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福建省统计年鉴的一组数字引发了我的注意。
近年来福建省工业发展较快,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福建省正向制造大省迈进。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以工业企业(制造业占主体)为例,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097.44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总体规模的不断壮大,行业利润水平却十分有限。上述数据显示,该年度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344.27亿元,仅占主要业务收入的6.3%。
成本效率逐年下降原因何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工业企业的低利润?答案是成本偏高。上述数据来源显示,主营业务成本、各项费用比重过高,显示出福建省制造业企业成本偏高的现状。
我从国泰安CSMAR数据中心,选取了40家财务状况正常的福建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整体成本效率测算,得出了福建省制造业2011年至2016年的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具体结果见表1。
测算数据表明,2011-2016年,福建省的制造业成本效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其中,配置效率低下是导致其成本效率较低的主导原因。其次,由于配置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也导致其成本效率的逐年下降。
配置效率反映了在既定的投入要素价格下企业选择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能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配置效率的低下表明,福建省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有待改善,且普遍存在资金、人力、固定资产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形,即某种或多种生产要素投入过多或过少,使得行业配置效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劳动力不足、原辅材料价格等上涨较快,导致用工成本、制造成本上升'使得要素资源投入无法释放相应的效益。
技術效率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纯技术效率反映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接近生产前沿面的程度。规模效率则反映了企业当前是否处于最优规模状态,能否实现规模效应。福建省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相对较高,说明在现有的投入产出情况下其生产规模相对较为合理。而纯技术效率也是导致其成本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了福建省制造业需要加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具体到细分行业,同样存在配置效率是导致成本效率差异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是导致成本效率差异次要因素的状况。在福建省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0.706的成绩名列成本效率前三。该行业的代表企业——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至2016年成本效率均值为0.945,在40个样本中排名第三,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均为1,配置效率均值为0.945。
反面案例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细分行业的成本效率相对较低,均小于0.5。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都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且根据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这三家企业大部分年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而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虽同属于设备制造业,但两者的成本效率相差了0.215,主要在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配置效率更低,即在资本、人力、固定资产等投入要素方面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性质的不同也导致了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差异。
上述研究将样本按照国有和非国有性质分别测算了不同性质制造业企业2011年至2016年的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果如表2。
研究显示,非国有性质企业的成本效率高于国有性质企业,且两者间成本效率差异主要来源于配置效率差异,其次是纯技术效率差异。这说明,相对于非国有性质企业,国有性质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约束,组织机构相对臃肿,资源浪费常有存在,导致其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和灵活,使得成本效率相对较低。但同时数据也显示,非国有性质企业配置效率逐年下降,而国有性质企业配置效率有所上升,两者间的差距已有所缩小。这说明,不论是国有性质企业还是非国有性质企业,都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
从纯技术效率而言,国有性质企业与非国有性质企业在2014年的差距最小,但2015年至2 016年国有性质企业呈现下降趋势,而非国有性质企业呈现上升趋势。可以看出,非国有性质企业在生产装备、工艺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升上有着较大进步,而国有性质企业技术进步幅度相对较小。
提升成本效率管理的三方面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要想提升福建省制造业成本效率,建议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应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从传统成本管理向价值链成本管理转变,从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拓展到内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转向内外部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进而获取长期成本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制造业企业的制造费用占比较高,可在确保核心工艺技术的前提下精确测算产品自制与外协外购各工序成本,充分利用市场化、专业化的外协外购渠道,纵向整合外部价值链,优化生产制造模式,均衡工序能力,合理控制存货水平提升产品成本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工艺技术改进,提高纯技术效率。福建省应针对纺织业、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技术改造,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继续淘汰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落后设备和工艺,持续提升各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全省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步伐。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应着力于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和进口替代市场,实现向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的转型升级,促使全省制造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均呈现出新的特点,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制造业既面临着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又面临着原材料、运输、用工等成本上升的压力,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行业亏损成为新常态。
而不论是降成本还是效率变革,其本质都是通过技术改进、资源配置、规模效应实现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效果。因此,制造业企业应着重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维度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改善盈利状况,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近年来福建省工业发展较快,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福建省正向制造大省迈进。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以工业企业(制造业占主体)为例,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097.44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总体规模的不断壮大,行业利润水平却十分有限。上述数据显示,该年度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344.27亿元,仅占主要业务收入的6.3%。
成本效率逐年下降原因何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工业企业的低利润?答案是成本偏高。上述数据来源显示,主营业务成本、各项费用比重过高,显示出福建省制造业企业成本偏高的现状。
我从国泰安CSMAR数据中心,选取了40家财务状况正常的福建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整体成本效率测算,得出了福建省制造业2011年至2016年的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具体结果见表1。
测算数据表明,2011-2016年,福建省的制造业成本效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其中,配置效率低下是导致其成本效率较低的主导原因。其次,由于配置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也导致其成本效率的逐年下降。
配置效率反映了在既定的投入要素价格下企业选择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能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配置效率的低下表明,福建省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有待改善,且普遍存在资金、人力、固定资产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形,即某种或多种生产要素投入过多或过少,使得行业配置效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劳动力不足、原辅材料价格等上涨较快,导致用工成本、制造成本上升'使得要素资源投入无法释放相应的效益。
技術效率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纯技术效率反映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接近生产前沿面的程度。规模效率则反映了企业当前是否处于最优规模状态,能否实现规模效应。福建省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相对较高,说明在现有的投入产出情况下其生产规模相对较为合理。而纯技术效率也是导致其成本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了福建省制造业需要加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具体到细分行业,同样存在配置效率是导致成本效率差异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是导致成本效率差异次要因素的状况。在福建省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0.706的成绩名列成本效率前三。该行业的代表企业——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至2016年成本效率均值为0.945,在40个样本中排名第三,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均为1,配置效率均值为0.945。
反面案例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细分行业的成本效率相对较低,均小于0.5。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都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且根据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这三家企业大部分年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而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虽同属于设备制造业,但两者的成本效率相差了0.215,主要在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配置效率更低,即在资本、人力、固定资产等投入要素方面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性质的不同也导致了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差异。
上述研究将样本按照国有和非国有性质分别测算了不同性质制造业企业2011年至2016年的成本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果如表2。
研究显示,非国有性质企业的成本效率高于国有性质企业,且两者间成本效率差异主要来源于配置效率差异,其次是纯技术效率差异。这说明,相对于非国有性质企业,国有性质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约束,组织机构相对臃肿,资源浪费常有存在,导致其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和灵活,使得成本效率相对较低。但同时数据也显示,非国有性质企业配置效率逐年下降,而国有性质企业配置效率有所上升,两者间的差距已有所缩小。这说明,不论是国有性质企业还是非国有性质企业,都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
从纯技术效率而言,国有性质企业与非国有性质企业在2014年的差距最小,但2015年至2 016年国有性质企业呈现下降趋势,而非国有性质企业呈现上升趋势。可以看出,非国有性质企业在生产装备、工艺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升上有着较大进步,而国有性质企业技术进步幅度相对较小。
提升成本效率管理的三方面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要想提升福建省制造业成本效率,建议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应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从传统成本管理向价值链成本管理转变,从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拓展到内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转向内外部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进而获取长期成本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其次,制造业企业的制造费用占比较高,可在确保核心工艺技术的前提下精确测算产品自制与外协外购各工序成本,充分利用市场化、专业化的外协外购渠道,纵向整合外部价值链,优化生产制造模式,均衡工序能力,合理控制存货水平提升产品成本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工艺技术改进,提高纯技术效率。福建省应针对纺织业、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技术改造,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继续淘汰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落后设备和工艺,持续提升各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全省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步伐。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应着力于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和进口替代市场,实现向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的转型升级,促使全省制造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均呈现出新的特点,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制造业既面临着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又面临着原材料、运输、用工等成本上升的压力,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行业亏损成为新常态。
而不论是降成本还是效率变革,其本质都是通过技术改进、资源配置、规模效应实现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效果。因此,制造业企业应着重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维度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改善盈利状况,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