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传播最广的一部科学政治思想著作,它对世界的影响可谓是既广泛又深远。近年来,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知名出版社纷纷重新出版《共产党宣言》,并借机对其重新评介。2008年适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国外学者也纷纷讨论其对当今时代的重大意义。
吸引力堪比《圣经》
《共产党宣言》是传播最广的一部政治思想的科学著作。自1848年初次发表以来,迄今已经至少在70个国家用10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次,总印数达到3000多万册。早在大约120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在出版数量方面,大概只有《圣经》可以与之相比,但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共产党宣言》却比《圣经》更有吸引力。譬如,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汉斯·摩根索有个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有趣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摩根索的童年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度过,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摩根索的父亲是科堡(coburg)工人生活区的一名医生,经常在去探访病人的时候带上儿子;他的许多病人都是死于肺结核,作为一名医生他对挽救他们的生命能做的很少,但是他可以提供帮助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死去。当摩根索的父亲问病人有什么最后要求时,许多工人都说他们希望去世时能有一本《共产党宣言》陪着他们。他们请求医生,不要让牧师溜进来把《圣经》放在他们身上以替代《共产党宣言》。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未来美好社会对工人有着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1968年的重大发现
1968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发生了几十年来最轰动的一件事。瑞士马克思学家伯尔特·安德列阿斯在汉堡的一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一系列文献,其中有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969年这些文献第一次用原文发表,1970年《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用俄文发表。从这些文献中,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当时正在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纲领的制定过程,曾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1847年6月初,恩格斯写下《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2)1847年10月底,恩格斯写下《共产主义原理》;
(3)1847年12月一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共产党宣言》。
这个重大发现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比分析这三份文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宣言》的许多分析都与当今时代相符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认为,“《共产党宣言》令人震惊地预见到了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后果”。英国经济专栏作家约翰·米克尔思威特(John Micldethweit)对此深有同感,他也认为:“马克思预言了资本将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使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这在今天已成为‘全球化’这一现实。他也预言了‘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危机更深重,今天这也正成为事实。”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惠恩也指出,正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准确地预计到了全球化,即使是一些属于统治阶级的个人也深深地被马克思的分析所折服。他引用纽约华尔街一家金融机构老板的话说:“我在华尔街待的时间越长,越确信马克思的认识是看待资本主义最好的方式。”因为,当这位老板第一次阅读马克思的书时,便发现“那些关于全球化、不公平、政治丑闻、垄断、技术进步、文化的下滑、现代社会的蜕化腐败等一些绝妙的论述”,都可以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 Stedman Jones)谈到,当你读完《共产党宣言》,你一定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这实在是一个伟大而有感召力的文献”;我们现在谈的所有问题,比如全球化、公司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势等诸多问题,早已写进了那篇文章;它所触及到的现实性是惊人的,而在1848年尚没有其他文献能谈到这些问题。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米歇尔·布洛维(Michael Burawoy)也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共产党宣言》的许多分析都与当今时代相符。
马克思的理论今天仍有启迪作用
瑞克·霍布斯邦认为,马克思理论现在对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启迪作用,重温马克思有关历史的理论和辩证唯物论,“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位天才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也持同样观点,他在《希望的空间》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难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适用性,除非通过间接阅读路易斯·阿尔都塞和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著作,但是学生、讲师和政治活跃分子却积极组织《资本论》阅读小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共产党宣言》也得到广泛阅读。哈维强调,《共产党宣言》在当下仍然具有敏锐性和相关性。。
米歇尔·布洛维在《共产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论证了《共产党宣言》与当今时代的相关性。他认为,《宣言》勾画出了资本主义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并构想了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它从当时已经存在的勾勒出了可能会出现的,从现实已有的提炼出了潜在的,从而激励并抓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像。布洛维认为,苏联共产主义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型,所以它应该是考虑苏联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最合适的出发点。他提出,在新的时代,当我们在寻求一个全球性而非地域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透过《共产党宣言》的镜头来重新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
美国学者丹·亨特(Dan Hunter)等认为,马克思关于权力在资本手中集中的观点在当代依然可以找到合适的对应。在他看来,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的是工业时代的一个后果,随着信息时代的迈进,这个时代正在进行着同样的权力集中,只不过是以当今时代最有优势的财产形式在集中,即知识产权。镀金时代资本家的直系后裔现在就占领着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比如传媒、软件、医药等之类的产业。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这些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我们也不应感到吃惊。
澳大利亚学者柏利·希里(Barty Healy)认为,《共产党宣言》在当今时代依然有效。2008年2月29日,他在澳大利亚激进派报纸《绿色左翼周报》刊登了《(共产党宣言)160岁了,还在制造麻烦》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即使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理论依然有效,在今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虽然许多工人 得以享受消费社会的成果,但是来一个萧条期,他们很快又将陷于失业和贫困,至于世界的其他部分,资产阶级并不在意大部分人类是生是死。资产阶级对这个星球上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的答案。就如马克思、恩格斯160年前在《共产党宣言》的结尾处所总结的那样:“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今天仍然是催人行动的革命召唤。
俄罗斯学者格·亚·巴加图里亚也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今天仍然有效。例如,作为生产者阶级争取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纲领之坚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和社会历史观;对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矛盾的分析,对社会根本改造成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为实现这种改造,工人阶级必须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并取得政治统治;创造条件使每个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得到自由发展,是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的最终目标。
《宣言》的有效性受到了马克思两大发现完成时间的影响
许多国外学者提出,虽然《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得到最广泛阅读的文稿,但同时它也是最受误读的文稿。今天还有必要读它吗?他们还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共产主义国家已经崩溃,而现存的一些主要社会主义国家诸如越南和中国都在忙着建设市场经济,无视马克思所提倡的一切东西;而朝鲜和古巴几乎难以维持生存,故也不能算作典范。有些前苏联地区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显得消极悲观。比如,俄罗斯学者V.M.罗任(V.M.Rozin)就提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事业是乌托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社会不能存在。如果它能存在,那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存在,也只能在与文化价值和人道主义不相协调的条件(压制自由、集权统治和压迫等等)下存在。
不过,有些学者的看法则不像罗任那样消极。比如,巴加图里亚就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有效性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完成时间的影响。恩格斯多次说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基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一个发现大致可以确定在1845年,第二个发现是在1857年。在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时,作者只能根据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却是在差不多十年后才完成的,所以《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论证还带有局限性,还没有能考虑到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欧洲1848—1849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结果。21世纪的读者必须考虑到这一切。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就否定它。
巴加图里亚还认为,《共产党宣言》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的具体情况下,对为期不远的革命的期望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共产党宣言》出版的同时,欧洲多国就爆发了大革命。但是,19世纪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1848—1849年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经验以及后来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保持原则的同时也对其最初的一些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正。
布洛维也在《共产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理解竞争性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就简单地灭亡了。这也是其不可否认的一个局限性。大卫-哈维也承认《共产党宣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指出,马克思曾经面对的问题今日仍然存在:在扩张的资本体系下,一小部分人剥削着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今天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全球资本主义原则上的看似简单和实际上的复杂性;随着环境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如何希望、又如何能想像得出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急剧转变,从而能使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服务于全体人类的利益;在一个我们不断被告知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能想像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更美好的世界。
针对这些消极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虽然从20世纪末柏林墙倒塌之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地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并把马克思理论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一度被边缘化,在原苏联东欧地区,他的塑像甚至被销毁,但是,资本主义固有危机的爆发却又让世人不断重返马克思。
综合上述多位国外学者的观点,从总体上看,各国理论界人士大多肯定《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他们普遍认为,无论是160年以前,还是当代,《共产党宣言》都有着恒久的吸引力。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为英国Verso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导言中所说: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文 慧]
吸引力堪比《圣经》
《共产党宣言》是传播最广的一部政治思想的科学著作。自1848年初次发表以来,迄今已经至少在70个国家用10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次,总印数达到3000多万册。早在大约120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在出版数量方面,大概只有《圣经》可以与之相比,但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共产党宣言》却比《圣经》更有吸引力。譬如,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汉斯·摩根索有个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有趣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摩根索的童年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度过,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摩根索的父亲是科堡(coburg)工人生活区的一名医生,经常在去探访病人的时候带上儿子;他的许多病人都是死于肺结核,作为一名医生他对挽救他们的生命能做的很少,但是他可以提供帮助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死去。当摩根索的父亲问病人有什么最后要求时,许多工人都说他们希望去世时能有一本《共产党宣言》陪着他们。他们请求医生,不要让牧师溜进来把《圣经》放在他们身上以替代《共产党宣言》。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未来美好社会对工人有着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1968年的重大发现
1968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发生了几十年来最轰动的一件事。瑞士马克思学家伯尔特·安德列阿斯在汉堡的一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一系列文献,其中有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969年这些文献第一次用原文发表,1970年《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用俄文发表。从这些文献中,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当时正在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纲领的制定过程,曾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1847年6月初,恩格斯写下《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2)1847年10月底,恩格斯写下《共产主义原理》;
(3)1847年12月一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共产党宣言》。
这个重大发现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比分析这三份文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宣言》的许多分析都与当今时代相符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认为,“《共产党宣言》令人震惊地预见到了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后果”。英国经济专栏作家约翰·米克尔思威特(John Micldethweit)对此深有同感,他也认为:“马克思预言了资本将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使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这在今天已成为‘全球化’这一现实。他也预言了‘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危机更深重,今天这也正成为事实。”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惠恩也指出,正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准确地预计到了全球化,即使是一些属于统治阶级的个人也深深地被马克思的分析所折服。他引用纽约华尔街一家金融机构老板的话说:“我在华尔街待的时间越长,越确信马克思的认识是看待资本主义最好的方式。”因为,当这位老板第一次阅读马克思的书时,便发现“那些关于全球化、不公平、政治丑闻、垄断、技术进步、文化的下滑、现代社会的蜕化腐败等一些绝妙的论述”,都可以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 Stedman Jones)谈到,当你读完《共产党宣言》,你一定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这实在是一个伟大而有感召力的文献”;我们现在谈的所有问题,比如全球化、公司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势等诸多问题,早已写进了那篇文章;它所触及到的现实性是惊人的,而在1848年尚没有其他文献能谈到这些问题。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米歇尔·布洛维(Michael Burawoy)也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共产党宣言》的许多分析都与当今时代相符。
马克思的理论今天仍有启迪作用
瑞克·霍布斯邦认为,马克思理论现在对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启迪作用,重温马克思有关历史的理论和辩证唯物论,“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位天才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也持同样观点,他在《希望的空间》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难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适用性,除非通过间接阅读路易斯·阿尔都塞和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著作,但是学生、讲师和政治活跃分子却积极组织《资本论》阅读小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共产党宣言》也得到广泛阅读。哈维强调,《共产党宣言》在当下仍然具有敏锐性和相关性。。
米歇尔·布洛维在《共产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论证了《共产党宣言》与当今时代的相关性。他认为,《宣言》勾画出了资本主义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并构想了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它从当时已经存在的勾勒出了可能会出现的,从现实已有的提炼出了潜在的,从而激励并抓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像。布洛维认为,苏联共产主义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型,所以它应该是考虑苏联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最合适的出发点。他提出,在新的时代,当我们在寻求一个全球性而非地域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透过《共产党宣言》的镜头来重新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
美国学者丹·亨特(Dan Hunter)等认为,马克思关于权力在资本手中集中的观点在当代依然可以找到合适的对应。在他看来,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的是工业时代的一个后果,随着信息时代的迈进,这个时代正在进行着同样的权力集中,只不过是以当今时代最有优势的财产形式在集中,即知识产权。镀金时代资本家的直系后裔现在就占领着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比如传媒、软件、医药等之类的产业。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这些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我们也不应感到吃惊。
澳大利亚学者柏利·希里(Barty Healy)认为,《共产党宣言》在当今时代依然有效。2008年2月29日,他在澳大利亚激进派报纸《绿色左翼周报》刊登了《(共产党宣言)160岁了,还在制造麻烦》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即使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理论依然有效,在今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虽然许多工人 得以享受消费社会的成果,但是来一个萧条期,他们很快又将陷于失业和贫困,至于世界的其他部分,资产阶级并不在意大部分人类是生是死。资产阶级对这个星球上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的答案。就如马克思、恩格斯160年前在《共产党宣言》的结尾处所总结的那样:“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今天仍然是催人行动的革命召唤。
俄罗斯学者格·亚·巴加图里亚也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今天仍然有效。例如,作为生产者阶级争取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纲领之坚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和社会历史观;对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矛盾的分析,对社会根本改造成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为实现这种改造,工人阶级必须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并取得政治统治;创造条件使每个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得到自由发展,是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的最终目标。
《宣言》的有效性受到了马克思两大发现完成时间的影响
许多国外学者提出,虽然《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得到最广泛阅读的文稿,但同时它也是最受误读的文稿。今天还有必要读它吗?他们还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共产主义国家已经崩溃,而现存的一些主要社会主义国家诸如越南和中国都在忙着建设市场经济,无视马克思所提倡的一切东西;而朝鲜和古巴几乎难以维持生存,故也不能算作典范。有些前苏联地区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显得消极悲观。比如,俄罗斯学者V.M.罗任(V.M.Rozin)就提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事业是乌托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社会不能存在。如果它能存在,那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存在,也只能在与文化价值和人道主义不相协调的条件(压制自由、集权统治和压迫等等)下存在。
不过,有些学者的看法则不像罗任那样消极。比如,巴加图里亚就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有效性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完成时间的影响。恩格斯多次说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基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一个发现大致可以确定在1845年,第二个发现是在1857年。在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时,作者只能根据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却是在差不多十年后才完成的,所以《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论证还带有局限性,还没有能考虑到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欧洲1848—1849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结果。21世纪的读者必须考虑到这一切。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就否定它。
巴加图里亚还认为,《共产党宣言》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的具体情况下,对为期不远的革命的期望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共产党宣言》出版的同时,欧洲多国就爆发了大革命。但是,19世纪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1848—1849年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经验以及后来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保持原则的同时也对其最初的一些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正。
布洛维也在《共产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理解竞争性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就简单地灭亡了。这也是其不可否认的一个局限性。大卫-哈维也承认《共产党宣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指出,马克思曾经面对的问题今日仍然存在:在扩张的资本体系下,一小部分人剥削着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今天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全球资本主义原则上的看似简单和实际上的复杂性;随着环境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如何希望、又如何能想像得出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急剧转变,从而能使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服务于全体人类的利益;在一个我们不断被告知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能想像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更美好的世界。
针对这些消极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虽然从20世纪末柏林墙倒塌之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地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并把马克思理论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一度被边缘化,在原苏联东欧地区,他的塑像甚至被销毁,但是,资本主义固有危机的爆发却又让世人不断重返马克思。
综合上述多位国外学者的观点,从总体上看,各国理论界人士大多肯定《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他们普遍认为,无论是160年以前,还是当代,《共产党宣言》都有着恒久的吸引力。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为英国Verso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导言中所说: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文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