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自主的作文学习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asdf3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仍是我们至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教”而言,目前仍没有一套有序合理、便于一线操作的教材。教师黑板上的即兴命题、本子上的套话评语,仍是由来已久的“教”的现状;就“学”而言,没有一个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得学生被迫接受命题指令,凑满字数是由来已久的“学”的现状。这就让作文的教与学在一个无效、低效的虚假状态中运行。本文试图从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作文学习方式改革,探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努力追求“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作文教学境界。
  所谓自主学习,应该是这样一种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前能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学时能自我监控,调节学习进程和方法;学后能总结、评价,补救学习结果。自主的作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且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贯穿整个作文过程的始终。
  一、作文规划中的自主学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出现了重视“模仿”“思维”“过程”“兴趣”等旨在探讨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成果。时至今日,作文教学的序列性探讨却进入一个失语期,由于缺失统一的作文教材,作文教学序列是各持己见、各自作为。列举两种代表性的作文三年规划,有人教版教材式的,按能力点序列从“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开始三年作文教学;有按“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新课标阅读文体序列,详细分解,交叉三种不同文体的能力训练要点,对三种文体进行三年交叉作文教学。笔者认为,上述两类作文规划都有失偏颇。人教版教材的作文教学,仍作为阅读教学附庸的面目出现,大多是静态陈述性写作知识,多维互动的程序性、策略性写作知识几近阙如;周晓天的规划,没有突出高中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三年规划作文训练点共36个,其中文学类训练点就达23个。其实,上述两类代表性的作文教学序列更主要的偏颇在于,只是着眼于教师一厢情愿地教作文,没有或者说很少着力于学生真实地学作文。
  作文教学的三年规划,首先要有课堂教与学的三年规划。就作文能力训练点而言,高中阶段应以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的写作训练为主,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实用类(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求职演讲)写作为辅。虽然做这样的分类有交叉分类和不同类分类的尴尬,但主要是基于目前作文课堂教学中实际内容和变革内容并存的教学现状。目前,作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仍是因袭传统的记叙类文章和议论说明类文章的“老三篇”,但其变革内容已经关注到文学类和实用类的写作教学。事实上,记叙类、议论类写作是文学类、实用类文章写作的基础,记叙类、议论类文章的写作应体现新课程的共同基础性,文学类和实用类文章的写作应体现新课程的多样选择性。
  笔者在学生高一入学时,就以表格的形式下发作文教学能力点的三年规划。高一偏重记叙类文章写作;高二偏重议论类文章写作;高三综合提炼,着重从高考考点进行训练。这是课堂教学重点,也是课堂作文自主学习前的规划引导。课堂作文之外的周末和长假练笔,可以穿插进行文学类、实用类文体的合作性、探究性写作训练。
  作文教学的三年规划,要有课外学习的三年规划。在尊重学生多样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笔者做了以下引导。
  第一,名著阅读内化写作能力。从切身的作文教学体会出发,笔者高度认同“多读比多写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的论断。高一学生刚入学,即以表格登记全班同学文学类文本阅读情况,包括新课标规定的十部名著在内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表格中要求登记的有书目、拟读完的时限等,读完以后至少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但除规定的十部名著外,读什么,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应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自主性。笔者规定学生要有逐日的美文摘抄,深有感触还可附上一两句点评,每两周检查一次。这一部分,学生自选动作和教师规定动作相结合。
  第二,文学讲座激发写作热情。每月举办一次文学写作指导讲座,或请作家、文学社教师亲自上阵,择优打印下发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这一部分偏重学生的自选动作。
  第三,素材积累驱动激扬文字。自主的素材积累,既为课堂作文教学服务,又为周末、长假自由练笔服务。教师可以引导素材积累的大方向,如按“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等。笔者任教江苏省兴化中学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时,每日在黑板报左侧张贴《扬子晚报》的“扬子时评”和《泰州晚报》的“每日时评”。此外,学生还可通过每日的新闻联播和每周一次的阅览室浏览获取素材。每日有“每日百字简评”,时间实在不够的话,要有“每日一句话新闻”,每周末有“一周千字观察”。至于素材来源,应体现各人积累、整合的自主性。
  这样的作文三年规划,体现了几个结合,如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作文课堂教学和周末长假练笔相结合,大小作文相结合,记叙、议论类作文和文学、实用类写作相结合。高一学生一入学就“公示”这样的规划,让学生的自主作文学习有方向,容易养成习惯。
  二、作文过程的自主学习
  作文过程包括题目命制、素材收集、提纲拟定、写作成文、修改润饰、定稿成篇。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在教者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题目命制
  20世纪9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主编了一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反作文”系列丛书,其中一个环节让笔者启迪良多,即他发动学生命制精选出1000多道好题目。确定题目是画点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体现作者独特的构思。为此,对于每届学生,笔者先会发动学生浏览收集报刊、书籍里吸引人眼球的好题目。具体到作文课堂教学和周末、长假练笔时,有时笔者命制题目,有时仅仅提供题域由学生自主命题。无论是笔者命制题目还是学生自主命制题目,都要求一个“新”字。俗套的题域,往往因亮丽的命题而先成功一半。
  2.素材收集
  笔者会从多个渠道激发学生自主的作文学习意识。一是借助网络,确定题域、题目后,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索筛选相关素材。二是借助自我整理的资料,前述“每日一句话新闻”“每日百字简评”“一周千字观察”就派上用场了。三是借助报刊。笔者所带的班级常备的报刊有《语文教学通讯》《作文素材》《报刊文摘》《扬子晚报》(“扬子时评”)和《泰州晚报》(“每日时评”)等。
  3.拟定提纲,写作成文
  高一学年的学生作文,笔者都明确要求课后完成,这里面有个提纲要请教师、同学提出参考意见的过程。强制学生当堂交稿,有时会出现赶鸭子上架、涂鸦交差的情形,使得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高二年级时,作文题目仍是提前布置,但写作成文原则上要求在规定的两节课内完成。完成不了的,要写书面申请,写明理由,如构思偏离、行文卡壳。此时,教师要宽容学生的迟交。高三的所有作文都是当堂布置题目或题域,学生必须在两节课内完成,但正文前要见到写作的构思提纲。这既是考试需要,也是两年作文学习自主性培养成自然的习惯。
  4.修改润饰,定稿成篇
  写作就是重写和修改。这是笔者反复向学生宣讲和现身说法的道理。筆者是一个写作业余爱好者,常常把自己作品的初稿和定稿(常常是发表稿)对比印发给学生,这样的现身说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地修改作文。此外,笔者规定每学期每人至少有1篇能发表在班刊(一学期两期)上的“成品”。“成品”意识是笔者一入学就激发学生养成的作文意识,即一学期不在于追求作文数量的多,而要有反复修改而后“成品”的自主作文过程。
  5.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能否自觉地与各个读者群互动对话,体现的是作文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设置恰当的互动对话情境,以激发学生作文学习评价反馈的自主性。
  互动对话的读者群包括教师、同学甚至家长,这是第一层级的读者群。学生用心地习作后,我们会附有“老师互动对话”“同学互动对话”“家长互动对话”等栏目。在“老师互动对话”后还有“后续对话提示”,这是教师为引导各个读者群和同学互动对话所做的提示。这样的提示,既能体现此次训练能力点的基础性,又会体现这篇习作的个案性和特殊性。在所有对话后有“作者反馈”栏,是为对话的持续而设置的栏目,是为了强化作文学习评价反馈的自主性。因此,习作者要树立写作的读者意识,这是习作互动对话的前提,也是作文学习评价反馈自主性的体现。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
在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也就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商务中心区,在一座座林立的高楼、一栋栋挺拔的大厦之间,有一处绿意葱茏、生意盎然的静谧之所,有一个书声琅琅、诗意弥漫的学习之场,有一座爱意充沛、笑声盈耳的成长之域。  她,就是创办于1992年9月的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以下简称“华阳”)。  从创办之初的困难重重、硬件资源捉襟见肘、教师为教而困、学生为学而烦,到今天的“校长和名教师的摇篮”、全国知名生本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它规定着教育的作用方向,是教育活动相关因素如课程、教学等开展的依据所在,这一重要性早已为研究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讨论并不少见。“尽管前人已对特定的教育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翔实的研究,但是却没有任何人大规模地探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作为分析派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怀特在继承分析派研究方法的同时也突破了其局限,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其对教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吴某,男,19岁,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汉族,无宗教信仰;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2.个人成长史  出生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里,独生子,父母均为普通农民,主要工作为务农。家庭和睦,父母对其学习要求较严格,自我要求也相对较高。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2011年顺利考入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在上大学之前,人际关系良好。  3.目
困惑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直都是每位一线教师备课的指针、研课的依据,它的指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然而,对于常年扎根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教师来说,“课标”仿佛一把尚方宝剑,虽然正确且有权威性,但是也感觉它离一线教师比较遥远,有一种距离感,内容似乎也有点“虚”,犹如水中望月般遥不可及。  这种困惑让奋斗在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感到些许尴尬:知道有这么一个“课标”,知道其内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著作—《数字痴呆化》。  一、作者和作品介绍  《数字痴呆化》是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一本批评媒体的书。他认为过度地使用数字媒体已经严重影响人类大脑的发育,尤其对儿童
“在平常的教学中感悟教育,在平实的细节中寻找真谛,在平和的心态下追寻做教师的幸福……”这一形象、朴素的说法,让我们感受到“朴实无华的教学”真谛,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温暖、亲切的教师。她就是现任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自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她一直参与开展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始终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需要尊重的。刘可钦作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我们是不
一、关于“前概念”的思考  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课堂提问时,很多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教师一般也只会对几个固定学生进行提问,至于其他人对问题的想法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得而知,但学生的想法、知识掌握程度对教师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怎样的思考,会带着怎样的想法学习新知识,即形成的“前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正规学科教育之前,头脑中并非一
创建于1982年,历经33年,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而来的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下文简称“丰职”),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校多址的规模化、质量化、集团化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400多人,在校生规模近4000人。学校形成了现代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教育类和涉农类等五大特色品牌专业功能区,形成“1校区1品牌1基地1中心”的全方位服务格局。学校共设有20个专业方向,实现了职业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七届学术文化节开幕,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裴娣娜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教授受邀参加,围绕各自的学术生涯为青年学子做了一场精彩的对话教学。本刊将其中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进行拣选、整合,编辑成文,以飨读者。  裴娣娜:我在做学问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我从事的
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她是几代清华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从青葱岁月至耄耋之年,她几乎一辈子都深耕在环保和教育领域。如今,已有81岁高龄的她,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初识钱易教授,是在“寻找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初见钱易教授,是在她的办公室,古色古香,渗透着书香。  她瘦小的身躯,关心的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业。据粗略估计,2016年,她给清华学子上过四堂大课“环境保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