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莆田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木兰溪的下游,古称莆口,别名荔城。莆田不仅是中国著名的航海保护神“妈祖”的故乡,而且是著名的水果产地,龙眼、荔枝、枇杷三大名果驰名中外。因为具有这些果木,所以莆田拥有丰富的雕刻良材。莆田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镇,以木雕、习二雕、叶蜡石雕而著称,而木雕为最,完全得益于拥有这些俯首皆是的丰富资源。
莆田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受福州地区的影响很大。佛教造像是莆田雕刻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代代有不同的特色。西汉时期,中国的漆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据说已开始用于佛教造像和壁画;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型的“夹纻”佛像,其内可立旗杆,可容数十人。而且,此时木雕也用于建筑装饰和雕版印刷业,还出现了独立的木雕佛像作品;宋代,莆田的木雕艺术进入了辉煌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至今仍有许多作品传世。如髹漆木雕妈祖像、木雕关公像、木雕唐明皇梅妃像(宋末元初)等;明清之际,莆田的木雕进入了十分发达的鼎盛时期,高手云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应用于建筑构件、家具的雕造,也出现了大批的佛造像。现在,莆田城厢、涵江、黄石等地均有大量的明代遗存。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莆田的雕刻艺术风格由宋明的质朴、粗犷、浑厚逐步趋于精雕细琢,而且妆銮日趋浓艳,影响至今。
历经千年传承,以工艺造像为主体的莆田的传统雕刻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不仅传统的工艺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而且有所突破与创新,造像内容、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也丰富了许多,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传统雕刻为核心,跨行业、多向度发展的庞大产业。
在近20万的产业队伍中,莆田拥有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亦有不少的莆田子弟高校毕业或进修后重返莆田操起父兄的旧业,成为莆田雕刻产业的带头人或主力军。他们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就是莆田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折射。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窥其一斑而得全豹,均可寻觅到莆田当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形态。
我以为林锋荣的大型雕塑作品,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比较有特色。
林锋荣的作品题材比较传统,主要是佛、道、儒三家造像和本土信仰造像,而以佛家造像为主。佛家造像的题材,既有释迦佛像、地藏王像、弥勒佛像、观音菩萨像等单尊造像,也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大型群雕和经变故事浮雕,体现了他布局谋篇、统御全局的掌控能力。莆田的本土信仰,就是宋代以来的妈祖崇拜,湄洲湾北岸的贤良港就是妈祖林媚娘的故里。妈祖现在已经形成了中国所有的沿海地区和南洋一带共同的航运保护神。林锋荣创作的《妈祖圣像》,就立在了新加坡。
莆田现在的雕刻工艺,不仅继承了旧有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所创新,有所改造。在过去的雕刻工艺中,是直接以刀代笔完成创作,而现在随着造像体量的增加,用泥先塑小稿的方式为大家所共享。在所有的工艺中,脱胎工艺的改进幅度最大。原来的脱胎工艺,始于战国时期的“夹纻”工艺,唐以后曾经一度中断。清代中期,在福州沈绍安的手中得以恢复,称为“脱胎漆器”。沈氏还成功地移植了时称“倭制”(即日本制造)的薄料技术,使造像胎体具有轻、薄、坚的优良特性。这种脱胎工艺,是先塑泥胎,再于泥胎上用大漆逐层裱糊桃花纸和麻布,最后以水泡褪去泥胎。林锋荣等人现在使用的脱胎法,是将泥胎体翻转为玻璃钢体,将阳模转换成了规模,而玻璃钢质地坚硬,弥补了泥胎易变型的不足。在创作中,林锋荣等莆田人大胆、大量地使用了多种新材料、新工艺,丰富了造型手段,也丰富了造型语言。
历史上,莆田工艺造像的体量一般都不大,多为室内神坛或供桌供奉之物。现在,莆田的雕刻造像越做越大,从室内走到了室外,走向了高山之巅,从封闭的空间走向了广阔的、开敞的公共空间。如林锋荣为安徽九华山创作的《地藏王菩萨像》高达99m,为四川康定创作的《莲花生大士像》高达80m。我以为,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造像体量上的扩大,而是一个艺术领域的拓展。莆田人用传统的造型观念,融合传统工艺与当代技艺,与当代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相结合,拓展了佛家造像的艺术表现空间,创造了弥漫着佛国气息的、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公共艺术形式,创造了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从而改写了莆田工艺美术事业的历史。
朴实的林锋荣,寡言少语,但是待人至诚。“鉴前人之见,学古人之长,用现代技艺传承未来,”由此可以洞见这个民间工艺美术师治艺的原则和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林锋荣的“心中有佛”,故他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来认真对待他所创作的每一个对象。其实,这正是艺术的本真状态,林锋荣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契合了艺术的真谛。有这样一句话,讲了几十年,叫做“干一行,爱一行”,然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把从事的“一行”装在心里,融入到生命之中。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艺术巨匠无不是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将之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个程度,达到这个境界很难、很难,要舍弃掉许许多多的东西。每个有志于此的人,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痛苦的修为过程,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那个光辉的顶点。林锋荣“心中有佛”的虔诚,已经踏上了这个修为之旅。
林锋荣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或者说他目前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造像的“开脸”之美艳绝伦。他的造像“开脸”,造型饱满,线条圆润,五官匀称,典雅而庄严,弥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透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风流洒脱,散发出一种令人心醉的无穷魅力。如他为吉林敦化市所创作的高达48m的《释迦佛像》,为江苏常州创作的高达33m的《观音菩萨像》。另外,林锋荣的作品,无论体量、尺寸大小,不管是泥塑小稿还是铸造落成的近百米大像,造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动态自然,神情裕如,线条如风卷云舒般流畅、生动,仿佛每根线条都富有生命活力,显现出了他深厚的、扎实的木雕功力。
“用虔诚恭敬的心为您服务,广结善缘”是林锋荣的立身之本,也是他能够将佛像越做越大,由广袤的中华大地做到美国、新加坡、泰国、尼泊尔等国的因缘所在。这也是林锋荣和他的伙伴们在作品之外给世人的有益启示,做人、治艺抑或经营……
莆田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受福州地区的影响很大。佛教造像是莆田雕刻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代代有不同的特色。西汉时期,中国的漆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据说已开始用于佛教造像和壁画;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型的“夹纻”佛像,其内可立旗杆,可容数十人。而且,此时木雕也用于建筑装饰和雕版印刷业,还出现了独立的木雕佛像作品;宋代,莆田的木雕艺术进入了辉煌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至今仍有许多作品传世。如髹漆木雕妈祖像、木雕关公像、木雕唐明皇梅妃像(宋末元初)等;明清之际,莆田的木雕进入了十分发达的鼎盛时期,高手云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应用于建筑构件、家具的雕造,也出现了大批的佛造像。现在,莆田城厢、涵江、黄石等地均有大量的明代遗存。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莆田的雕刻艺术风格由宋明的质朴、粗犷、浑厚逐步趋于精雕细琢,而且妆銮日趋浓艳,影响至今。
历经千年传承,以工艺造像为主体的莆田的传统雕刻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不仅传统的工艺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而且有所突破与创新,造像内容、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也丰富了许多,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传统雕刻为核心,跨行业、多向度发展的庞大产业。
在近20万的产业队伍中,莆田拥有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亦有不少的莆田子弟高校毕业或进修后重返莆田操起父兄的旧业,成为莆田雕刻产业的带头人或主力军。他们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就是莆田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折射。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窥其一斑而得全豹,均可寻觅到莆田当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形态。
我以为林锋荣的大型雕塑作品,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比较有特色。
林锋荣的作品题材比较传统,主要是佛、道、儒三家造像和本土信仰造像,而以佛家造像为主。佛家造像的题材,既有释迦佛像、地藏王像、弥勒佛像、观音菩萨像等单尊造像,也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大型群雕和经变故事浮雕,体现了他布局谋篇、统御全局的掌控能力。莆田的本土信仰,就是宋代以来的妈祖崇拜,湄洲湾北岸的贤良港就是妈祖林媚娘的故里。妈祖现在已经形成了中国所有的沿海地区和南洋一带共同的航运保护神。林锋荣创作的《妈祖圣像》,就立在了新加坡。
莆田现在的雕刻工艺,不仅继承了旧有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所创新,有所改造。在过去的雕刻工艺中,是直接以刀代笔完成创作,而现在随着造像体量的增加,用泥先塑小稿的方式为大家所共享。在所有的工艺中,脱胎工艺的改进幅度最大。原来的脱胎工艺,始于战国时期的“夹纻”工艺,唐以后曾经一度中断。清代中期,在福州沈绍安的手中得以恢复,称为“脱胎漆器”。沈氏还成功地移植了时称“倭制”(即日本制造)的薄料技术,使造像胎体具有轻、薄、坚的优良特性。这种脱胎工艺,是先塑泥胎,再于泥胎上用大漆逐层裱糊桃花纸和麻布,最后以水泡褪去泥胎。林锋荣等人现在使用的脱胎法,是将泥胎体翻转为玻璃钢体,将阳模转换成了规模,而玻璃钢质地坚硬,弥补了泥胎易变型的不足。在创作中,林锋荣等莆田人大胆、大量地使用了多种新材料、新工艺,丰富了造型手段,也丰富了造型语言。
历史上,莆田工艺造像的体量一般都不大,多为室内神坛或供桌供奉之物。现在,莆田的雕刻造像越做越大,从室内走到了室外,走向了高山之巅,从封闭的空间走向了广阔的、开敞的公共空间。如林锋荣为安徽九华山创作的《地藏王菩萨像》高达99m,为四川康定创作的《莲花生大士像》高达80m。我以为,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造像体量上的扩大,而是一个艺术领域的拓展。莆田人用传统的造型观念,融合传统工艺与当代技艺,与当代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相结合,拓展了佛家造像的艺术表现空间,创造了弥漫着佛国气息的、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公共艺术形式,创造了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从而改写了莆田工艺美术事业的历史。
朴实的林锋荣,寡言少语,但是待人至诚。“鉴前人之见,学古人之长,用现代技艺传承未来,”由此可以洞见这个民间工艺美术师治艺的原则和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林锋荣的“心中有佛”,故他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来认真对待他所创作的每一个对象。其实,这正是艺术的本真状态,林锋荣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契合了艺术的真谛。有这样一句话,讲了几十年,叫做“干一行,爱一行”,然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把从事的“一行”装在心里,融入到生命之中。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艺术巨匠无不是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将之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个程度,达到这个境界很难、很难,要舍弃掉许许多多的东西。每个有志于此的人,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痛苦的修为过程,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那个光辉的顶点。林锋荣“心中有佛”的虔诚,已经踏上了这个修为之旅。
林锋荣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或者说他目前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造像的“开脸”之美艳绝伦。他的造像“开脸”,造型饱满,线条圆润,五官匀称,典雅而庄严,弥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透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风流洒脱,散发出一种令人心醉的无穷魅力。如他为吉林敦化市所创作的高达48m的《释迦佛像》,为江苏常州创作的高达33m的《观音菩萨像》。另外,林锋荣的作品,无论体量、尺寸大小,不管是泥塑小稿还是铸造落成的近百米大像,造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动态自然,神情裕如,线条如风卷云舒般流畅、生动,仿佛每根线条都富有生命活力,显现出了他深厚的、扎实的木雕功力。
“用虔诚恭敬的心为您服务,广结善缘”是林锋荣的立身之本,也是他能够将佛像越做越大,由广袤的中华大地做到美国、新加坡、泰国、尼泊尔等国的因缘所在。这也是林锋荣和他的伙伴们在作品之外给世人的有益启示,做人、治艺抑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