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日常参加的品德教研活动,对构建和谐的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海上明月共潮生——把握“文本”“人本”之和谐
《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所提示的活动范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课改后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不仅要找出文本背后的原有之意,准确把握教学主题,更需要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从而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促进文本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我们的祖国有多大》一课时,如何通过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这一概念,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教师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余姚地图上找自己熟悉的乡镇,并让来自余姚各乡镇的学生谈谈家乡到市区乘车需要多长时间,使学生对全市辖区面积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出示浙江地图找到余姚,让学生观察余姚在浙江地图上所占据的位置有多大,这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浙江之大。接着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浙江,并让学生明白祖国面积约有96个浙江的面积。通过比较,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祖国之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祖国真大”的惊呼声中停止比较,继续出示我们的邻国——日本的地图,与中国地图进行重叠比较,最后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一找面积比中国大的国家。这一细致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认真解读好文本,以“地图比较”为载体,找到文本知识概念与学生思想感悟的最佳平衡点,使教材的要求顺利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环境”“氛围”之和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能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知识。可见,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整堂课如同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味,欲罢不能。
如教学《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借助形象的动画、实物、音乐,以及自身优美生动的语言、动人深情的语调感染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了“看一看有趣的动画片”、“尝一尝香甜的奶糖”、“跳一跳欢快的集体舞”这三个师生全程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得整堂品德课教学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分享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快乐氛围,无形的课堂氛围也成为了本堂课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切实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而且教师所撷取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今后积极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追寻“预设”“生成”之和谐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的所有情况。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精心预设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精心预没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真正的精彩。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纷呈。
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蒙眼找座位”的游戏,要求参加游戏的学生离开座位,蒙上眼睛转三圈后再去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请他说说蒙上眼睛的感受。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是当学生说有困难后,让其他学生来帮忙,从而马上引出“你帮我,我帮你”这一教学主题。然而,当教师提示蒙眼做游戏的学生需不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这个好强的学生却一再拒绝了别人的帮助。活动继续进行,活动过程中,蒙着眼的学生行走得很艰难,眼看就要碰到桌子了……就在这时候,其他学生就叫起来了:“前面是桌子!”“右边点!”“再往前点!”在这些“眼睛”的帮助下,那位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教师脸上出现了笑容,问学生:“刚才你们为什么要提醒他?”“怕他会碰伤!”“怕他会摔倒!”“怕他会走错方向!”教师随即总结提升:“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主动地帮助。”并继续引导:“为什么看到做游戏的同学回到座位上时,你们表现得比他还要高兴呀?”有学生说:“因为他是在我的提醒下才成功的,所以我高兴呀!”“我帮助了他,我自己也很高兴呀!”……正是有了那个要强的学生出乎教师预料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促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而教师则发挥了“信息重组者”的作用,及时把握了课堂生成的信息,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不仅为学生更好地体验“帮助”奠定了基础,而且让学生受到的教育比预设的更多、更自然!当然,教师对课堂上生成性因素应进行有机取舍、巧妙把握。对于那些超出主题范围的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偏离了教学主题,这样和谐的预设与生成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四、落霞与孤鹜齐飞——优化“内容”“形式”之和谐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应和谐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与之适应,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中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课时划分,选取必要的教学内容,又要科学设计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以形成合力,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如教学《我们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游览非常熟悉的“智慧岛”、“故事屋”、“七巧板”栏目来串联整堂课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智慧岛”环节中,通过让学生采摘“智慧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懂得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言一行影响到整个班级,集体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每个学生的努力。在“故事屋”环节中,不仅内容与主题相符,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欣赏中,明白“齐心协力才能发挥集体力量大的作用”。而且通过让学生选择先欣赏哪个内容,真切地暴露出集体活动中的分歧,然后商量决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懂得“集体的事情要商量着做,决定的事情要照着做”。在“七巧板”环节中,通过合作讨论“如何让班级在学校即将举行的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行行为指导,充分体现课堂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综合地达成教学目标。
诗,以其隽永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如诗般和谐的课堂,以其从容自然、情理交融的教育环境,让人心灵涤荡,神清气爽,成为师生诗意栖息的乐园,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品德课堂,“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海上明月共潮生——把握“文本”“人本”之和谐
《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所提示的活动范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课改后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不仅要找出文本背后的原有之意,准确把握教学主题,更需要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从而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促进文本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我们的祖国有多大》一课时,如何通过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这一概念,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教师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余姚地图上找自己熟悉的乡镇,并让来自余姚各乡镇的学生谈谈家乡到市区乘车需要多长时间,使学生对全市辖区面积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出示浙江地图找到余姚,让学生观察余姚在浙江地图上所占据的位置有多大,这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浙江之大。接着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浙江,并让学生明白祖国面积约有96个浙江的面积。通过比较,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祖国之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祖国真大”的惊呼声中停止比较,继续出示我们的邻国——日本的地图,与中国地图进行重叠比较,最后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一找面积比中国大的国家。这一细致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认真解读好文本,以“地图比较”为载体,找到文本知识概念与学生思想感悟的最佳平衡点,使教材的要求顺利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环境”“氛围”之和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能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知识。可见,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整堂课如同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味,欲罢不能。
如教学《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借助形象的动画、实物、音乐,以及自身优美生动的语言、动人深情的语调感染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了“看一看有趣的动画片”、“尝一尝香甜的奶糖”、“跳一跳欢快的集体舞”这三个师生全程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得整堂品德课教学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分享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快乐氛围,无形的课堂氛围也成为了本堂课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切实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而且教师所撷取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今后积极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追寻“预设”“生成”之和谐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的所有情况。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精心预设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精心预没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真正的精彩。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纷呈。
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蒙眼找座位”的游戏,要求参加游戏的学生离开座位,蒙上眼睛转三圈后再去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请他说说蒙上眼睛的感受。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是当学生说有困难后,让其他学生来帮忙,从而马上引出“你帮我,我帮你”这一教学主题。然而,当教师提示蒙眼做游戏的学生需不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这个好强的学生却一再拒绝了别人的帮助。活动继续进行,活动过程中,蒙着眼的学生行走得很艰难,眼看就要碰到桌子了……就在这时候,其他学生就叫起来了:“前面是桌子!”“右边点!”“再往前点!”在这些“眼睛”的帮助下,那位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教师脸上出现了笑容,问学生:“刚才你们为什么要提醒他?”“怕他会碰伤!”“怕他会摔倒!”“怕他会走错方向!”教师随即总结提升:“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主动地帮助。”并继续引导:“为什么看到做游戏的同学回到座位上时,你们表现得比他还要高兴呀?”有学生说:“因为他是在我的提醒下才成功的,所以我高兴呀!”“我帮助了他,我自己也很高兴呀!”……正是有了那个要强的学生出乎教师预料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促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而教师则发挥了“信息重组者”的作用,及时把握了课堂生成的信息,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不仅为学生更好地体验“帮助”奠定了基础,而且让学生受到的教育比预设的更多、更自然!当然,教师对课堂上生成性因素应进行有机取舍、巧妙把握。对于那些超出主题范围的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偏离了教学主题,这样和谐的预设与生成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四、落霞与孤鹜齐飞——优化“内容”“形式”之和谐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应和谐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与之适应,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中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课时划分,选取必要的教学内容,又要科学设计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以形成合力,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如教学《我们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游览非常熟悉的“智慧岛”、“故事屋”、“七巧板”栏目来串联整堂课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智慧岛”环节中,通过让学生采摘“智慧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懂得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言一行影响到整个班级,集体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每个学生的努力。在“故事屋”环节中,不仅内容与主题相符,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欣赏中,明白“齐心协力才能发挥集体力量大的作用”。而且通过让学生选择先欣赏哪个内容,真切地暴露出集体活动中的分歧,然后商量决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懂得“集体的事情要商量着做,决定的事情要照着做”。在“七巧板”环节中,通过合作讨论“如何让班级在学校即将举行的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行行为指导,充分体现课堂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综合地达成教学目标。
诗,以其隽永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如诗般和谐的课堂,以其从容自然、情理交融的教育环境,让人心灵涤荡,神清气爽,成为师生诗意栖息的乐园,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品德课堂,“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