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个结构,理解数学教学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课程改革,还是即将面对的核心素养,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对学科教学本身的认识. 经验视角下,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对学科知识教学以及应试关系的认识,而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足以支撑教师教学. 准确地说,其既无法支撑自身对所教学科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学科以及学科学习的准确理解. 研究表明,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离不开对三个结构的认识,这三个结构分别是:知识结构、认识结构以及认知结构. 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1]. 本文试以初中数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此三者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知识结构,彰显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的认识
  数学知识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的,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是靠逻辑关系连接的. 简单点说,数学知识结构是由数学概念和命题构成的数学知识体系[2]. 在这个架构中,存在着基本的结构通常有三种,一是序结构,二是代数结构,三是拓扑结构,初中数学通常只研究其中的代数结构并且是其中最基本的代数结构. 当然,在这个知识结构中也存在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其作为数学知识结构中用以保障不同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的重要,因此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课的内容,笔者以为需要以一元一次方程这个知识点为中心点,关注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及其表现出来的结构关系,具体说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是居于中心点的一元一次方程. 要解一元一次方程,当然需要关注一元一次方程的中心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过算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知道了一元一次方程是与算式地位相同但却可以更便捷地体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的表现手法,其与算式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借助于一个未知数来建立等量关系.
  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个关系,才能理解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就是利用等量关系确定未知数的值.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样的理解对于习惯于机械模仿(设x)的学生来说,极为有益.
  二是等式的性质. 既然要借助于等量关系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那很显然其中所要运用到的逻辑关系,主要就是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进行的.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有专门的等式的性质这一内容呈现,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是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中心点的知识结构中的两个具有直接联系的知识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利用等式中的“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然相等”这样的等式的性质,就可以完成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从而为解方程提供空间.
  三是解方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通常情况下,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利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式,而要掌握这一基本思路与方法,教师创设情境是必需的. 从这个角度讲,其实问题情境也算是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情境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赋予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关系,然后让学生去求解.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情境支撑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形象思维进行加工,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初中学生本就擅长于形象思维,具有情境支撑的知识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认识结构,面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
  相对于客观的知识结构而言,认识结构则具有更多的主观特征,因为知识结构映射在学生的思维当中,并体现为认识结构时,其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有研究者将认识结构描述为“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其中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而个性差异则是指性格与能力. 很显然,只有良好的认识结构才能支撑起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并形成认知结构(下一点详述). 那么,如何认识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认识结构呢?这里仍然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来进行解构.
  在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学生首先要运用注意心理,因为对情境的注意,是学习发生的基础. 这提醒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载体,如人教版课本上利用的是学校购买计算机的例子来给出问题情境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转换为学生更感兴趣的购买近期老师布置的某个书籍、班级统一的服装等,同时要注意情境题材又不可过于新颖,因为这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注重的注意力从解方程向素材本身集中,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情境创设切忌哗众取宠.
  保证了注意之后,教师就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而言,学生首先要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而建立方程,如上例中“某班图书角三年购书140本,其中去年是前年的2倍,今年是去年的2倍,那这三年分别购书多少本?”这个例子中建立的等量关系就是x 2x 4x=140(设前年购书为x本). 这个等量关系中,要求x并不难,其对于寻找解一元一次方程所需要的合并同类项方法的认识是有好处的,因为学生几乎通过直觉就可以发现需要将等式左边的三个包含x的项进行相加,因此这里教师要引导的就是将学生产生的“相加”认识,提升为“合并同类项认识”,如此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结构. 至于移项,显然需要的是一个新的情境,其具体操作过程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其实在研究认识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还有一个关注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是一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却未必真正懂得如何去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 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个体差异不是用学生的解题结果与考试分数来描述的,而是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来描述的. 同样的情境提供之后,教師要关注不同学生在观察、体验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要比较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果并反推其思维过程,以发现思维发生错误者是如何思维的,从而可以为学生的错误思维准确把脉. 当然,如果要从经验角度去比较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的话,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想象力是否丰富、记忆内容的多少等角度来进行判断,这样的选择可以让经验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对更多的教师具有适应性.   认知结构,学生学习中认识水平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应当是数学教师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3]. 其实这个概念是与學习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因为认知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客观存在的结构,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的;而同样的知识结构,在不同学生个体的认识结构作用之下,最终表现出来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 客观地讲,学习优秀者,其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是较为接近的,而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则多是残缺不全的,是不利于在问题解决需要的情况下调用的. 但无论是面对资优生,还是面对学困生,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成绩乃至于培育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完善认知结构总是最根本的方法.
  认知结构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化,一是顺应. 前者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吸纳新的知识,其中的知识点以及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后者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原有认知结构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 其实看到这里应当发现,不同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所选用的形式往往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资优生同化而学困生顺应的情况,原因就是学困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需要做出调整,而如果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即无法完成顺应的学习过程,那学困生将继续学困下去.
  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的组织方式非常重要,教师往往要面向中下等学生设计教学,以确保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使自己的认知方式得到完善,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与发展.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老老实实地给简单情境,让学生列方程,并根据等式的性质去求解. 而在总结解方程的流程“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的时候,更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并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思路,这样学生才能“入模”,待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之后再“出模”,那解方程的思路就会内化了,解方程的技巧也会更熟练了.
  参考文献:
  [1]徐希扬.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J]. 中学数学研究,2011(7):3-4.
  [2]徐进勇. 教学设计要重视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以苏教版“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为例[J]. 上海中学数学,2016(10):6-8.
  [3]学吴琳.论数学认知结构及其教学构建[J]. 中学数学教学,2003(6):9-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践创新是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实践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与渗透离不开创造力的渐进渗透和进阶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和价值,其创造力渗透和培养都需要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中有所侧重,以此带动整个教学行为的优化. 笔者以问题为纽带,以开放性问题为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生长.  [关键词] 创造力;开放性;问题;初中数学  创造力是一个人发现新信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立完善、开放、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我省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本文在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各省以及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培训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具有江苏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校本研究    一、
[摘 要] 如何把更多的思考和活动时间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与融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踊跃发言、大胆展示,是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所在.  [关键词] 合格课堂;初中数学;展示;成长  以“限时讲授、小组合作、踊跃展示”为方针的合格课堂建设是当前能仁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这十二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容量却是无限的.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实践中要以此方针为准则,根据所教授学科的特点进
[摘 要] 复式分组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差异,依据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分成探究型和互助型两种类型的学习小组,本文就是在这两种类型的学习小组下,从课前目标的设定、课堂内容的实施、课堂练习的选择、课堂结果的评价方面做出了分层尝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复式分组;不同层级;分层;策略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教学与知识结构教学的选择中常常出现两难的情形.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知识结构的转变,那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一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知识;知识结构;关键能力  稍有教学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都知道,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是比纯粹的知识教学更高的层次.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重心又往往偏在知识的教学上,这是因为当
和了解其他学校的校长、教师一样,我和我的学生对东庐中学的兴趣是在该校成名之后。我曾带着学生走进东庐,听校方介绍、看老师上课,研读“讲学稿”……对于从事课程教学论专业的我们,回来之后还曾心高气盛地想着手改造“讲学稿”。在看到陈康金校长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案例后,我明白了:东庐的成功绝非简单地放着一个工具技术层面的“讲学稿”,而是有其更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反思自己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同时,我萌生了解读康金校长
[摘 要] 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反比例函数等积模型”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认为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想”的过程,使他们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生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反比例函数;等积模型  深度学习的目的是将处于理解、了解、记忆层面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应用、评价以及创造等更高层次,也就是由传统的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转化
上课铃声响了,按照惯例,我拿着几本需要面批的小作文本走进了教室,请对应的学生依次站到我身边来,逐一进行批改,圈点勾画,描写精彩及不足之处均作上标记。    狡猾的“狐狸”    本次小作文的题目为“选举班干部”,是应景作文,取材于一次班干部选举活动。我手中的这本是张小杰的,作文只写了一面半,一上来就说了一大段与选举无关紧要的话。关于“投票”和“唱票”的过程却只有寥寥几句,更谈不上细节刻画了。我忍着
“让我们附小人都能快乐、健康、和谐、充分地得到发展。”这是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对学生家长的承诺,也是学校对每位教师的保证。  因此,做附小人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人生也因工作在附小而精彩。  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里有爱。新教师第一天到附小,第一次面对校训“正则”两字,第一次默念着“为人正则,处事公正……”时,附小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故事就开始在记忆中流淌,吕凤子先生坚持的事业也就已经成了自己一生
“活体”机器人诞生  近期,美国研究人员以单个细胞为材料制造出一款“活体”机器人,它可以向指定目标移动,被切开后还能自我修复,这是传统机器人无法实现的。该机器人由两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而成:首先由佛蒙特大学研究人员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一种进化算法,根据生物物理学法则模拟出一种有机体设计方案;再由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从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培育成皮肤细胞或心肌细胞后,在显微镜下组装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