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作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讲的是唾沫纷飞、口干舌燥;写作时学生却是唉声叹气、抓耳挠腮。学生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更是内容空泛,语句不通。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化难为易、收效明显的作文指导之路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既动口又动手,经常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下水文”,一定会大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下水。”叶老所说的“下水”,即是教师不仅会动口,还要操笔为文。教师写“下水文”还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误解”。设想一下,教师头头是道的点评学生的作文,声色俱厉的指陈学生的不足,颐指气使的将学生贬的一无是处……倘若有胆大妄为的学生站起来问一句:“尊敬的老师,您可以写一篇给我们示范一下吗?”你能接受这种放肆的挑衅吗?能承受当众揭短的尴尬吗?脸红脖子粗的教师这时可以批评学生捣乱,或以老师事务繁忙搪塞、掩饰。但天长日久,学生们会“误解”老师:认为你只不过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是腹中空空的教书先生。
仔细想来学生的反唇相讥似乎有几分道理,一位不会写作的老师如何教出会写作文的学生呢?倘若你是自尊心很强、具有敬业精神、决心不做误人子弟的老师,那么,希望你做一位既动口又动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诸多好处。
一、感受写作的艰难,避免盲目性
教师不能只会在黑板上出题目,不管学生能不能写出文章来。教师不妨拿自己出的题目来难为一下自己,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成文。教师的写作可能很顺手,也可能比学生写的还慢,这时我们会感悟:啊呀,题目出的太偏了,太大了,太空了,难怪学生写不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写然后知艰难”,于是乎,反思改正,使自己的指导更有针对性。这经验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师坐在办公桌前想出了来的。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供写作借鉴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教师假如能写出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力是很大的,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千百次强调写作重要性,抵不上教师的一篇“下水”作文。
当学生听到老师的“下水文”时,就会情动而意随,崇拜而摹仿,诱发写作热情,并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被学生崇拜的老师,自然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被老师的美文所吸引,上作文课自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教师可以现身说法,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参考范文,为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提供范例。如果教师能够将精彩的导写点拨和下水示范相结合,作文教学定能收到实效。
三、近距离感受,师生关系融洽
如果教师敢于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学生一定会津津乐道,或传阅或复印,视若珍宝,甚至萌发“欲与教师试比高”的冲动。老师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探讨,这是任何名家、名著难有的效应。学生们大多都有这种感觉:读老师的作品特别亲切,特别受启发,比之名著老师的作品少了距离感,每次上课学生都有一种期待感,期望听到老师的作品,对于老师的作品学生会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再让学生点评一下老师作文,这时学生定会“吹毛求疵、各显神通”,尽管他们的意见不是很成熟,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调动。这时老师仿佛也成了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人格相等,朋友一般,岂不妙哉。
我想任何语文教师也不会否认教师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影响,可是很多老师还是不会去写,因为这些老师自我感觉不好,自认为自己作文难登大雅之堂,一旦读出来,如果学生反应平淡,老师的脸皮该往哪儿搁啊?自己怎么往讲台上站啊?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惶恐,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写下水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通过自己的参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果真的写不好,我们可以提前搜集些素材,写前多做些准备工作。不管怎么说,我们语文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怎么可能比不上中学生呢?不过是很长时间不写,手生罢了。我们语文教师只要从现在做起,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一不小心还有成为作家的可能。
写作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训练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假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君子动口也动手”的“下水”精神,再加一点自我推销、示范的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下水。”叶老所说的“下水”,即是教师不仅会动口,还要操笔为文。教师写“下水文”还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误解”。设想一下,教师头头是道的点评学生的作文,声色俱厉的指陈学生的不足,颐指气使的将学生贬的一无是处……倘若有胆大妄为的学生站起来问一句:“尊敬的老师,您可以写一篇给我们示范一下吗?”你能接受这种放肆的挑衅吗?能承受当众揭短的尴尬吗?脸红脖子粗的教师这时可以批评学生捣乱,或以老师事务繁忙搪塞、掩饰。但天长日久,学生们会“误解”老师:认为你只不过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是腹中空空的教书先生。
仔细想来学生的反唇相讥似乎有几分道理,一位不会写作的老师如何教出会写作文的学生呢?倘若你是自尊心很强、具有敬业精神、决心不做误人子弟的老师,那么,希望你做一位既动口又动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诸多好处。
一、感受写作的艰难,避免盲目性
教师不能只会在黑板上出题目,不管学生能不能写出文章来。教师不妨拿自己出的题目来难为一下自己,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成文。教师的写作可能很顺手,也可能比学生写的还慢,这时我们会感悟:啊呀,题目出的太偏了,太大了,太空了,难怪学生写不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写然后知艰难”,于是乎,反思改正,使自己的指导更有针对性。这经验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师坐在办公桌前想出了来的。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供写作借鉴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教师假如能写出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力是很大的,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千百次强调写作重要性,抵不上教师的一篇“下水”作文。
当学生听到老师的“下水文”时,就会情动而意随,崇拜而摹仿,诱发写作热情,并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被学生崇拜的老师,自然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被老师的美文所吸引,上作文课自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教师可以现身说法,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参考范文,为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提供范例。如果教师能够将精彩的导写点拨和下水示范相结合,作文教学定能收到实效。
三、近距离感受,师生关系融洽
如果教师敢于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学生一定会津津乐道,或传阅或复印,视若珍宝,甚至萌发“欲与教师试比高”的冲动。老师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探讨,这是任何名家、名著难有的效应。学生们大多都有这种感觉:读老师的作品特别亲切,特别受启发,比之名著老师的作品少了距离感,每次上课学生都有一种期待感,期望听到老师的作品,对于老师的作品学生会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再让学生点评一下老师作文,这时学生定会“吹毛求疵、各显神通”,尽管他们的意见不是很成熟,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调动。这时老师仿佛也成了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人格相等,朋友一般,岂不妙哉。
我想任何语文教师也不会否认教师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影响,可是很多老师还是不会去写,因为这些老师自我感觉不好,自认为自己作文难登大雅之堂,一旦读出来,如果学生反应平淡,老师的脸皮该往哪儿搁啊?自己怎么往讲台上站啊?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惶恐,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写下水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通过自己的参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果真的写不好,我们可以提前搜集些素材,写前多做些准备工作。不管怎么说,我们语文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写出来的文章怎么可能比不上中学生呢?不过是很长时间不写,手生罢了。我们语文教师只要从现在做起,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一不小心还有成为作家的可能。
写作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训练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假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君子动口也动手”的“下水”精神,再加一点自我推销、示范的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