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会计人员实施核算工作的程序、方法都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在新时期,探讨会计从业人员如何积极应对变革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核算集约化一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系统在各成员单位中的广泛应用、相关数据资源标准化和共享程度的提升,系统单位内部远程异地办公得以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从客观上为会计人员的整合、流动提供了可能。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大的单位集团内部,类似“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的会计组织形式广泛存在。
“会计集约核算”是对单位系统内部各成员单位各项收支项目进行集约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成员单位所有类似核算业务由同一会计人员统一完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优势如下:
(一)变各成员单位会计工作“自转”为“公转”,实现会计资源的统一调配
在集约核算实施后,各成员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的现金收支业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进行账务处理。改变原先各单位只顾自家小账、整体意识不强、内耗严重的弊端,极大提升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1+1>2”。
(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编制难度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规范的要求对成员单位的相关会计处理标准进行事先配置。在实际业务发生时,信息系统在对前端部门业务人员所完成的选择实施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自动产生相关的会计凭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开支渠道上的随意性,由于政策标准的统一,成员单位间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大大提高,对于成员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标准更加客观。另外,由于各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完全一致,信息系统在会计凭证生成后实时产生相应的会计报表,极大减低了会计报表编制的难度。
(三)改变各成员单位资金收支“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集约运作
针对原有管理模式下资金的收支行为由基层单位自行实施,资金大量沉淀于各基层单位,各成员单位内部资金市场无法发挥贷款优势的问题,“会计集约核算中心”取消各单位自行开设的银行账户,建立统一资金池,实现集团内部收支两条线,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分散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上银行的形式实现各成员单位间结余资金的实时归集,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杜绝各成员单位会计工作仅凭领导“一支笔”的状况,预算控制职能得到强化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会计核算的依据就是有“领导签字”的发票,费用支出模式十分粗放,财务预算控制缺乏必要的刚性。会计集约核算模式就是通过会计人员同原单位适度分离的方式,使会计政策的执行力得以提升。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在系统后台对审批流程、预算指标等关键因素实施嵌入,使得“授权审批”、“预算控制”的理念不断在系统应用中得以强化,“收人进盘子、开支凭预算”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核算集约化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淡化了成员单位会计人员同本单位负责人之间的关系
《会计法》第三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上述规定,从单位领导者的责任以及会计人员的权利两个角度对会计人员同单位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进行了规范。会计实行集约核算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无疑被打乱,基层单位仅保留报账员,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类似业务外包的方式由“会计集约核算中心”完成,《会计法》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也就无从谈起。
(二)模糊了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人员的权责分工
首先,模糊了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部门的权责分工。在信息化环境下,原有的会计核算工作由系统在对前端业务人员完成的选择进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自动完成,前端业务部门承担了绝大部分会计核算的职能。其次,模糊了会计部门内部原有会计与出纳的权责分工。在会计核算集约模式下采取管票、花钱、记账三分离的制度,1,管票的人员需负责各成员单位银行转账付款、现金提取的业务;2,花钱单位需转账或提取现金时,由报账员提出申请、填写金额和用途,再由管票人签盖印鉴后方可实现;3,记账人员根据各成员单位报账员报送的单据“凭票入账”。三者究竟谁是会计?谁是出纳?难以定位,如发生错乱账务或资金被转移等问题,相互间推诿扯皮,难以明确孰是孰非。
(三)挫伤了成员单位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积极性
实行会计集约核算,只是对各成员单位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业务工作进行了“集约”,其他的会计工作,如基础会计达标、材料领发、固定资产台账的管理等等,还得由各单位根据属地原则进行“分散”管理,使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管理“脱节”,同时会造成一个错觉,抓不抓会计管理都行,使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发挥,造成会计基础管理弱化,给固定资产丢失留下隐患。
(四)增加了相关的费用支出
会计集约核算工作要求,必须打破原有各单位会计人员身份、编制的局限,在集约核算组织机构内部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另外,此类机构内部会计人员多从各地选拔,相应的住宿、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上述一切势必进一步增加相应的费用开销。
三、趁势而为,努力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一)通过完善规范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等举措,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首先,应根据业务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适应信息化、集约化趋势需要的会计法规体系。当前我国仅仅在《会计法》(2000年)、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9年)两部法规中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定位、职责进行了零星的规范。但是面对当前会计机构扁平集约、会计信息高度共享、会计人员核算职能的逐步淡化的现实,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如何重新划分?这一切均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一部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法规予以明确。
其次,强化会计职业的准入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部分会计的核算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核算工作不再是会计人员一家的事情。在当前形势下,普及会计常识,将涉及会计核算业务的前端业务人员一并纳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范围,无证人员禁止接触核算工作就变得异常迫切。
(二)通过强化后续培训等途径,从微观层面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首先,以岗位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特别是在信息化、集约化这一大环境下,针对会计岗位需求,强化会计人员网络信息技术、前端业务常识以及沟通技能的培训就变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加强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的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正确处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
其次,创新绩效评价措施,促进会计人员优胜劣汰。引入岗位竞争制,对于本专业长期无法提升的弱势业务,采用末位淘汰的方式对该类业务实施外包,增强会计人员钻研业务的压力感、主动性,提升会计工作水平。另外,在对会计人员实行集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安排绩效考核为优秀的会计人员到上级机关、下级单位或其他业务单元挂职锻炼,通过在不同层面、部门的历练,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最后,调动各方积极性,凝心聚力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应详细梳理影响会计工作的业务和事项,进一步明确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部门、专业人员的权责关系,不断做好政策的传递和宣传工作。
以上是笔者通过参阅相关资料形成的粗浅见解,考虑还不够完整周密,解决措施还不够详细具体。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新体会和新认识将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电业届财务部
一、核算集约化一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系统在各成员单位中的广泛应用、相关数据资源标准化和共享程度的提升,系统单位内部远程异地办公得以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从客观上为会计人员的整合、流动提供了可能。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大的单位集团内部,类似“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的会计组织形式广泛存在。
“会计集约核算”是对单位系统内部各成员单位各项收支项目进行集约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成员单位所有类似核算业务由同一会计人员统一完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优势如下:
(一)变各成员单位会计工作“自转”为“公转”,实现会计资源的统一调配
在集约核算实施后,各成员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的现金收支业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规范进行账务处理。改变原先各单位只顾自家小账、整体意识不强、内耗严重的弊端,极大提升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1+1>2”。
(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编制难度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集约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规范的要求对成员单位的相关会计处理标准进行事先配置。在实际业务发生时,信息系统在对前端部门业务人员所完成的选择实施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自动产生相关的会计凭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开支渠道上的随意性,由于政策标准的统一,成员单位间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大大提高,对于成员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标准更加客观。另外,由于各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完全一致,信息系统在会计凭证生成后实时产生相应的会计报表,极大减低了会计报表编制的难度。
(三)改变各成员单位资金收支“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集约运作
针对原有管理模式下资金的收支行为由基层单位自行实施,资金大量沉淀于各基层单位,各成员单位内部资金市场无法发挥贷款优势的问题,“会计集约核算中心”取消各单位自行开设的银行账户,建立统一资金池,实现集团内部收支两条线,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分散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上银行的形式实现各成员单位间结余资金的实时归集,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杜绝各成员单位会计工作仅凭领导“一支笔”的状况,预算控制职能得到强化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会计核算的依据就是有“领导签字”的发票,费用支出模式十分粗放,财务预算控制缺乏必要的刚性。会计集约核算模式就是通过会计人员同原单位适度分离的方式,使会计政策的执行力得以提升。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在系统后台对审批流程、预算指标等关键因素实施嵌入,使得“授权审批”、“预算控制”的理念不断在系统应用中得以强化,“收人进盘子、开支凭预算”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核算集约化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淡化了成员单位会计人员同本单位负责人之间的关系
《会计法》第三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上述规定,从单位领导者的责任以及会计人员的权利两个角度对会计人员同单位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进行了规范。会计实行集约核算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无疑被打乱,基层单位仅保留报账员,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类似业务外包的方式由“会计集约核算中心”完成,《会计法》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也就无从谈起。
(二)模糊了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人员的权责分工
首先,模糊了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部门的权责分工。在信息化环境下,原有的会计核算工作由系统在对前端业务人员完成的选择进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自动完成,前端业务部门承担了绝大部分会计核算的职能。其次,模糊了会计部门内部原有会计与出纳的权责分工。在会计核算集约模式下采取管票、花钱、记账三分离的制度,1,管票的人员需负责各成员单位银行转账付款、现金提取的业务;2,花钱单位需转账或提取现金时,由报账员提出申请、填写金额和用途,再由管票人签盖印鉴后方可实现;3,记账人员根据各成员单位报账员报送的单据“凭票入账”。三者究竟谁是会计?谁是出纳?难以定位,如发生错乱账务或资金被转移等问题,相互间推诿扯皮,难以明确孰是孰非。
(三)挫伤了成员单位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积极性
实行会计集约核算,只是对各成员单位的记账、算账、报账等业务工作进行了“集约”,其他的会计工作,如基础会计达标、材料领发、固定资产台账的管理等等,还得由各单位根据属地原则进行“分散”管理,使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管理“脱节”,同时会造成一个错觉,抓不抓会计管理都行,使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发挥,造成会计基础管理弱化,给固定资产丢失留下隐患。
(四)增加了相关的费用支出
会计集约核算工作要求,必须打破原有各单位会计人员身份、编制的局限,在集约核算组织机构内部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另外,此类机构内部会计人员多从各地选拔,相应的住宿、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上述一切势必进一步增加相应的费用开销。
三、趁势而为,努力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一)通过完善规范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等举措,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首先,应根据业务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适应信息化、集约化趋势需要的会计法规体系。当前我国仅仅在《会计法》(2000年)、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9年)两部法规中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定位、职责进行了零星的规范。但是面对当前会计机构扁平集约、会计信息高度共享、会计人员核算职能的逐步淡化的现实,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如何重新划分?这一切均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一部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法规予以明确。
其次,强化会计职业的准入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部分会计的核算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核算工作不再是会计人员一家的事情。在当前形势下,普及会计常识,将涉及会计核算业务的前端业务人员一并纳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范围,无证人员禁止接触核算工作就变得异常迫切。
(二)通过强化后续培训等途径,从微观层面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首先,以岗位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特别是在信息化、集约化这一大环境下,针对会计岗位需求,强化会计人员网络信息技术、前端业务常识以及沟通技能的培训就变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加强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的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正确处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
其次,创新绩效评价措施,促进会计人员优胜劣汰。引入岗位竞争制,对于本专业长期无法提升的弱势业务,采用末位淘汰的方式对该类业务实施外包,增强会计人员钻研业务的压力感、主动性,提升会计工作水平。另外,在对会计人员实行集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安排绩效考核为优秀的会计人员到上级机关、下级单位或其他业务单元挂职锻炼,通过在不同层面、部门的历练,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最后,调动各方积极性,凝心聚力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应详细梳理影响会计工作的业务和事项,进一步明确会计人员同前端业务部门、专业人员的权责关系,不断做好政策的传递和宣传工作。
以上是笔者通过参阅相关资料形成的粗浅见解,考虑还不够完整周密,解决措施还不够详细具体。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新体会和新认识将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会计工作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电业届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