。这让他法国妻子多明妮感到恼火。于是以婚姻有名无实为由要求离婚,并将卡洛赶出家门。卡洛在波兰人米哥拉的帮助下。回到了华沙,来到他哥哥尤雷科开的发廊,并同时兼职保安工作。偶然的机会,卡洛通过炒地皮一夜之间竟成富翁,成为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发迹后的卡洛念念不忘多明妮,为能看她一眼,卡洛精心策划,立下遗嘱将巨额财产留给多明妮,随后伪造自己去世的假象,将多明妮从巴黎骗来参加葬礼,继承遗产。但入葬当晚,他却现身多明妮房内,一夜狂欢后,清晨,多明妮发现卡洛失踪了,随即她被作为谋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卡洛远远地看着依在监狱窗栏边的多明妮,她用手语对他说:“等我出来,我们再来。”。
  卡洛向往平等,却永失平等。卡洛,在充满爱欲的妻子面前,懦弱,卑躬屈膝,甚至性无能。在他内心深处,极度地渴望平等。希望与妻子地位平等,甚至最好能在她之上,但他并没有理解妻子的情感,而自认为是因为自己贫穷才遭至冷落。我们可以从他暴富后,想通过骗多明妮来波兰继承巨额遗产而见她一面时所说的话中看出来,他说,“有这么多钱。她会来的!”另外,在葬礼当晚。他出现在多明妮面前,没有洞察到多明妮的惊喜,却在自说白话。“我可以躺在这里吗?……我很久以前就想躺在这里。”或许他认为,这一切是钱带来的。心怀仇恨的他怎能享受到多明妮的爱?所以即使他骗来她,并将她骗进监狱,他们也不可能平等相处。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卡洛清晨鬼鬼祟祟的出门去见多明妮时,就已表明,他,作为一个“死”人是不可能复活,如果被发现,他、他哥哥、米哥拉、司机等所有当初参与骗局的人都将身陷囹囵。虽然多明妮此时在监狱,但有朝一日她终将自由,而卡洛却永失自由,他所追求的平等也就永远化为乌有。
  另外,在影片开头与结尾两处都出现卡 洛与多明妮走出教堂,在亲友簇拥下亲吻的幸福场景。第一次是,在法庭正在审问卡洛与多明妮的离婚案件,多明妮竟然开小差,想起当初举行婚礼时的幸福甜蜜。这表明多明妮心中对丈夫的眷恋,对他们即将结束的婚姻的怀念,或许她只是气恼丈夫的性无能。讨厌他的萎靡不振,但她还是爱他的。第二次是,卡洛通过骗局将他“爱”的妻子送进监狱后,看到多明妮在监狱窗前对他用手语所说的话后,他回忆起与多明妮婚礼上的亲吻,泪水流过他的脸庞。我不知道此时他是否明白多明妮对他的爱,但我感觉到卡洛的愚蠢。这份爱或许他永远也消受不起。卡洛精心设计的骗局让他们在这份爱情中双输。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平等”,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在追求平等时,往往不自觉的丧失了最基本的平等——交流。缺乏沟通的人们,之间无论是否有爱情,或亲情。或仇恨都将无法实现平等,缺乏理解,无法了解,怎能平等?
  影片《红》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博爱的主题下讲述爱的故事。在瑞士日内瓦。维朗汀的男友米高出差英国,两人依靠电话交流情感。男孩奥古斯特住在维朗汀家附近,正与女友卡琳热恋。一天,维朗汀开车回家时撞伤了一只狗,并认识了它的主人,一位独居的退休法官。她发现老法官性情古怪,还监听邻居的各种电话。老法官在维朗汀的感动下向警方自首。维朗汀去看望他。听他讲起往事。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个沉醉于爱情中的法律系学生,直到有一天,他撞见自己的女朋友在与别人做爱。“什么是爱?”老法官问瓦伦婷。维朗汀请老法官观看她的时装表演,在心灵的交流之后,他们成了忘年交,老法官封冻的生活渐渐消融。但此时,奥古斯特却正重复着老法官的命运。女友红杏出墙。令他遭受沉重打击。奥古斯特决定去英国离开这令他痛苦的土地,维朗汀也终于下决心乘船去伦敦找米高。次日,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了英法海峡传来的噩耗:由法国开往英国的客轮因气候问题不幸翻船,130多人中仅6人幸存。电视镜头前出现幸存者的面容,茱莉、奥利维、卡洛、多明妮、奥古斯特、维朗汀。
  影片一开始就快速穿梭于密布的电话网络线间,我们听到人们嘈杂的声音。让我们不禁意识到,这种从技术上拉近人们距离的工具,是否真的能传递我们真挚的感情,还是更有利于掩饰与欺骗?无论夫妻之间,母女之间。还是恋人之间,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一对他们进行质问。在老法官监听的电话中,我们发现生活表面之下的真相,人际交往中的虚假、冷漠和疏离。老法官告诉我们,我对所听见的无法判断对错,但至少是真实的,比法庭上看得更真实。生活真的如我们平常眼所见吗?这就好像夏天揭开沁人的石板砖头,下面竟有惊人的各种爬虫使人惊慌。生活在谎言密布的空气中,还能呼吸吗?基耶斯洛夫斯基让我们看到在暗流涌动的家庭问题中,人们无奈的默许与放纵。
  维朗汀与米高相爱,一个在瑞士,一个在英国,两人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每次维朗汀听到米高的电话都非常兴奋,可米高在电话那端只有猜测与怀疑。在影片五次电话中,每次米高都没有注意维朗汀的感情,而自顾自地想要确认维朗汀是不是一个人。第一次,米高问:“你一个人吗?只有你自己一个吗?”第二次,米高问:“你一个人吗?狗的主人是谁?”第三次,米高问:“你遇上什么人了吗?你刚才为什么不接电话?”第四次问:“没有人替你宽衣?”第五次问:“你为什么要乘渡轮?”而当维朗汀询问“你真的爱我,还是应该爱我?”米高却显得很随意,“还不一样!”米高爱维朗汀吗?我觉得他更有可能把维朗汀当作一件私人物品,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想要的爱情吗?肯定不是,这种爱情蕴含着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压抑与霸权。而法学院学生与他的女友,和法官与他的女友之间的爱情更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维朗汀问:“你有爱人吗?你爱过人吗?”老法官问:“什么是爱?”
  《红》的主题是“博受”,然而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纯真的爱情,也没有感受到温暖的亲情,而更多的却是欺骗与不忠。这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而是批判人性的作品。《红》中表现的爱不是浪漫的,而是严肃的:不是现实的而是真实的:不是喜剧的是正剧。不是悲剧抒情而是理性挖掘:不是爱的圆满而是爱的缺憾:不是爱的愉悦而是爱的恶心:不是爱得自然而然而是爱的不能持守。
  在《蓝》、《白》、《红》中,我们感受到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爱的向往,对爱的绝望的强烈情感。在这几部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在审问爱情,《蓝》中,对茱莉夫妻之爱,对茱莉与奥利维情人之爱的置疑《白》中,对多明妮与卡洛爱恨交织之爱的置疑;到《红》,几乎是对所有人的所有爱情置疑。在置疑中,爱情彻底地表现出残缺、虚伪、自私。并且通过在《蓝》中濒死体验,在《白》中假死体验,在《红》中遇难体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思考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幸好,在《蓝》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应该正视困难,解决困难才是最佳途径,逃避现实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一年到头》既编制了一个硕大的春节团圆中国结,也浓缩了中国文化传统造成的一个社会症结一春运,从影视文学的角度对破解中国春运症结进行制度变革诉求。当物质的、技术的手段无法解决春运难题时,从变革制度入手,中国南北在时间上分开过春节可以解决春运难题。  [关键词]《一年到头》 中国春节 家庭团圆 春运交通 分开过春节    一    2008年贺岁喜剧——《一年到头》,在一周时间内。仅用票房
摘 要: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书写人物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苦难,描绘苦难状态下人们扭曲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善良消弭苦难的生活本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救赎意识。小说中的苦难叙事,是对于生命的同情和思考,也是对那一时期人性的成长与反思,更是对人类灵魂救赎之路的追问和探索。  关键词: 苦难叙事 救赎意识 芳华 严歌苓  苦难以丰富的內涵和宽广的外延,成为众多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文学几乎与生
摘 要: 系统功能语法关于句子主述位的划分及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对句子成分的功能分析及语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英汉语主述位特点和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异同,对英译汉过程中汉语译文的句子结构、排列顺序及语篇连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廖美珍的译作《在亚当之前》及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汉英翻译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主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 对比分析 汉英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
摘 要: 本文旨在研习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理想师生关系内涵,优质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课程教与学、评价的基础上,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共同体意识”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创新教学研究视角,“评价成果产品化”是师生关系得以良好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 师生关系 共同体意识  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语境中,师生关
摘 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结合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本文作者发现,相较以往,《愚公移山》一课中“愚公移山实愚否”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别样的办法予以解决,除针对文本进行分析外,还可恰当设置辩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换角度理解主题。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
摘 要: 近年来,孩子们作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新兴媒体和技术的快速普及,孩子们的性格、习惯在多重复杂背景的影响下变得愈见顽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让家长和教师无计可施。他们称学校是监牢、地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孩子和教育的矛盾、和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矛盾、和监护人——家长的矛盾。矛盾的出现意味着双方的潜在利益发生了冲突。那么在孩子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呢?本文
杨之光(1930年—2016年),当代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原籍广东揭西,生于上海。早年曾先后师从李健和高剑父,学习书法、篆刻和中国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徐悲鸿等的指导。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历任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等。包括代表作逾千件作品给捐赠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文化部为此特颁发“爱国义
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17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于杭州浙江美术馆展出。  本届“新锐展”的作品题材涵盖内容有人类纪、家庭、科技、整形、留守儿童、自我认知与生存困境等众多公共话题,20位(组)创作者试图从个人视角解读当代生活境遇,向我们身处的时代提问并期待形成共鸣。他们的作品背后,
摘要 电影《南京!南京!》在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显现出某种怀疑,形成了一种叙事焦虑。这种焦虑在电影的叙事空间、视点、情节、人物等多个层面凸显,在各种阐释观点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中,电影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的文本碎片。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叙事空间 视点 情节 人物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叙述者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叙述者为了自己的目
摘 要: 课题组以案例为核心,以强化教育教学理论为先导,通过微格教学、公开课、参加学校培训等路径推进,梳理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群教学内容,完成语文教学案例搜集分析,初步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教学资源缺乏、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学生备说讲评写能力普遍提高。研究扩大了案例教学在学院、学校及涪陵区中小学的影响。案例分享渠道单一、案例类型不够多样、案例积累不足等问题使案例教学任重而道远。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