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刚来到学校时很迷茫,幸亏有了这本《新生入学宝典》,帮助我了解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学生顾忠秀说。她所说的这本《新生入学宝典》正是该校学生会在暑假期间制作完成的。
每年暑假,河南师范大学都有这样一批“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着并成长着。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将其作为“大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为载体,提出“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的运行模式,以一促三,优化提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
实践目标:逐层递进,实践系统化
“您好,我是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未来学院五期的成员,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蒲西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调研项目,能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做一下这个问卷吗?”7月9日~24日,该校未来学院挂职锻炼实践队的52名队员奔赴新乡市长垣县政府机关、企业、农村广泛开展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助力基层发展。
挂职锻炼半个月里,队员们分组先后走访了太子屯村、宋庄村、徐楼村等20多个村庄,走进宏远公司、河南卫华农林公司、河南珂欣发展有限公司等13个公司了解其运作模式,最终形成7篇共计13万字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生态农业、棚户区改造、廉政文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通过此次暑期实践,让我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李辛义感慨道。
今年,河南师范大学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组建了未来学院挂职锻炼实践队等32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00余名在校大学生身着红色的队服,在暑假期间深入郑州、新乡、开封及周边地区开展项目调研、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提出具体课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河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红艳说,为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学校提出了“一个主题、多个课题”,学校结合每年的社会实践主题,由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提出200多个课题,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宗族文化”调研服务队,便将目光放在当前宗族文化保护上。这种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否仍如千百年前一般铭刻在人们心间呢?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一手资料,队员们先后前往西牧村、茹岗村、定国村,对当地的张氏、尚氏、茹氏、焦氏、郭氏宗祠家谱进行调研。
“郭赞兴先生为了修缮郭氏宗祠和家谱,几乎散尽家财,过着朴素的生活。其实在我们心中,老人早已和祠堂融为一体,成为宗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调研队队员纷纷感叹。
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河南师范大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在社会实践的类型上划分“三层次”:从接触实践开始,逐步做到理解实践,从而开展目标实践。
该校大三学生于慧君已是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大一的时候她参加了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大二的时候则开始进行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今年,我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实习了一个月,跟着老师在鹤壁、濮阳等地进行采访。”于慧君说,“两次社会实践给我的感受很不同,让我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到社会,接触社会的广度逐渐扩宽了。”
实践体系: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化
2014年7月7日上午,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帕瓦罗蒂音乐厅举行。该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海旺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用知识和爱心投身基层一线,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在中原大地谱写一曲曲奋斗之歌。”
据悉,在启动仪式前,学校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2014年3月份启动“社会实践动员课件”的开发、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宣传、动员、组团工作,5月份各个学院开展“组团沙龙”,6月初在完成组团、立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培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宣传动员、组织指导、总结交流、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启动的时间上做到‘起点前移’,为同学们联系实践单位及组团等准备工作赢得时间。”孙红艳说。
为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实践运行体制,除“起点前移”外,该校还努力在组织上做到“重心下移”,用建设一门课程的标准推进社会实践工作,让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成为一项扎扎实实、面向基层的基础工作。
据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该校团委便发出通知,鼓励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文件、确定主题和课题、制作培训课件、开设社会实践网站,同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教师利用各方面条件指导、帮助、协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基地。“在今年的社会实践动员会上,辅导员通知我们有社会实践活动,我通过老师的介绍,在《新乡日报》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习。”文学院学生高欢欢说。
全员动员、全员培训、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是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有助于学校整合各方面社会实践的资源,调动教师、学生及院系的积极性,从而使社会实践工作更扎实有效。”孙红艳说。
实践评价:客观分析,团队操作
“我们在总结过去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工作时,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近年,河南师范大学一直坚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进以团队为主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组建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该校外国语学院便结合自身语言优势,组建“边走边译”志愿服务队,通过对郑州、新乡、开封等地的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路牌、标示语等进行英语翻译,提升服务地的文化氛围。在开封,队员们对灌汤包及花生糕这两样开封名吃选用食材及制作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翻译,并对一些错译现象和语法错误一一进行了更正。此外,队员们还来到新乡火车站,在售票厅、候车室、站台进行中文标语的采集及标语翻译的考察工作。“暑期实践为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为打造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队员们说。
此外,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组成义务维修志愿服务队,在新乡市部分社区开展家电维修服务;旅游学院则推出关山景区旅游资源调研服务队,队员们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定位提供可行性建议,实现当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体育学院负责组织的“体育帮教志愿服务队”,在郑州八中实践基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学员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
为了更好地权衡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河南师范大学独树一帜建立“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评价机制。建立团队情况数据库,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远程督导,依托网络资源为师生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暑期实践活动结束后,结合团队上交的实践报告、学生自评及接收单位的评语进行团队评比,并对优秀团队予以表彰。
“有孤王我执掌大唐河山,万岁爷登龙位国泰民安……”在沁阳市宋寨,学唱怀梆成为该校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每天的必修课。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该队以沁阳市宋寨村怀梆剧团为依托,开展怀梆、唢呐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这些年轻人,很感谢河南师大的学生为宋寨怀梆做出的努力。”宋寨村怀梆剧团团长李长银欣慰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服务队由于在怀梆文化传承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
河南师范大学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让接收单位和学校双向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了其效果。”孙红艳介绍说。
该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建成的“文艺下乡”志愿服务队,以“送文艺下乡”的活动形式,将艺术生活化。队员们先后在新乡市凤泉区潞王陵乡、耿黄镇和辉县市裴寨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为群众送上了一场场“艺术盛宴”,为当地的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近几年,学校一直在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学生、学校、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王海旺说,“据项组团,双向考核,建立团队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已逐渐成为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工作新思路。”
责编:赵 东
每年暑假,河南师范大学都有这样一批“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着并成长着。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将其作为“大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为载体,提出“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的运行模式,以一促三,优化提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
实践目标:逐层递进,实践系统化
“您好,我是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未来学院五期的成员,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蒲西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调研项目,能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做一下这个问卷吗?”7月9日~24日,该校未来学院挂职锻炼实践队的52名队员奔赴新乡市长垣县政府机关、企业、农村广泛开展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助力基层发展。
挂职锻炼半个月里,队员们分组先后走访了太子屯村、宋庄村、徐楼村等20多个村庄,走进宏远公司、河南卫华农林公司、河南珂欣发展有限公司等13个公司了解其运作模式,最终形成7篇共计13万字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生态农业、棚户区改造、廉政文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通过此次暑期实践,让我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李辛义感慨道。
今年,河南师范大学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组建了未来学院挂职锻炼实践队等32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00余名在校大学生身着红色的队服,在暑假期间深入郑州、新乡、开封及周边地区开展项目调研、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提出具体课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河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红艳说,为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学校提出了“一个主题、多个课题”,学校结合每年的社会实践主题,由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提出200多个课题,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宗族文化”调研服务队,便将目光放在当前宗族文化保护上。这种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否仍如千百年前一般铭刻在人们心间呢?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一手资料,队员们先后前往西牧村、茹岗村、定国村,对当地的张氏、尚氏、茹氏、焦氏、郭氏宗祠家谱进行调研。
“郭赞兴先生为了修缮郭氏宗祠和家谱,几乎散尽家财,过着朴素的生活。其实在我们心中,老人早已和祠堂融为一体,成为宗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调研队队员纷纷感叹。
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河南师范大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在社会实践的类型上划分“三层次”:从接触实践开始,逐步做到理解实践,从而开展目标实践。
该校大三学生于慧君已是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大一的时候她参加了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大二的时候则开始进行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今年,我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实习了一个月,跟着老师在鹤壁、濮阳等地进行采访。”于慧君说,“两次社会实践给我的感受很不同,让我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到社会,接触社会的广度逐渐扩宽了。”
实践体系: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化
2014年7月7日上午,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帕瓦罗蒂音乐厅举行。该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海旺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用知识和爱心投身基层一线,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在中原大地谱写一曲曲奋斗之歌。”
据悉,在启动仪式前,学校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2014年3月份启动“社会实践动员课件”的开发、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宣传、动员、组团工作,5月份各个学院开展“组团沙龙”,6月初在完成组团、立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培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宣传动员、组织指导、总结交流、考核评估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启动的时间上做到‘起点前移’,为同学们联系实践单位及组团等准备工作赢得时间。”孙红艳说。
为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实践运行体制,除“起点前移”外,该校还努力在组织上做到“重心下移”,用建设一门课程的标准推进社会实践工作,让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成为一项扎扎实实、面向基层的基础工作。
据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该校团委便发出通知,鼓励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文件、确定主题和课题、制作培训课件、开设社会实践网站,同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教师利用各方面条件指导、帮助、协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基地。“在今年的社会实践动员会上,辅导员通知我们有社会实践活动,我通过老师的介绍,在《新乡日报》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习。”文学院学生高欢欢说。
全员动员、全员培训、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是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有助于学校整合各方面社会实践的资源,调动教师、学生及院系的积极性,从而使社会实践工作更扎实有效。”孙红艳说。
实践评价:客观分析,团队操作
“我们在总结过去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工作时,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近年,河南师范大学一直坚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进以团队为主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组建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该校外国语学院便结合自身语言优势,组建“边走边译”志愿服务队,通过对郑州、新乡、开封等地的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路牌、标示语等进行英语翻译,提升服务地的文化氛围。在开封,队员们对灌汤包及花生糕这两样开封名吃选用食材及制作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翻译,并对一些错译现象和语法错误一一进行了更正。此外,队员们还来到新乡火车站,在售票厅、候车室、站台进行中文标语的采集及标语翻译的考察工作。“暑期实践为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为打造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队员们说。
此外,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组成义务维修志愿服务队,在新乡市部分社区开展家电维修服务;旅游学院则推出关山景区旅游资源调研服务队,队员们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定位提供可行性建议,实现当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体育学院负责组织的“体育帮教志愿服务队”,在郑州八中实践基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学员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
为了更好地权衡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河南师范大学独树一帜建立“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评价机制。建立团队情况数据库,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远程督导,依托网络资源为师生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暑期实践活动结束后,结合团队上交的实践报告、学生自评及接收单位的评语进行团队评比,并对优秀团队予以表彰。
“有孤王我执掌大唐河山,万岁爷登龙位国泰民安……”在沁阳市宋寨,学唱怀梆成为该校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服务队的队员们每天的必修课。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该队以沁阳市宋寨村怀梆剧团为依托,开展怀梆、唢呐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活动。“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这些年轻人,很感谢河南师大的学生为宋寨怀梆做出的努力。”宋寨村怀梆剧团团长李长银欣慰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服务队由于在怀梆文化传承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
河南师范大学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让接收单位和学校双向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了其效果。”孙红艳介绍说。
该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建成的“文艺下乡”志愿服务队,以“送文艺下乡”的活动形式,将艺术生活化。队员们先后在新乡市凤泉区潞王陵乡、耿黄镇和辉县市裴寨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为群众送上了一场场“艺术盛宴”,为当地的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近几年,学校一直在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学生、学校、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王海旺说,“据项组团,双向考核,建立团队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已逐渐成为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工作新思路。”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