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前提条件;是调节人际冲突,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相互悦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我们要全方位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和谐打造坚实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 心理健康和谐社会学校家庭社会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历史经验看,变革社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获得实际利益的预期而形成的参与的积极程度的高低。我国数十年社会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从中得到利益,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说明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愉悦不是线性因果关系,也提示了社会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全方位研究心理状态对人的幸福感和对社会走向的影响。
市场经济自发竞争机制导致的社会矛盾映射在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多、心态失衡、价值趋向单
一、理想信念困惑、极端情绪化心理,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准,而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大多与其心理不健康有关。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地承担社会义务,拥有协调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是由个人有机构成的整体,每一个个体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必然相应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是调节人际冲突,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经济结构调整使一部分人下岗了,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引发了各种利益冲突、人际纠纷,甚至造成自杀、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激化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影响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认识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妥善调节人际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相互悦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十四条标准之一便是:“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即能接纳他人、自身和自然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1]。健康心理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一为适应,即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形势、时代潮流的适应;二为适中,即情绪适中,反应适度,认知、情感、言语、举止等适合年龄特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其心理机能,使之拥有完整的自我概念,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会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恰当的了解且有适当的评价。他们会悦纳自己,同时觉得自己会为他人所悦纳,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赞美、信任、喜悦等正面态度总是多于仇恨、猜疑、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他们的个人思想、目标、行动能融入社会要求与习俗之中,能重视他人及团体需要,并能有效地调控为他人所不容的欲望。正是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悦纳他人的品质,因此才能与他人达成和谐。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认为健康人格首先是内在心理素质的和谐统一,是认知健全,心理品格完善。其次要保持情感的相对稳定愉快,情绪不起伏不定、大喜大悲。最后,行为协调一致,并有自控能力,符合社会规范,较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具备营造和睦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很好地同别人打交道,让别人接受自己。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波动。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久而久之出现更多的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从社会方面减轻人的过度压力,营造健康人格的发展环境。心理健康实质是心理和谐及心理与外界的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和谐心理教育。
1.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包括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设置专门课程,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传授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传授适当的心理保健知识,教师在传授心理知识时要注意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其二,培养心理品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把心理知识与具体事例充分整合,教导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观及正确的学习观、态度观和生活观。其三,辅导心理问题。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有关活动,使个体将这些知识与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自身的心理问题得到矫治。
除了设置专门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其他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及本学科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是一种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决不是只靠某一次讲课、某一本教材、某一位专业教师的讲解与辅导就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果各科教师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教育的成效。
其次,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教育性活动,包括参观、考察、访问、调查、宣传、旅行、社会服务等;知识性活动,包括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讲座、报告等;科技性活动,包括参观、动手制作等;此外,还有文体性活动、娱乐性活动等。通过上述课外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更好地认识自身,而且要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
再次,利用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必然会遇到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学校应针对这些有困惑的人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师要运用自身的专业与技能,与来访学生之间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困惑,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利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进行心理教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和时间保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无时不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小到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大到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人际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等,都构成了学生的心理源泉和内容,并对学生的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产生着影响。学校可以开办校园心理健康小报、班级墙报心理角等,还可以创立心理导师制,由师生双向选择,结成可以相互进行心理倾诉的对子。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选出自己班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要求具备奉献、服务意识,为人热情,沟通能力强,与同学相处融洽,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2.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校对家长的教育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因此其实施途径也要分别从学校和家长谈起。“对于学校而言,主要途径有三个,即:教育、引导、辅导”。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开设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发展和家庭教育心理的课程或讲座;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相关的知识,使家长对于家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引导则是指学校邀请家长参与专题座谈会,学校与家长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家庭心理保健知识、亲子关系特点等问题畅所欲言,家长在这种互动中会自觉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这对于改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其有益的。辅导是指学校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家长进行咨询与辅导,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既可以针对个别家庭进行单独辅导,又可以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或者将两种途径配合使用。
3.积极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创新意识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仅限于学校一隅之地,只有取得社会的支持,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等对人的影响很大,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净化社会风气,规范大众传媒,杜绝凶杀、暴力、恐怖、色情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办学结构,扩大高校招生比率,减轻升学压力。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等还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地位、计划、时间、设施、教师编制、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切实的保障;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最后,有关政府部门还要下大力气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电子游戏机室和黄色录像室,隔绝不良诱因的侵害;建立社区活动中心或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备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和家长参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既可充实学生空闲生活,又可陶冶学生情操;设立青少年维权岗、维权电话,可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3.
[2]石国兴.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95.
[4]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和谐社会学校家庭社会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历史经验看,变革社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获得实际利益的预期而形成的参与的积极程度的高低。我国数十年社会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从中得到利益,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说明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愉悦不是线性因果关系,也提示了社会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全方位研究心理状态对人的幸福感和对社会走向的影响。
市场经济自发竞争机制导致的社会矛盾映射在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多、心态失衡、价值趋向单
一、理想信念困惑、极端情绪化心理,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准,而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大多与其心理不健康有关。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地承担社会义务,拥有协调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是由个人有机构成的整体,每一个个体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必然相应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是调节人际冲突,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经济结构调整使一部分人下岗了,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引发了各种利益冲突、人际纠纷,甚至造成自杀、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激化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影响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认识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妥善调节人际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相互悦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十四条标准之一便是:“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即能接纳他人、自身和自然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1]。健康心理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一为适应,即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形势、时代潮流的适应;二为适中,即情绪适中,反应适度,认知、情感、言语、举止等适合年龄特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其心理机能,使之拥有完整的自我概念,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会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恰当的了解且有适当的评价。他们会悦纳自己,同时觉得自己会为他人所悦纳,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赞美、信任、喜悦等正面态度总是多于仇恨、猜疑、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他们的个人思想、目标、行动能融入社会要求与习俗之中,能重视他人及团体需要,并能有效地调控为他人所不容的欲望。正是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悦纳他人的品质,因此才能与他人达成和谐。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认为健康人格首先是内在心理素质的和谐统一,是认知健全,心理品格完善。其次要保持情感的相对稳定愉快,情绪不起伏不定、大喜大悲。最后,行为协调一致,并有自控能力,符合社会规范,较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具备营造和睦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很好地同别人打交道,让别人接受自己。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波动。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久而久之出现更多的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从社会方面减轻人的过度压力,营造健康人格的发展环境。心理健康实质是心理和谐及心理与外界的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和谐心理教育。
1.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包括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设置专门课程,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传授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传授适当的心理保健知识,教师在传授心理知识时要注意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其二,培养心理品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把心理知识与具体事例充分整合,教导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观及正确的学习观、态度观和生活观。其三,辅导心理问题。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有关活动,使个体将这些知识与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自身的心理问题得到矫治。
除了设置专门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其他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及本学科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是一种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决不是只靠某一次讲课、某一本教材、某一位专业教师的讲解与辅导就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果各科教师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教育的成效。
其次,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教育性活动,包括参观、考察、访问、调查、宣传、旅行、社会服务等;知识性活动,包括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讲座、报告等;科技性活动,包括参观、动手制作等;此外,还有文体性活动、娱乐性活动等。通过上述课外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更好地认识自身,而且要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
再次,利用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必然会遇到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学校应针对这些有困惑的人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师要运用自身的专业与技能,与来访学生之间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困惑,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利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进行心理教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和时间保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无时不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小到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大到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人际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等,都构成了学生的心理源泉和内容,并对学生的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产生着影响。学校可以开办校园心理健康小报、班级墙报心理角等,还可以创立心理导师制,由师生双向选择,结成可以相互进行心理倾诉的对子。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选出自己班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要求具备奉献、服务意识,为人热情,沟通能力强,与同学相处融洽,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2.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校对家长的教育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因此其实施途径也要分别从学校和家长谈起。“对于学校而言,主要途径有三个,即:教育、引导、辅导”。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开设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发展和家庭教育心理的课程或讲座;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相关的知识,使家长对于家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引导则是指学校邀请家长参与专题座谈会,学校与家长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家庭心理保健知识、亲子关系特点等问题畅所欲言,家长在这种互动中会自觉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这对于改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其有益的。辅导是指学校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家长进行咨询与辅导,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既可以针对个别家庭进行单独辅导,又可以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或者将两种途径配合使用。
3.积极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创新意识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仅限于学校一隅之地,只有取得社会的支持,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等对人的影响很大,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净化社会风气,规范大众传媒,杜绝凶杀、暴力、恐怖、色情作品的制作与传播;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办学结构,扩大高校招生比率,减轻升学压力。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等还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地位、计划、时间、设施、教师编制、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切实的保障;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最后,有关政府部门还要下大力气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电子游戏机室和黄色录像室,隔绝不良诱因的侵害;建立社区活动中心或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备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和家长参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既可充实学生空闲生活,又可陶冶学生情操;设立青少年维权岗、维权电话,可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3.
[2]石国兴.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95.
[4]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