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疗法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以投射为基础,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和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绘画治疗是一种流行的减压方式、沟通方式。那么怎么将绘画技术引入职业高中的心理课堂的呢?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教学、绘画
一、将绘画应用于个人的自我认知。
在高一年级课程伊始,我一般会让学生做“自画像”?学生往往告诉我:“老师,我不会画人物。”“老师,我画不好,特难看。”我的答案肯定是这样的:“没关系,我们不是画画比赛,老师画的还没你们画的好看呢。”“不管你们画什么,请记住一点,这个形象一定是最能代表你的特征或特点的!”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开始思考自己:有的温柔如猫,有的淘气如猴子,有的高大如杨树,有的矮小却坚韧如绿草,有的志向远大如青山,有的自由如飞鸟等等。当他们认真思考了自己并以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之后,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介绍“画中的我”。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复述,是在语言描述的同时再次发现自己,通过头脑搜索,画的内容的所有特质和自我的特质做关联,找到更准确的词语表述自己,发现更多的更真实的自己,从而充实自我认知。
二、运用绘画更深一步地探索自我
随着学生的成长、对自我探索的深入,绘画依然可以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这时候我会让每个人都画一棵树,一棵你心中的树。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人的树都是饱满挺拔的树,笔直的树干、蓬勃的树冠,有的同学还会在树上画出果实,这样的同学大都积极上进,目标明确有追求。虽说基本样子差不多,但是画面的大小可是有学问的。但凡,树画的比较小的同学都是缺乏自信甚至是自卑的,他们有进取的愿望,但是自信心还需要培养;相反,个别同学画面过大,这是超级自信甚至盲目自大的表现,他们夸大对自我的了解,出现浮夸不着边际的虚假之势。同样是树干,有的同学会在上面画些树疤,有多有少、有高有低,这个信息往往暗示着绘画者的早年创伤,因为一直没有很好的处理或解决,导致现在成为问题的隐患,这又将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内容。
三、发挥绘画优势构建良好合作小组
我校班级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形式,这和心理健康课的组织形式不谋而合,我们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注重分享、注重合作、注重团队的力量,这对小组的考验也是严峻的,尤其是在小组磨合期。为了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里又引入了绘画的手段,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在以小组合作为目的的绘画创作中,教师严格要求大家无言语沟通、无非言语信息传递,在规定时间内,同学们依次绘画,每人每次只能做一笔画,轮番进行,直到规定时间用尽或者全组同学一致认为不需要再画时可以提前结束绘画。在完成绘画工作后,做小组交流展示,全体成员要面向大家做绘画回顾,包括自己思考的过程、所画内容的描述以及当时感受,这个顺序是还原绘画过程的,所以在大家张开嘴表露心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会为集体着想,也发现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也发现个别同学太强势,还会发现有的同学在小组中只会跟风等等。当大家都一一做完表述,最后由小组讨论给作品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名字,这再一次搭建平台帮助成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四、回味绘画引发思考
绘画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在咨询行业,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作为心理诊疗的一个有效工具,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功效是巨大独特的。
从绘制角度来讲,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对于绘画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因为绘画应用了投射技术。现在我们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心灵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
在职业高中学校,将绘画引入心理课堂,借由画笔的翩翩起舞,绘出每个学生特有的心声,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发展也都各有特色,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要能读懂画中语、笔中情。在绘画解读过程中,能达到“治愈”水准当然是最高境界,但是引导学生从画中学会“自觉”才是比任何一件事情都更有意义的,自觉的过程是变化的过程,能改变自己的良药除了自己没有别人!绘画是一种手段,是表露心语的一种途径,我们心理教师就是要博学多用,一切为了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培养职高学生个性发展之我见[J]. 刘克家. 北京教育. 1997(10)
[2]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执行主任 陶然谈网络成瘾[J]. 王艳军. 校园心理. 2008(01)
北京市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 王晓红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教学、绘画
一、将绘画应用于个人的自我认知。
在高一年级课程伊始,我一般会让学生做“自画像”?学生往往告诉我:“老师,我不会画人物。”“老师,我画不好,特难看。”我的答案肯定是这样的:“没关系,我们不是画画比赛,老师画的还没你们画的好看呢。”“不管你们画什么,请记住一点,这个形象一定是最能代表你的特征或特点的!”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开始思考自己:有的温柔如猫,有的淘气如猴子,有的高大如杨树,有的矮小却坚韧如绿草,有的志向远大如青山,有的自由如飞鸟等等。当他们认真思考了自己并以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之后,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介绍“画中的我”。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复述,是在语言描述的同时再次发现自己,通过头脑搜索,画的内容的所有特质和自我的特质做关联,找到更准确的词语表述自己,发现更多的更真实的自己,从而充实自我认知。
二、运用绘画更深一步地探索自我
随着学生的成长、对自我探索的深入,绘画依然可以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这时候我会让每个人都画一棵树,一棵你心中的树。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人的树都是饱满挺拔的树,笔直的树干、蓬勃的树冠,有的同学还会在树上画出果实,这样的同学大都积极上进,目标明确有追求。虽说基本样子差不多,但是画面的大小可是有学问的。但凡,树画的比较小的同学都是缺乏自信甚至是自卑的,他们有进取的愿望,但是自信心还需要培养;相反,个别同学画面过大,这是超级自信甚至盲目自大的表现,他们夸大对自我的了解,出现浮夸不着边际的虚假之势。同样是树干,有的同学会在上面画些树疤,有多有少、有高有低,这个信息往往暗示着绘画者的早年创伤,因为一直没有很好的处理或解决,导致现在成为问题的隐患,这又将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内容。
三、发挥绘画优势构建良好合作小组
我校班级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形式,这和心理健康课的组织形式不谋而合,我们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注重分享、注重合作、注重团队的力量,这对小组的考验也是严峻的,尤其是在小组磨合期。为了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里又引入了绘画的手段,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在以小组合作为目的的绘画创作中,教师严格要求大家无言语沟通、无非言语信息传递,在规定时间内,同学们依次绘画,每人每次只能做一笔画,轮番进行,直到规定时间用尽或者全组同学一致认为不需要再画时可以提前结束绘画。在完成绘画工作后,做小组交流展示,全体成员要面向大家做绘画回顾,包括自己思考的过程、所画内容的描述以及当时感受,这个顺序是还原绘画过程的,所以在大家张开嘴表露心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会为集体着想,也发现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也发现个别同学太强势,还会发现有的同学在小组中只会跟风等等。当大家都一一做完表述,最后由小组讨论给作品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名字,这再一次搭建平台帮助成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四、回味绘画引发思考
绘画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在咨询行业,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作为心理诊疗的一个有效工具,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功效是巨大独特的。
从绘制角度来讲,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对于绘画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因为绘画应用了投射技术。现在我们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心灵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
在职业高中学校,将绘画引入心理课堂,借由画笔的翩翩起舞,绘出每个学生特有的心声,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发展也都各有特色,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要能读懂画中语、笔中情。在绘画解读过程中,能达到“治愈”水准当然是最高境界,但是引导学生从画中学会“自觉”才是比任何一件事情都更有意义的,自觉的过程是变化的过程,能改变自己的良药除了自己没有别人!绘画是一种手段,是表露心语的一种途径,我们心理教师就是要博学多用,一切为了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培养职高学生个性发展之我见[J]. 刘克家. 北京教育. 1997(10)
[2]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执行主任 陶然谈网络成瘾[J]. 王艳军. 校园心理. 2008(01)
北京市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 王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