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何及书香远 指间留香诗味长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l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由此全面提升语文水平,并进而带动所有学科的全面阅读。为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精神境界提供丰富的滋养,最终为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的神圣使命。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演绎一下,不妨将“文”拓展解读为文化底蕴,无论是一个民族、一所学校还是作为终极诉求根本的“人”,要持续发展,远致万里之外,必须以“万卷书”作充足的动力储备。“欲穷千里目”,就必须始终不懈地“爱上层楼”、再上层楼。《创世纪》第十一章载,人类欲通往天堂神殿之门,于是齐心建造巴别塔,无限风光尽在巴别塔端。剔除通天塔原本蕴涵的宗教含义,其间另外的寓意也很明显:欲达天地之高远境界,必有丰厚的支撑方可;塔基的面积则最终决定了塔的稳固程度与高度。同时,阅读必须视野开阔,不能局于一隅,最佳方法就是跳出以前对阅读理解的藩篱,树立全方位的大阅读观,让阅读之风在各学科领域、各时间段全面恒久劲吹。
  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窘境,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曾数次在国际评估中榜上无名。中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从小学高年级学生到初中生以至高中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总量。《中华社会报》历时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能够到达阅读要求规定的只有5%。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
  目前的严峻局面,要积极应对,努力突围。朱永新教授曾经指出,要解决阅读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能只限于语文一个学科。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将阅读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进行,大气着笔,大处着眼,才可能是成功之道。不仅仅是语文学科阅读,所有学科都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诉过这一点并“行为士者先”,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榜样。大阅读教学观,应该成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核心内容。
  “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追求目标之一;书墨飘香,书声朗朗,也是世世代代读书人引以自豪的情韵诉求。以此类推,一所学校就应该是具有浓厚读书氛围的、处处书墨飘香的、书声朗朗的学子读书桃源!
  以阅读为核心,建立书香校园,首先要营造一种环境氛围。校园的读书氛围至关重要,一个书声朗朗的校园是读书人的天堂,这样的环境是营造书香校园不可或缺的。其中,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尤为重要。当学生真正拥有了阅读的心境,地点和时间就都是次要的。林语堂曾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如果真正爱好书籍,就不会在乎有没有适宜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有读书的心境,什么时间和地方都可以读书。
  中国古代有一个备受推崇的“三上”读书法,据说是苏东坡的方法,在马上、枕上、厕上也不放过阅读。时代在发展,是不是应该加入一个“网上”?网络阅读会不会真的取代传统阅读,无从预测。但可以期盼,纵使不再青灯黄卷,网络依然不掩书香。在这个多媒体时代,要学会在网上阅读、表达与交流,信息化不仅改变教育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状态乃至教育本质。
  书要真正读起来,谈体会,大家都要谈,不是少数人来交流,所有人都要参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可能真正读好圣贤书,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激情。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把社会各界人士请到学校,用具有震撼力量的各方事迹乃至“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影响学生。能与大师对话固然可喜,与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一员交谈也一定大有裨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是在更广泛意义上阅读社会这部无字大书,这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阅读”是纯粹的书本阅读代替不了的,会给学生乃至老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眼界一定会有所不同。
  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如何让阅读再次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心灵;面对复杂的世界和纷繁的生活,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在人生的路程上走得更远,在人生的山峰上攀登得更高?阅读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面对当前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相应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在有意无意地发生着变化。现阶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扶持,互相支持,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
期刊
口语交际是一种艺术,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是情感传递的艺术,是思想交流的艺术,是个性表现的艺术。口语交际是一种智慧,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强有力的途径。在口语交际中,应本着提高学生“整体的人”的高度,着眼于他们终身的发展,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感。  一、在礼节性交流中,培养学生懂得生活礼仪  礼节性交流不仅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需要注重语言表达之外的各种因素
期刊
参加工作有两个月了,校园里的梧桐叶子由绿变黄,随着阵阵秋风散落满地,点缀着这个安静祥和的校园,那仿佛是夏的沉淀。  回想起第一天站在讲台上,面对着57个陌生的学生,有点紧张,有点不知所措。但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反感我,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起初,我对学生很温柔,但是两节课之后,我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听从我的计划与安排。课堂上出现了诸多的小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欢乐”,或者与同桌谈笑
期刊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书育人者共同的愿望。构建高效课堂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常翻新,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愿意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是,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是起引领作用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导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将群龙无首,教学将引向歧途,偏离了
期刊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树立起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民风民俗淳朴,社会风气良好,社会正气得以伸张,歪风邪气得到有效遏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如何和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试金石”,也是促进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和谐有序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和谐社会是历史的。翻开中国历史,追本溯源,“和谐”思想亘贯至今,源远流长。汉语的“和”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报刊中的优秀文章,做好对文章句段的评析,并明确文段可适用的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些文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将其融进自己的文章中。另外,鼓励学生从教材和报刊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字句,并将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加以运用,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写一段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名篇佳作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  一、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期刊
李商隐《锦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锦瑟》一诗,本身就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说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洋兴叹,清代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于是,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将内容隐晦、意境凄迷的《锦瑟》给文学修养并不深厚的中学生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的《锦瑟》,成为中学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某校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竟然出现了一位老师被“集体弹劾”的情况。学生反映:虽然这位老师教学能力特别强,但我们不愿意他继续教我们,因为他眼里只有他那一科的分数,说话挺看不起人的。  其实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学科本位思想在作祟,这类教师眼中,只有自己任教的学科分数,说穿了,只有他们自己的教学荣誉、奖金什么的,唯独缺少的是对学生的尊重,一贯地视学生为自己的教学工具、学习的机器,从而导致学生的“全民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面对一批新学生,在开讲一篇新课文前,都很纠结。因为每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课时局限只能取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尽量选择最恰当的教法而非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反复印证认可的经验之谈,也是应该坚定不移执行的理念。  今年的高一学生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读书心态,他们喜欢图画胜于喜欢文字,喜欢科幻、漫画等更直观
期刊
1.“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在“这念错的歧韵”句内,存在语义重复或者说成分赘余的毛病。“歧”字在字典的解释是“不相同,不一致”。在原句中,作者是说北方人总是喜欢把“阵雨”说成“层雨”,这一错误的口音,作者不仅不反感,听起来倒觉得有情趣。但由于在句中还有一个“错”字,使语义变重复了,需要把“歧韵”改为“韵律”。 ——必修2《故都的秋》  2.“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