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之于历史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从图片史料、唐诗史料探讨如何优化七下第3课《盛唐气象》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史料;教学设计;盛唐气象
所谓“史料”,借用邓小南教授的话即历史上留下来的材料,范围比较宽泛,通常可分为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其他史料(实物类、图像类等)。对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材料也多种多样,图片类史料有22幅图片;文字史料则包括1则文字材料、4则相关史事、4首古诗(导言1首,课后活动3首),为教师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但基于教学时间,一堂课要运用完以上所有资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如何组织其中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是完善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为例,按教材子目为序,且谈自己在备这一课时的一些思考,望能抛砖引玉。
一、巧用图片史料
图片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运用得当,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弥补文字材料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本课教材中共有22幅图片类材料,人物图、文物古迹图、书画图、史实情节图等均有涉及,但基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进行精选和按需增补相关的图像资源。
(一)农业
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一系列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其中,唐朝时期独创的耕作农具——“曲辕犁”,教材是通过一则相关史事和一幅《曲辕犁》示意图(图1-2)来说明它的运作及优点,但教材中曲辕犁的图仅仅是示意图而不是结构图,对于抽象思维不完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较难理解“曲辕犁”的运作及其优点,所以对于此内容,教师不仅需要准备一幅详细的“曲辕犁”结构图(图1-3),还需要准备一幅汉代旧式“直辕犁”的图(图1-1),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总结出“曲辕犁”的改进之处,了解它的优点,具体流程如下:
【图片展示】
【教师设问】对比图1-1和图1-2、图1-3,找一找“曲辕犁”的改进之处?
【教师总结】第一个改进之处即长直辕变成了短曲辕,“曲辕犁”的辕长只相当于“直辕犁”辕长的二分之一,改变了汉代旧式辕长且直,转弯半径大,操作费力等缺点;第二个改进之处即由于“曲辕犁”形体比较短小,一头牛就可以拉动,所以由二牛抬杠改成一牛牵引,节省物力;第三个改进之处即它增加了犁评和犁壁,犁评可以控制犁箭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提高耕地的速度。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讲述这一子目,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补充一幅《唐朝疆域图》(图1-4),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唐朝时周边民族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图片展示】
【设问1】请同学们观察唐朝疆域图,找出唐朝前期在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民族?
【设问2】请同学们通过老师展示的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思考唐太宗与他之前的中原统治者相比,在对待边疆民族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设问3】由设问2我们得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呢?
【教师总结】唐朝前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回鹘、吐蕃、靺鞨以及南诏等少数民族,而唐太宗不同于他之前的中原统治者,不认为中华汉族最珍贵,少数民族低下,而是平等的对待他们,一视同仁。由此得出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也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即非常尊贵,意为各族共同领导者的意思。
(三)书法
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两次不同印次的版本中,这一部分变动较大,旧版“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新版则改为“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此外,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没有介绍,只是插图保留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局部)》,但没有增加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所以教师最好自己补充柳公权的代表作品--《玄秘塔碑》(图1-5)或《神策军碑》(图1-6),让学生感受柳体的骨力遒劲。
二、善用唐诗史料
所谓“唐诗宋词”,唐朝是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范文澜先生曾说“唐朝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唐诗是唐朝的灵魂,诗人不仅通过诗歌抒發自己的豪情壮志,更用诗歌记录下当时的社会情况。杜甫的诗就因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而有“诗史”之称,所以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文字史料,是教师讲授本节课时不可或缺的资源。相关的诗歌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盛唐时期的盛况,增强民族自豪感,传递“家国情怀”,更能传达给学生“以诗证史”的观念,并锻炼其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经济上
说到经济方面,一般都会按农业、手工业、商业这几个部门展开。
首先,农业上,在讲述盛唐时期农业繁荣的表现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忆昔》(史料2-1)导入。
【展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史料2-1 杜甫《忆昔》(节选)
【设问】说一说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总结】杜甫这首感怀诗描写的是开元全盛的时候,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稻米粟米白花花的一片堆满了公家的粮仓和私人的仓库。主要从粮食的富足和人口的庞大来展示盛唐时期农业的发达。
其次,手工业上,手工业繁荣的一大表现就是瓷器生产水平非常高,在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其中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篇《秘色越器》,所以介绍越窑青瓷如冰如玉的特点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史料2-2)再配以教材的图(图2-1)就更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展示】
至于商业的发展,采用书本17页课后活动《旧唐书·崔融传》。 【展示】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史料2-3《旧唐书·崔融传》
【设问】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教师总结】此记载反映了盛唐时期水路交通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的景况。
(二)唐蕃和亲
【展示史料2-4】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设问】根据吐蕃人民写给文成公主的诗歌,同学们思考一下文成公主入吐蕃给吐蕃带去了什么东西?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虽然诗歌表达上有些夸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杜撰,可以肯定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物种、生产技术及文化,这不仅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更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展示史料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键词】史料;教学设计;盛唐气象
所谓“史料”,借用邓小南教授的话即历史上留下来的材料,范围比较宽泛,通常可分为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其他史料(实物类、图像类等)。对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材料也多种多样,图片类史料有22幅图片;文字史料则包括1则文字材料、4则相关史事、4首古诗(导言1首,课后活动3首),为教师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但基于教学时间,一堂课要运用完以上所有资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如何组织其中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是完善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为例,按教材子目为序,且谈自己在备这一课时的一些思考,望能抛砖引玉。
一、巧用图片史料
图片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运用得当,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弥补文字材料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本课教材中共有22幅图片类材料,人物图、文物古迹图、书画图、史实情节图等均有涉及,但基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进行精选和按需增补相关的图像资源。
(一)农业
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一系列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其中,唐朝时期独创的耕作农具——“曲辕犁”,教材是通过一则相关史事和一幅《曲辕犁》示意图(图1-2)来说明它的运作及优点,但教材中曲辕犁的图仅仅是示意图而不是结构图,对于抽象思维不完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较难理解“曲辕犁”的运作及其优点,所以对于此内容,教师不仅需要准备一幅详细的“曲辕犁”结构图(图1-3),还需要准备一幅汉代旧式“直辕犁”的图(图1-1),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总结出“曲辕犁”的改进之处,了解它的优点,具体流程如下:
【图片展示】
【教师设问】对比图1-1和图1-2、图1-3,找一找“曲辕犁”的改进之处?
【教师总结】第一个改进之处即长直辕变成了短曲辕,“曲辕犁”的辕长只相当于“直辕犁”辕长的二分之一,改变了汉代旧式辕长且直,转弯半径大,操作费力等缺点;第二个改进之处即由于“曲辕犁”形体比较短小,一头牛就可以拉动,所以由二牛抬杠改成一牛牵引,节省物力;第三个改进之处即它增加了犁评和犁壁,犁评可以控制犁箭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提高耕地的速度。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讲述这一子目,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补充一幅《唐朝疆域图》(图1-4),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唐朝时周边民族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图片展示】
【设问1】请同学们观察唐朝疆域图,找出唐朝前期在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民族?
【设问2】请同学们通过老师展示的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思考唐太宗与他之前的中原统治者相比,在对待边疆民族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设问3】由设问2我们得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呢?
【教师总结】唐朝前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回鹘、吐蕃、靺鞨以及南诏等少数民族,而唐太宗不同于他之前的中原统治者,不认为中华汉族最珍贵,少数民族低下,而是平等的对待他们,一视同仁。由此得出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也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即非常尊贵,意为各族共同领导者的意思。
(三)书法
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两次不同印次的版本中,这一部分变动较大,旧版“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新版则改为“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此外,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没有介绍,只是插图保留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局部)》,但没有增加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所以教师最好自己补充柳公权的代表作品--《玄秘塔碑》(图1-5)或《神策军碑》(图1-6),让学生感受柳体的骨力遒劲。
二、善用唐诗史料
所谓“唐诗宋词”,唐朝是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范文澜先生曾说“唐朝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唐诗是唐朝的灵魂,诗人不仅通过诗歌抒發自己的豪情壮志,更用诗歌记录下当时的社会情况。杜甫的诗就因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而有“诗史”之称,所以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文字史料,是教师讲授本节课时不可或缺的资源。相关的诗歌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盛唐时期的盛况,增强民族自豪感,传递“家国情怀”,更能传达给学生“以诗证史”的观念,并锻炼其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经济上
说到经济方面,一般都会按农业、手工业、商业这几个部门展开。
首先,农业上,在讲述盛唐时期农业繁荣的表现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忆昔》(史料2-1)导入。
【展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史料2-1 杜甫《忆昔》(节选)
【设问】说一说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总结】杜甫这首感怀诗描写的是开元全盛的时候,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稻米粟米白花花的一片堆满了公家的粮仓和私人的仓库。主要从粮食的富足和人口的庞大来展示盛唐时期农业的发达。
其次,手工业上,手工业繁荣的一大表现就是瓷器生产水平非常高,在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其中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篇《秘色越器》,所以介绍越窑青瓷如冰如玉的特点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史料2-2)再配以教材的图(图2-1)就更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展示】
至于商业的发展,采用书本17页课后活动《旧唐书·崔融传》。 【展示】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史料2-3《旧唐书·崔融传》
【设问】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教师总结】此记载反映了盛唐时期水路交通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的景况。
(二)唐蕃和亲
【展示史料2-4】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设问】根据吐蕃人民写给文成公主的诗歌,同学们思考一下文成公主入吐蕃给吐蕃带去了什么东西?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虽然诗歌表达上有些夸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杜撰,可以肯定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物种、生产技术及文化,这不仅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更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展示史料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