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五感效应”谈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感,愉快感和新鲜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师素质 英语教学 五感效应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教师就有那么一种能力:短短几句,淡淡一笑,甚至几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毫不费力,就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燃烧的旺旺的。学生往往变“厌”学为“乐”学,渴望见到这位教师,渴望上这门课。原因何在?这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以为自身素质高,形象好,修养深的教师。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什么呢?它具备渊博的知识,活泼的性格,生动的表达能力,成功的表演艺术,多变而灵活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亲切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感,愉快感和新鲜感。达到“五感效应”。
1. 渊博的知识与敬佩感效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一个英语教师首要的要求是知识的要求。他的知识面要宽广,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准确。举例论证,侃侃而谈,东西文方语言,文化习俗之别,讲起来有根有据;传道授业简明扼要,清清楚楚;口语表达,流利自然,毫不费力;幽默笑话,名人佚事,信手捏来,留给学生一个“无所不会,无所不知”的感觉,方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羡慕和尊重,以此来点燃他们强力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达到我们每个教师都期盼的“敬佩感效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英语教师,知识面狭窄,基本功不过硬是他的“绝症”。
2. 活泼的性格与亲切感效应
英语是不同于数理化的课程,它以感情交流、语言表达为主,所以要特别重视环境教育的培养,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要求一个英语教师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烂漫纯真的天性。生活平易近人,随和大方,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差”,频繁接触。不断提供给学生一个个练习,表现及成功的机遇和环境。保持多交流,勤练习,巧模仿,重感染,慢提高。另外英语教师应塑造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形象。如服饰的打扮,要新颖大方,色调亲切明朗而有特色,语言漂亮而有分寸,幽默而不粗俗;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尽量表现出点儿“外国味”和“洋人气”,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看到“英语”的缩影。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去模仿,最终达到“亲其师而信其教”,爱屋及乌的“亲切感效应”
3. 生动的表达与兴趣感效应
我们常用能言善辩来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对一个英语教师,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人,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即使打个喷嚏,也充满了浓浓的知识味,然而表达起来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时间一长,就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我们不赞赏“煮饺子”,但也不提倡为表达而舌头上鲜花太多,脑子里智慧甚少,舍本求末之举。一个英语教师,应口语流利,发音纯正,表情自然,体态语言补充适当,据此造句,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不吞吞吐吐,重复再三而无一整句。平时生活中,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比如“OK”,“No”,“Thanks”等,应用恰当,表达要准确。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无限的表达,练习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尽情地发挥“兴趣感效应”。
4. 成功的表演与愉快感效应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成功的表演家。上一堂课与唱一台戏一样,仅有“唱”和“说”,无“动作”的表演是不成功的。英语教学要特别重视最直观、最有效的动作教学示范。不能只当“放录机”,照“本”宣课。有时,一笑一怒,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应象,如单词“happy,angry,surprise”等的教学。如耸耸肩,摇摇头,不用多言,学生自然就知道是“No”,谈笑当中,突然把自己的食指放到双唇之间,轻轻打个口哨,学生自然会戛然而止的……惟妙惟肖,效果甚佳。有时,教师完全可把自己“打扮”一番,让一个富有特色的“角色”始终贯穿在“四十五分钟”,这种成功的表演,很容易酝酿出愉快和谐的气氛,并在愉快嘻小之中,传道授业,这叫“愉快感效应”。
5. 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新鲜感效应
我们主张“教无定法”,因为语言这门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学授课不一定千篇一律的顺序性的教单词,学句子,背课文,做练习。现在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登上了时代的“特别快车”,细化负杂化,多面化。要掌握还在的心理特征,打破传统陈规,要灵活多变。或即兴表演,酝酿气氛;或讲个笑话幽默,“开心一刻”;或连珠式的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应变”;或师生换位,他讲你学评;或来段会话,让他当当“外国人”……抓住孩子们复杂多变,好奇新鲜的特点,堂堂变化而不单调,百花齐放而各具特色。尽量让学生摸不着你的变化规律,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求的百听不厌,孜孜追求的“新鲜感效应”。
总之,具备以上五个条件且能达到“五感效应”的英语教师,便是一个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获得为人师表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1] 李炳亭. 高校课堂22条[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3] H.G. Widdowson. 语言教学面面观[J]. 上海外语教育, 1999.
【关键词】 教师素质 英语教学 五感效应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教师就有那么一种能力:短短几句,淡淡一笑,甚至几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毫不费力,就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燃烧的旺旺的。学生往往变“厌”学为“乐”学,渴望见到这位教师,渴望上这门课。原因何在?这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以为自身素质高,形象好,修养深的教师。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什么呢?它具备渊博的知识,活泼的性格,生动的表达能力,成功的表演艺术,多变而灵活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亲切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感,愉快感和新鲜感。达到“五感效应”。
1. 渊博的知识与敬佩感效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一个英语教师首要的要求是知识的要求。他的知识面要宽广,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准确。举例论证,侃侃而谈,东西文方语言,文化习俗之别,讲起来有根有据;传道授业简明扼要,清清楚楚;口语表达,流利自然,毫不费力;幽默笑话,名人佚事,信手捏来,留给学生一个“无所不会,无所不知”的感觉,方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羡慕和尊重,以此来点燃他们强力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达到我们每个教师都期盼的“敬佩感效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英语教师,知识面狭窄,基本功不过硬是他的“绝症”。
2. 活泼的性格与亲切感效应
英语是不同于数理化的课程,它以感情交流、语言表达为主,所以要特别重视环境教育的培养,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要求一个英语教师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烂漫纯真的天性。生活平易近人,随和大方,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差”,频繁接触。不断提供给学生一个个练习,表现及成功的机遇和环境。保持多交流,勤练习,巧模仿,重感染,慢提高。另外英语教师应塑造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形象。如服饰的打扮,要新颖大方,色调亲切明朗而有特色,语言漂亮而有分寸,幽默而不粗俗;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尽量表现出点儿“外国味”和“洋人气”,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看到“英语”的缩影。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去模仿,最终达到“亲其师而信其教”,爱屋及乌的“亲切感效应”
3. 生动的表达与兴趣感效应
我们常用能言善辩来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对一个英语教师,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人,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即使打个喷嚏,也充满了浓浓的知识味,然而表达起来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时间一长,就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我们不赞赏“煮饺子”,但也不提倡为表达而舌头上鲜花太多,脑子里智慧甚少,舍本求末之举。一个英语教师,应口语流利,发音纯正,表情自然,体态语言补充适当,据此造句,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不吞吞吐吐,重复再三而无一整句。平时生活中,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比如“OK”,“No”,“Thanks”等,应用恰当,表达要准确。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无限的表达,练习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尽情地发挥“兴趣感效应”。
4. 成功的表演与愉快感效应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成功的表演家。上一堂课与唱一台戏一样,仅有“唱”和“说”,无“动作”的表演是不成功的。英语教学要特别重视最直观、最有效的动作教学示范。不能只当“放录机”,照“本”宣课。有时,一笑一怒,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应象,如单词“happy,angry,surprise”等的教学。如耸耸肩,摇摇头,不用多言,学生自然就知道是“No”,谈笑当中,突然把自己的食指放到双唇之间,轻轻打个口哨,学生自然会戛然而止的……惟妙惟肖,效果甚佳。有时,教师完全可把自己“打扮”一番,让一个富有特色的“角色”始终贯穿在“四十五分钟”,这种成功的表演,很容易酝酿出愉快和谐的气氛,并在愉快嘻小之中,传道授业,这叫“愉快感效应”。
5. 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新鲜感效应
我们主张“教无定法”,因为语言这门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学授课不一定千篇一律的顺序性的教单词,学句子,背课文,做练习。现在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登上了时代的“特别快车”,细化负杂化,多面化。要掌握还在的心理特征,打破传统陈规,要灵活多变。或即兴表演,酝酿气氛;或讲个笑话幽默,“开心一刻”;或连珠式的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应变”;或师生换位,他讲你学评;或来段会话,让他当当“外国人”……抓住孩子们复杂多变,好奇新鲜的特点,堂堂变化而不单调,百花齐放而各具特色。尽量让学生摸不着你的变化规律,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求的百听不厌,孜孜追求的“新鲜感效应”。
总之,具备以上五个条件且能达到“五感效应”的英语教师,便是一个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获得为人师表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1] 李炳亭. 高校课堂22条[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3] H.G. Widdowson. 语言教学面面观[J]. 上海外语教育,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