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浮躁、亲情疏远、影响健康等问题。然而,智能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作用发挥得怎样,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做出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直接对材料进行分析,围绕材料的内容进行问题的挖掘、原因的剖析和见解的阐述。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所给的材料之后附加了一句话,向考生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要求,期待考生在更高阶的思维层面去辩证思考。
考生需通过分析“智能手机”这一事物的影响和不同的认识结果,来提炼“人们如何去判断事物的利弊”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依照你的生活经验简单得出的,需要字斟句酌地阅读和分析材料中对“智能手机”利弊分析时的用词,发现材料中的隐含意图。
首先看第一句话“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浮躁、亲情疏远、影响健康等问题”。“带来诸多便利”是人们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智能手機进行的判断,认为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这是人类制造工具时首要的考量点———便捷性。“也带来了”后面对于智能手机的评判则走向了反面,跳出了单一的实用价值评判角度,进而研究智能手机的发展对于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亲疏、生理健康等的影响。至此,对智能手机这一工具的评判更进一步:包含利弊,思虑深远。“然而,智能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作用发挥得怎样,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然而”表示转折,转折之后的内容是更需要重视的。对于工具的评判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量,人们在对智能手机的审视与评价过程中展现出的是自己的价值观:是一个唯实用论者?是一个只见弊端从而彻底否定智能手机的人?是一个兼顾利弊的人?是一个从人的长远健康发展角度来评判智能手机的人?是一个能在判断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评价尺度、真正理性的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制造、运用和改进各种工具,工具是我们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依赖”。我们既不能被工具奴役,被其便捷性蒙蔽乃至异化,也不能彻底否定工具的价值。面对工具,我们既要使用,也要警惕。面对判断,我们要怀有对于“人的发展”的美好期待并将之作为评判尺度,要拥有清明而美好的理性。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马克思论人的异化。
运用示例
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随之也带来了心理、家庭、生理等种种问题。这其实是马克思所言的“人的异化”———在各类新事物或者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在巴尔扎克的著作《守财奴》中,葛朗台就是一个例子,他被金钱异化,变得贪婪、偏执、狡诈。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也屡见不鲜。比如人们对智能手机所形成的依赖。但实际上,无论是金钱还是智能手机都只是工具,它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无法主动改变人的行为或思考。所以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决定自己是否改变的,只会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瞿昱炜
适用素材
苏轼《宝绘堂记》:“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运用示例
苏子在《宝绘堂记》中言:“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他认为人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物的役使,而使自己的本体性成了“不得已”之物。智能手机不过是一种工具。人们之所以困于它带来的浮躁,困于其对于亲情上的疏离、对人生的离间,正是因为人们缺少了一份“役物”的能力,以神会物的能力。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栾耀晖
判断与“意义”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郭大伟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以道德价值和是非观念判断着外物,抑或是自己。有时这样的判断是有意而为之的,有时只是潜意识里的一个运算。可以说,判断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判断始于自己对物体认知的渴求,基于自己认知中的是非观念。由此可见,要做出合理的判断,不仅需要你借助外物认清事物的表象,更需要你有与之匹配的生命经历洞悉它的内在本质。
在智能手机已全面侵入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许多人萌生了对智能手机存在价值的质疑。为了对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应先弄清智能手机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它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也带来了诸多弊端:社会中普遍的浮躁、亲情的疏远、身体健康问题。从表面来看,智能手机带来的弊端甚至略超其优点。但如果就此判断智能手机的出现弊大于利,是有失偏颇的。
一方面,判断者没有意识到手机和人类的相互融合,已经使人们对于手机这一客体的判断变得十分困难。因为这判断中掺杂了人们在运用手机时的主观感情,人们很难从中脱离,客观地去认识手机的本质。
自己因他人的存在而有意义,事物也因人类的存在而有意义。实际上,除了“存在”的意义之外,我们也不断赋予事物其他不同的意义,而要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断,就要我们摒除其“存在”意义之外的其他意义。
认识到这点后,我们便能意识到:所谓智能手机,不过是“役于人者”的一种工具。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再简单明了不过,但为何智能手机却如此特殊?因为它已经在反过来“役人”,这便是智能手机给人类带来危机感的本质。由此我们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然而,判断的正确性,无论怎样深入,仍然具有相对性。随着个体生命经历的增长,事物能够被剥离的意义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所谓“正确的判断”,极端地说,只是符合做出判断的那个瞬间。 由此可见,做出判断也绝非易事。倘若人类要执着于每个判断的绝对正确性,不妨先追求自身生命经历的丰盈吧。
名师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以探讨“如何做出判断”为核心内容,以对智能手机的利弊分析为个案适時加以分析。本文的亮点在于并没有轻易地、一味地依据材料提供的部分信息大肆批判智能手机,而是提出“手机和人类的相互融合,已经使人们对于手机这一客体的判断变得十分困难”。最后作者得出:倘若人类要执着于每个判断的绝对正确性,不妨先追求自身生命经历的丰盈吧。作者思考深入,谋篇布局精巧。(陈天娇)
别活在人生谎言之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杨霄翔
不知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时,是否会悲愤地感慨一句:“要是早知道它是假的,我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我们都知道,控制她人生的其实不是那条钻石项链,而是她那颗虚荣而脆弱的心。
如同那条钻石项链一样,智能手机只是一种工具、一件物品,它的作用发挥得怎样,实际上取决于使用工具的我们。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和玛蒂尔德一样,拥有一颗浮躁的心和一个急于享受的身体,却把一切错误归咎于智能手机。每当我们刷完朋友圈,关掉热闹的抖音,我们说的竟都是:“都怪智能手机让我心里空虚,生活支离破碎!”这番判断,听起来总含着不少逃避与自私的意味。
是的,我们在逃避。人们总是不情愿去承认错误,面对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外在显而易见的表现,而忽视了心中一直有可以改变的选择,从而在生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格里高尔竭尽全力逢迎着家人和上司,他始终认为是外在的压力使得他日渐忙碌,并用加倍的努力来缓和这种忙碌。其实他完全可以摆脱这样的生活,趁自己还年轻去尝试其他的拼搏方式。但他还是走向了黑暗,被异化为一只失去了尊严与人格的甲虫,因为他被外在的表现全面压抑了,他真正的心未曾思考跳动过一次。
阿德勒曾把这种归因于“看似很正确但实际无联系的外在事物”的人生判断称之为人生谎言。这是多么有真知灼见的评判!我们埋怨智能手机毁了生活,殊不知使用与否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抱怨天天加班、生活无望,内心却在不断逃避改变,担心改变带来的未知与恐惧;我们感叹现代人没了诗意的灵魂,却发现肉体不愿将享乐的时间让渡给精神的滋养。外在因素已经统治了我们的判断力,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谎言,陷入被动而毫不自知,故步自封又自怨自艾。
但有人是清醒的。梭罗不顾物质的危机,转身去了瓦尔登湖畔,他明白内心的能动要压过外在的喧嚣,才能活得主动,活得明白。
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让我们敢于去正视内心的逃避,并有勇气去改变,进而拥有清晰的判断力以及精彩的人生。
名师点评
本文以《项链》中的人物玛蒂尔德和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为例,直指人们做判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出于逃避和自私而错误地怪罪客观外物。由格里高尔之例进一步强调做出错误归因之后,人们在生活中会陷入被动的局面。阿德勒的观点恰到好处地被运用于文中,指明这是一种人生的谎言,而这样的谎言是人们一次次做出非理性判断的原因。文章的结尾掷地有声,借用贺拉斯之言呼吁读者正视内心,做出清晰而理性的判断。(陈天娇)
君子不役于物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陈宇骁
每当新鲜事物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被欣然接受的同时,也势必会引起“上下之论不一”。凡物必不能无瑕,此时的批评家们便能找准机会一跃而起,痛斥其非,乃至苦口婆心劝导人们拒绝使用。
然而,历史并不会倒车。以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矛盾,便知物有两用,唯以其人心所冀为重。新的事物之所以能被接受,是因为它的优势在会用它的人手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众所周知,火药可以用来攻城略地,也可以变成绚丽的烟花博人欢笑;智能手机能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也可以用来智能办公、便捷购物。这些事物只是工具,是为了实现人们某些目的而存在的,能让人们将心中所想转化为现实,好比我们因生存之需而制造武器,因航天之梦而制造飞机。
既然其根源在于人心,势必也要从人心出发寻求“使工具更加适用”的途径。究其原因,是人们价值之所向、欲望之所想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人们在得到工具时会呈现出不同的使用方式。同样是一支笔,有些人能运之如有神,疗天下之顽疾;有些人能工于书法,写出精神。这是因为各人所珍视之东西不尽相同,故他们在工具的使用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了。孩童以杜鹃为宝,愚者以百金为宝,智者以义理为宝,所宝者异,所追求的亦不可能相同。
可惜的是,许多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以何物为宝,遂至于觍然、泯然,成为失败的典例、评论家口中的反面教材。这些人可能是耽于享乐的帝王、穷奢极欲的士大夫、骄奢淫逸的豪绅,也可能是没有梦想的老百姓。他们沉溺于现时安稳的假象之中,挥霍着未来,而又因为忽略了未来的潜在价值,导致他们在当下的时光做了一桩又一桩亏本买卖。他们在拥有工具以后,又加深了这种错误观念,加快了悔恨的到来,所以会有“老大徒伤悲”,会有那么多“如果当年”。
因此,若想要合理地使用周遭的工具,我们应当先“正其心”,剔除那些被错误预估的“多余的东西”,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役于物”,重拾自我。这正是正确判断如何发挥工具作用的前提。
名师点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紧紧围绕核心观点,层层铺展开来,论证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作者提出,工具因人的需求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功用,而对工具做出不同的判断根源在于人心的不同追求。人心的不同追求历来有高下之别,当人所求或奢靡、或卑下时,他们或许会进一步成为受工具奴役的人。由此,判断工具的价值,首先要做的是“正其心”。只有人心正了,才能对周遭的一切做出理性的判断。(陈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