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提高技巧水平,让学生的作文飞扬个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一、 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教学必须要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期待什么,较好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感受成功喜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作文讲评时,应多考虑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此鼓励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的一次鼓励或表扬,对学生的进步是强烈的"催化剂",甚至会终身难忘。而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之常见的"错误"和"笑话"更值得我们去发现。这种做法,就其本质而言,激励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可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学校里可通过宣传窗、广播站、校报校刊展示学生佳作;在家中,可让学生读给父母听,让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文章的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二、 贴近生活,以情入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努力将生活的"热点"、时代的"活水"引入学生的视野,采用既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又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做法,学生才有可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教师千万不能将自己作文时的感受忘却。将"硬梆梆"的题目往学生手上一塞,有悖于写作规律。学生自然会望"题"生畏,远离生活的作文如同缘木求鱼,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更可恶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作文甚至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人因为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情才有所着落。将作文教学的根深植于生活,让学生关爱社会、关心生活,将书本与生活、古代与现代、自身与四周连接起来,沟通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思考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这种思考和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师生之间就会有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有共同的话题和语言。作文的教和学就会有不息的活力和不断的源泉。
三、口语训练,以说促写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侧重写作方面的训练,往往忽略了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训练,其实说话训练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说话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办法。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训练:每堂语文课上课前,让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练习说话。从轻松的读书交流开始,如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等,然后不断提高要求,讲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如针对塑料袋影响校园环镜卫生的情况,说一说倡议书,提一提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增强,为了说好,学生往往会下很多功夫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更留心观察生活(这是说话内容的来源)。这样学生锻炼了迅速组织语言和材料的能力,从而形成快速作文的能力,为书面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心时事,积累素材
学生要写好文章,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的话,尽量利用时间去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校订的《扬子晚报》、《连云港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学生个人订的《读者》、《演讲与口才》、《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五、打破定式,写出个性
初学作文最怕无路可走,而又"格格不入"。这所谓的"格"就是定式。定式,是前人探索的结果,是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学习这种定式,可以免除后人如同动物那样无论什么都得自己去探索的麻烦、劳累和风险。然而,过分拘泥于这些定式,在学生作文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
我们相信:"不学习前人的成果,不可能超越前人。"学作文需先学定式。然而作文是一种创新活动,忌讳雷同。对待这些定式我们必须要做到"先入格,后破格"或"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打破作文定式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我"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日月经天,江河横地,四季更迭,草木荣枯,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宇宙万物,热胀冷缩,饥食渴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也是丰富多采的,千变万化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表现在作文中也就有了不同的个性。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作文要伴随着情感的波澜和涌动。要让情感包围,让激情驱动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摆脱平常固有的模式,使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承明.语文教学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提高技巧水平,让学生的作文飞扬个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一、 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教学必须要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期待什么,较好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感受成功喜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作文讲评时,应多考虑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此鼓励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的一次鼓励或表扬,对学生的进步是强烈的"催化剂",甚至会终身难忘。而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之常见的"错误"和"笑话"更值得我们去发现。这种做法,就其本质而言,激励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可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学校里可通过宣传窗、广播站、校报校刊展示学生佳作;在家中,可让学生读给父母听,让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文章的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二、 贴近生活,以情入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努力将生活的"热点"、时代的"活水"引入学生的视野,采用既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又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做法,学生才有可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教师千万不能将自己作文时的感受忘却。将"硬梆梆"的题目往学生手上一塞,有悖于写作规律。学生自然会望"题"生畏,远离生活的作文如同缘木求鱼,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更可恶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作文甚至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人因为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情才有所着落。将作文教学的根深植于生活,让学生关爱社会、关心生活,将书本与生活、古代与现代、自身与四周连接起来,沟通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思考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这种思考和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师生之间就会有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有共同的话题和语言。作文的教和学就会有不息的活力和不断的源泉。
三、口语训练,以说促写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侧重写作方面的训练,往往忽略了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训练,其实说话训练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说话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办法。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训练:每堂语文课上课前,让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练习说话。从轻松的读书交流开始,如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等,然后不断提高要求,讲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如针对塑料袋影响校园环镜卫生的情况,说一说倡议书,提一提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增强,为了说好,学生往往会下很多功夫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更留心观察生活(这是说话内容的来源)。这样学生锻炼了迅速组织语言和材料的能力,从而形成快速作文的能力,为书面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心时事,积累素材
学生要写好文章,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的话,尽量利用时间去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校订的《扬子晚报》、《连云港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学生个人订的《读者》、《演讲与口才》、《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五、打破定式,写出个性
初学作文最怕无路可走,而又"格格不入"。这所谓的"格"就是定式。定式,是前人探索的结果,是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学习这种定式,可以免除后人如同动物那样无论什么都得自己去探索的麻烦、劳累和风险。然而,过分拘泥于这些定式,在学生作文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
我们相信:"不学习前人的成果,不可能超越前人。"学作文需先学定式。然而作文是一种创新活动,忌讳雷同。对待这些定式我们必须要做到"先入格,后破格"或"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打破作文定式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我"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日月经天,江河横地,四季更迭,草木荣枯,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宇宙万物,热胀冷缩,饥食渴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也是丰富多采的,千变万化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表现在作文中也就有了不同的个性。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作文要伴随着情感的波澜和涌动。要让情感包围,让激情驱动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摆脱平常固有的模式,使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承明.语文教学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