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仇富心理和中国梦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dog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仇富心理是一个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在“中国梦”的背景下,要正确理解仇富心理与中国梦的关系,最终助力中国梦的途径。
  关键词 仇富心理 中国梦 关系
  什么是仇富心理?从郝亚明的《仇富之社会根源性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仇富心理的界定——仇富心理是指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富人的仇视。仇富心理是一种对社会分配不公的宣泄,也是人们内心对于为富不仁的富人的一种反抗情绪。“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那么,仇富心理与“中国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呢?“中国梦”促使每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为国家的未来去奋斗。而 “仇富”这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似乎是与之背道相驰的。我们要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就是整个社会财富的更公平、更有效的分配。而仇富心理的产生则是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映。
  一、仇富心理带来的社会危机
  仇富心理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下层民众对富人阶级一种厌恶、妒忌、对抗的心理行为,它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煽动性和矛盾性。用一个实例来说明,2009年5月7日晚八点半,三辆跑车在车水马龙的杭州街头玩起了飙车游戏,其中一辆红色三菱Lancer EVO跑车逆向超车,据称以“70码”时速撞上了正在通过斑马线的谭卓。一个从浙江大学毕业仅两年的年7轻生命就此消失。肇事者的富家子弟身份,加上罹难者的平民才子身份,引发大众对事件强烈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肇事者目前身份并未明确,只是从他所开的车,和其他的一些细节,网民已经将其归入“不法富人”的行列。事件未明,却有如此众多的攻击和演绎,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仇富心态,以及贫富差距背后的社会鸿沟。发生车祸,本是很常见的事情,而这个事件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关注,是因为开跑车的富人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广泛的仇富心理的共鸣。也就是说,产生“仇富”这种恶性嫉妒的原因,不是富贵本身,而是富贵背后的不公。
  也就是说,在每个人的心理,对于公平的追求甚至是大过了对于财富本身的追求。我们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现代的社会,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 ,我国已经从全世界收入第二平均的国家变成了第二不平均的国家。我们没有把消除绝对平均和提倡社会公平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处理,加上收入分配、税收体制以及慈善等应有环节的不合理,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变得愈发不公平。这样就引发了一系列仇富现象,以至于到后来演变成一种不论是否是为富不仁还是正当致富都被这个社会所敌视的不正常现象。
  我们一再强调减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层人民的收入水平,但是现实社会表现出来的却是穷人愈加贫困,富人愈加富有的奇怪现象。近年来这些事件呈现出了一种迸发的态势,由此引起的社会仇富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最后这些事件最后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但似乎社会舆论对于这些处理方式并不在意,而在意的却是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背后的真正原因。当前的社会并不纯净,拥有权力的人不断在利用权力给自己创造利益,而拥有财富的人也不断在为自己创造权力,这样只会让这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来得更快。一些富人不断透露出的金钱至上的拜金观念,对权力的无限渴望,正在渐渐侵蚀社会的公信力和正能量。我们可以断言,社会风气的不正,正确的道德引导的缺失,不仅会助长不正确的仇富心理,还会引发一系列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扭曲心理。
  二、“中国梦”对引导仇富心理的启示
  社会愈演愈烈的仇富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公平以及社会分配产生的不平等。而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据称他也拥有豪车,但是他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仇视,并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事件说明了什么?难道是袁隆平的车与其他富豪的车不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袁隆平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支持,是因为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他传播着一种正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所以,可以看出,我们不断传播致富的正能量,传播一种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对于引导仇富心理的作用是很大的。
  “中国梦”在这样一个时期被广泛提及,是有着巨大意义的。因为“中国梦”带来的是一股清新之风,浩然之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下,强调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实现小梦想的同时为大梦想添砖加瓦。这对于当前社会广泛仇富的情况是一种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正能量,对于引导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梦”强调社会和谐。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正因为这样,社会和谐对于引导仇富心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梦”强调社会和谐的风气,也就强调了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也就是给予普通民众很大的希望并且是在未来一定会实现的希望。
  其次,“中国梦”激发社会活力,促使人们为梦想奋斗。从小我们就知道要培养优良品质,但是或许在渐渐出现的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人们渐渐淡化了这些品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而“中国梦”的广泛提及,将这些有了品质拉回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它对于人们未来的生活来说,是永远具有价值的信仰。“中国梦”唤醒了社会和每一个人的活力。“中国梦”关系到每一个人,离人们并不遥远,是人们通过真真切切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这也就促使每个人为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努力奋斗,达到最终的目标。
  最后,“中国梦”建立起贫富阶层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促使贫富间更多的交流。我们已经提到“中国梦”关系到每一个人,也就不论是贫是富,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在社会没有讨论“中国梦”之前,贫富阶层之间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社会慈善的不到位,援助机制的不健全,使富人和穷人几乎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国梦”的提出,将所有人的梦想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了穷人和富人之间一个有效的沟通点,那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这也就侧面促使了慈善援助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富人帮助穷人,穷人支持富人,社会也就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局面。那么这个时候的仇富心理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环境。当然,这里讲的仇富心理是说盲目的仇富心理。因此,仇富心理完全消失肯定不可能,我们也不能让它完全消失,因为仇富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它的存在也从侧面起到了对社会的监督作用。
  “中国梦”的提出是整个社会的希望,是每个人的未来,它对于盲目的仇富心理起到了引导和化解作用,也让每一个中国人看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梦想的重要性。它提升了社会活力,振奋了人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挑战自我,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的引导下不断向着社会主义前进。
  参考文献:
  [1]于永军.牢牢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二论中国梦[J].宣讲家独家评论,2013.(04).
  [2]韦诗业.化解仇富心理构建和谐社会[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其他文献
2006年,是辽宁科技创新的丰收年。在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辽宁省牵头或参与完成的获国家科技奖2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6项、科技进步奖15项。作为第一
企业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资源,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对企业最终经营战略的制定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来
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农贸市场,开一个小餐馆,餐馆面积50多平方米,年收入120万元左右.其奥秘是什么呢?rn少即是多rn在这家饭店所处的农贸市场,类似的小餐馆有十几家,每
一黎不紧不慢地在纸上涂抹着。窗外的那棵玉兰树正开着花,屋子被玉兰花的香气所窨透,纱窗竹帘,都泛着淡淡的香气。连宣纸上也窨透了。一黎就在这样的午后,不紧不慢地在纸上涂
期刊
实现新型城镇化,不能简单地拆迁农村建设城镇,把农民搬到城镇居住,而是要以人为本,除了建设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就业渠道,吸引农民自愿进城就业创业.rn200
“民情日记”是奔月社区在重庆首创的一项便民措施.“民情日记”对群众的求助有求必应,它为民解忧,为民所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方式.
摘 要:如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取采众家之长。粗浅的认为“切入点”同文本的重点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切入点一般是文本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惊心动魄,有的是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如果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文本,学习文本,研究文本。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如何把每篇文章的特色显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压抑
2014年10月18日,“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