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舅舅葆玖也患白喉,
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
我是1957年生人,生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两岁和妈妈到北京,爷爷梅兰芳在我四岁时过世了。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9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爷长得很像,那时已经在跟着大人学身段了。后来有一次小舅舅葆玖高烧,大夫来家一看,说也是白喉,我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好在那时候有了盘尼西林,葆玖打了那个针慢慢痊愈了。
我妈妈是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文理系毕业的。除了上大学,我妈妈喜欢京剧老生,所以,她学了老生,舅舅梅葆玖学了男旦。这不是故意安排的,学京剧是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的。我妈妈大嗓比较好,适合唱老生。妈妈的开蒙老师是李桂芬老师。李老师和我奶奶福芝芳是坤班的同学。我妈妈已经过世14年了,过世时整70岁,因为癌症去世的。
我的大舅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他参与了设计。现在他已经过世了。
二舅舅叫梅绍武,燕京大学毕业,专业是西方文学。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写作和翻译文章,也写了很多回忆父亲梅兰芳的书。他也已经过世了。
到我这一辈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小孩: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加我一个外孙。
当时我们家住在护国寺,两进院落,前院接待客人,后院自己住。印象中爷爷特别忙,不是开会就是接待客人,一般到晚饭的时候才能有些空闲,和我们有些交流。那时候爷爷身体很好,老穿一身中山装,说话细声细气的。
我们家起名字挺顺应时代的。大哥哥,就是梅家的长孙,叫卫平,他是1952年生人,正是朝鲜战争的时候,卫平就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二哥哥叫卫华。三哥哥出生时,爷爷正去日本访问,所以就起名卫东。大姐姐叫卫文,大妹妹叫卫红,这两个名字当时都很红,小妹妹名字是卫丽。他们都是卫字辈的。我的名字取妈妈一个字爸爸一个字。
爷爷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我印象中的爷爷特别谦和。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经常排成一串,一个揪着一个,在晚饭后去找爷爷要糖吃。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一张和爷爷的合影。那时候照相还是很金贵的事情,但是我们家其他孩子在爷爷被采访的时候,都和爷爷有过合影,我因为上幼儿园之类的事情都错过了。
那时候住在护国寺,为的就是离人民剧场近,演出方便。我还有些印象,大人演戏我就在后台玩,有一次还差点儿爬到台上去了,搞得观众笑场。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到爷爷屋里,从他的展示柜里找好玩的东西,那些都是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我经常找一样拿在手里坐在爷爷的怀里摆弄。
爷爷梅兰芳过世的时候我四岁。他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之前已经约好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家里拜会,虽然爷爷突然离世了,这个约还是要进行下去。我记得是周总理陪着范文同到家里来的。我奶奶说,我那个外孙和你一个姓,也姓范,抱他出来和你见一见吧。于是把睡梦中的我叫起来,换了身衣服,出来见客。周总理和范文同都穿着浅灰色的衣服,见我被抱出来,就过来逗我说话。
我对爷爷的直观印象不是太多,毕竟那时候太小了。但听我奶奶和爷爷的老秘书许姬传爷爷说过很多。
我们在护国寺一共住了十多年。到1966年8月8日,我记得非常清楚,就被红卫兵抄家了,并且勒令一星期之内搬出。正好之前我奶奶在西城区旧帘子胡同买下了一处小四合院,于是全家搬到了那里,从此就没有再回护国寺旧居。后来落实政策政府曾经问过我们家要不要再回去,奶奶觉得是伤心之地,不愿再回去,但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将护国寺旧居建成梅兰芳纪念馆。
从梅巧玲到梅兰芳,梅家都是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比如有人想请爷爷给指教一下,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么演不好,那么演不对,而是说我在台上是这么演,我觉得这么演更合理,从来都是建议的口气。爷爷碰到票友向他请教,他会说,你是业余的,唱到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演出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是这么唱的,我觉得这样行腔更合理。如果是专业的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说,今天因为我在这儿,你有些紧张,以后多多实践就好了。总是鼓励人家,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报考中国戏曲学院,
我妈妈说:你别丢人了
我是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82年毕业,和妈妈一样,也是学的老生。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学旦角?还是因为先天条件决定的。
我为什么学了京剧呢?其实如果没有“文革”后恢复高考,我也学不了。因为学戏是要从小学的,我正式学戏已经不早了,是从高中开始的。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在家吊嗓子、练功,我在旁边画画啊、玩儿啊什么的就听着,长年累月的就熏会了不少。
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时,我和妈妈说,我要考中国戏曲学院。我妈妈当时就说:你就会唱点现代戏还想考戏曲学院?
但我还是自己报了名。面试的时候我就唱了一段现代戏,当时的老校长史若虚问:你会不会唱老戏呀?我说我妈妈会的我都会。于是就唱了一段,有的老师听了说还真像他妈妈。这样初试就过了。回家后我告诉妈妈初试通过了,我妈妈又赶快在复试前教了我一些。
我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就分配在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做国语教师,所以中国戏曲学院的很多老师是我妈妈过去的同事。我在戏曲学院四年遇到很多好老师,那四年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了很多老戏。
我毕业分配时,中央电视台刚成立戏曲组,老导演莫萱到我们学校拍“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的戏曲人才的纪录片。拍纪录片的同时就注意到我,于是和我妈妈商量,想让我到电视台当导演。我妈妈觉得我学的是演员,当导演不对路。老导演说虽然是放弃了舞台,但却可以将我们的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播出去。所以毕业分配我就到了中央台,之后又出国留学、工作了几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成立后我又回到台里,到如今,一直在戏曲频道做导演,做戏曲传播的工作。 王明华王氏夫人常与爷爷一起研究化妆
梅兰芳出道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他19岁就能挑头牌唱戏,要感谢的一个人是王凤卿,唱老生的。在梅兰芳之前都是老生挂头牌的,以老生为主。王凤卿带梅兰芳到上海,那时他的年纪有些大了,梅兰芳却是正当年,漂亮,嗓子好,身段也好,所以很多上海观众听完梅兰芳唱,不等大轴王凤卿出场就都抽签了。
王凤卿特别开明,就去和老板说,我想和梅兰芳掉个个儿,梅兰芳唱大轴子,我唱倒第二,这样客人不就不走了吗?老板不同意,说包银怎么给呀?王凤卿说我的包银拿一部分给梅兰芳。后来老板给了他们俩同样的大轴包银。现在在梅兰芳纪念馆里可以看到梅兰芳签的第一张演出合同,那上面包银是多少写得很清楚。从此梅兰芳一直唱大轴子,唱了一辈子。我看到这些资料、听奶奶说这些事,就很明白,戏曲界不是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相反,老一辈看到有光彩的年轻人是会去提携的。
梅兰芳和杨小楼同台时,正是梅兰芳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杨小楼已经上了年纪,梅兰芳就琢磨着请李世戡写一出能和杨小楼合演的戏。李世戡我们家叫他李三爷,文笔非常好。李世戡就将之前多本的 《楚汉争》 整理成一晚上演的戏,《霸王别姬》 是其中一折,是戏核儿。两个人有了很精彩的合作。现在到梅兰芳纪念馆可以看到梅兰芳演《霸王别姬》
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
我是1957年生人,生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两岁和妈妈到北京,爷爷梅兰芳在我四岁时过世了。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9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爷长得很像,那时已经在跟着大人学身段了。后来有一次小舅舅葆玖高烧,大夫来家一看,说也是白喉,我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好在那时候有了盘尼西林,葆玖打了那个针慢慢痊愈了。
我妈妈是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文理系毕业的。除了上大学,我妈妈喜欢京剧老生,所以,她学了老生,舅舅梅葆玖学了男旦。这不是故意安排的,学京剧是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的。我妈妈大嗓比较好,适合唱老生。妈妈的开蒙老师是李桂芬老师。李老师和我奶奶福芝芳是坤班的同学。我妈妈已经过世14年了,过世时整70岁,因为癌症去世的。
我的大舅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他参与了设计。现在他已经过世了。
二舅舅叫梅绍武,燕京大学毕业,专业是西方文学。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写作和翻译文章,也写了很多回忆父亲梅兰芳的书。他也已经过世了。
到我这一辈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小孩: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加我一个外孙。
当时我们家住在护国寺,两进院落,前院接待客人,后院自己住。印象中爷爷特别忙,不是开会就是接待客人,一般到晚饭的时候才能有些空闲,和我们有些交流。那时候爷爷身体很好,老穿一身中山装,说话细声细气的。
我们家起名字挺顺应时代的。大哥哥,就是梅家的长孙,叫卫平,他是1952年生人,正是朝鲜战争的时候,卫平就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二哥哥叫卫华。三哥哥出生时,爷爷正去日本访问,所以就起名卫东。大姐姐叫卫文,大妹妹叫卫红,这两个名字当时都很红,小妹妹名字是卫丽。他们都是卫字辈的。我的名字取妈妈一个字爸爸一个字。
爷爷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我印象中的爷爷特别谦和。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经常排成一串,一个揪着一个,在晚饭后去找爷爷要糖吃。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一张和爷爷的合影。那时候照相还是很金贵的事情,但是我们家其他孩子在爷爷被采访的时候,都和爷爷有过合影,我因为上幼儿园之类的事情都错过了。
那时候住在护国寺,为的就是离人民剧场近,演出方便。我还有些印象,大人演戏我就在后台玩,有一次还差点儿爬到台上去了,搞得观众笑场。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到爷爷屋里,从他的展示柜里找好玩的东西,那些都是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我经常找一样拿在手里坐在爷爷的怀里摆弄。
爷爷梅兰芳过世的时候我四岁。他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之前已经约好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家里拜会,虽然爷爷突然离世了,这个约还是要进行下去。我记得是周总理陪着范文同到家里来的。我奶奶说,我那个外孙和你一个姓,也姓范,抱他出来和你见一见吧。于是把睡梦中的我叫起来,换了身衣服,出来见客。周总理和范文同都穿着浅灰色的衣服,见我被抱出来,就过来逗我说话。
我对爷爷的直观印象不是太多,毕竟那时候太小了。但听我奶奶和爷爷的老秘书许姬传爷爷说过很多。
我们在护国寺一共住了十多年。到1966年8月8日,我记得非常清楚,就被红卫兵抄家了,并且勒令一星期之内搬出。正好之前我奶奶在西城区旧帘子胡同买下了一处小四合院,于是全家搬到了那里,从此就没有再回护国寺旧居。后来落实政策政府曾经问过我们家要不要再回去,奶奶觉得是伤心之地,不愿再回去,但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将护国寺旧居建成梅兰芳纪念馆。
从梅巧玲到梅兰芳,梅家都是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比如有人想请爷爷给指教一下,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么演不好,那么演不对,而是说我在台上是这么演,我觉得这么演更合理,从来都是建议的口气。爷爷碰到票友向他请教,他会说,你是业余的,唱到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演出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是这么唱的,我觉得这样行腔更合理。如果是专业的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说,今天因为我在这儿,你有些紧张,以后多多实践就好了。总是鼓励人家,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报考中国戏曲学院,
我妈妈说:你别丢人了
我是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82年毕业,和妈妈一样,也是学的老生。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学旦角?还是因为先天条件决定的。
我为什么学了京剧呢?其实如果没有“文革”后恢复高考,我也学不了。因为学戏是要从小学的,我正式学戏已经不早了,是从高中开始的。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在家吊嗓子、练功,我在旁边画画啊、玩儿啊什么的就听着,长年累月的就熏会了不少。
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时,我和妈妈说,我要考中国戏曲学院。我妈妈当时就说:你就会唱点现代戏还想考戏曲学院?
但我还是自己报了名。面试的时候我就唱了一段现代戏,当时的老校长史若虚问:你会不会唱老戏呀?我说我妈妈会的我都会。于是就唱了一段,有的老师听了说还真像他妈妈。这样初试就过了。回家后我告诉妈妈初试通过了,我妈妈又赶快在复试前教了我一些。
我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就分配在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做国语教师,所以中国戏曲学院的很多老师是我妈妈过去的同事。我在戏曲学院四年遇到很多好老师,那四年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了很多老戏。
我毕业分配时,中央电视台刚成立戏曲组,老导演莫萱到我们学校拍“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的戏曲人才的纪录片。拍纪录片的同时就注意到我,于是和我妈妈商量,想让我到电视台当导演。我妈妈觉得我学的是演员,当导演不对路。老导演说虽然是放弃了舞台,但却可以将我们的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播出去。所以毕业分配我就到了中央台,之后又出国留学、工作了几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成立后我又回到台里,到如今,一直在戏曲频道做导演,做戏曲传播的工作。 王明华王氏夫人常与爷爷一起研究化妆
梅兰芳出道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他19岁就能挑头牌唱戏,要感谢的一个人是王凤卿,唱老生的。在梅兰芳之前都是老生挂头牌的,以老生为主。王凤卿带梅兰芳到上海,那时他的年纪有些大了,梅兰芳却是正当年,漂亮,嗓子好,身段也好,所以很多上海观众听完梅兰芳唱,不等大轴王凤卿出场就都抽签了。
王凤卿特别开明,就去和老板说,我想和梅兰芳掉个个儿,梅兰芳唱大轴子,我唱倒第二,这样客人不就不走了吗?老板不同意,说包银怎么给呀?王凤卿说我的包银拿一部分给梅兰芳。后来老板给了他们俩同样的大轴包银。现在在梅兰芳纪念馆里可以看到梅兰芳签的第一张演出合同,那上面包银是多少写得很清楚。从此梅兰芳一直唱大轴子,唱了一辈子。我看到这些资料、听奶奶说这些事,就很明白,戏曲界不是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相反,老一辈看到有光彩的年轻人是会去提携的。
梅兰芳和杨小楼同台时,正是梅兰芳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杨小楼已经上了年纪,梅兰芳就琢磨着请李世戡写一出能和杨小楼合演的戏。李世戡我们家叫他李三爷,文笔非常好。李世戡就将之前多本的 《楚汉争》 整理成一晚上演的戏,《霸王别姬》 是其中一折,是戏核儿。两个人有了很精彩的合作。现在到梅兰芳纪念馆可以看到梅兰芳演《霸王别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