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影响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因素,对造成运动员就业难的社会因素、体育管理因素和运动员个人因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及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研究对策。
关键词:运动员 就 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窘境被媒体连续曝光,对于优秀运动队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叶乔波2007年对退役运动员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提案,国家体育总局从2006年起每年都召开高级别的关于优秀运动员保障的工作会议,各省市体育局制订了相应的安置办法。这些都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长期良好发展,应该进一步探索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出路问题,因为 “出口”不畅必然导致 “进口”不顺,目前,“不当运动员了怎么办”是众多家长挥之不去的疑虑之一,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已经成为体育系统一个关系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一、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
1.政策问题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与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200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工作的意见》,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据以上文件安徽省体育局2012年制定了《安徽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对退役运动员的工作都提出了法规性的要求,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运动员自身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育水平所占比例为:小学水平占8.53%,中学水平占 37.32%,高中、中专水平占33.59%,大专水平占18.81%,大学本科水平占1.75%,运动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些都说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的学训矛盾、经费不足、九年义务教育重视不够和质量不高、“有文凭没水平”等问题仍然突出,运动员普遍缺乏职业技能,退役后继续上学和再就业仍存在较大困难。部分退役运动员生计困难,表面上看是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实质暴露出运动员受教育程度偏低、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由于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引起的再就业难现象日益凸现。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退役运动员升学创造条件,但这些政策也存在一定弊端,即对运动员成绩要求较高,那些运动成绩不够突出、再就业竞争力较弱的退役运动员进高校的渠道并不畅通。
二、指导对策
1.建立“体教结合”的长效机制
实行“体教结合”,整合有效资源,制定学校“体教结合”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职能部门要适当释放相关权利,由学校自主进行项目的优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制定“体教结合”的配套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特色共建”的理念,调动教育和体育部门的积极性,凭借学校教育系统的生源优势,教学优势和体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使之结合起来,建立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体教资源将得到重新整合与配置,使“体教结合”真正成为后奥运时代科技智力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根据2002年国家体委办公厅下发的 《关于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退役优秀运动员可通过单位推荐、自荐等多种形式联系高等学校,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为了进一步拓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门路,不断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5月26日宣布,退役优秀运动员将获得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到高校求学成了他们的首选。在上学充电后,不少运动员选择了自主择业。优异的运动成绩带来的名人效应为退役运动员打开了通往各种职业机会的大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并取得了二次就业的成功,如 “体操王子”李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体操世界冠军李小双、著名健美操运动员程丹彤等。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体育明星退役后开始全方位选择,不少运动员加入体育记者的行列,有的则走出国门到国外发展,或开办运动学校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不一而足。
2.利用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平台
为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6月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体育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已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游泳救生员”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体育职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体育职鉴工作如何在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增强退役运动员就业能力方面做足文章,从而将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优势转化为他们二次就业时的优势,帮助运动员顺利完成职业转换。要积极利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运动员接受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进而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帮助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广大群众的体育和健身需求服务。
3.深入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
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要立足于帮助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立足于帮助运动员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运动员了解社会和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意识,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转型目标,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解决运动员等、靠、要的错误就业观念。这项工作要立足于早,要让项目中心领导和运动队的领队、教练、运动员认识到进行职业指导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运动员在训期间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努力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园丁”。要继续积极推荐有关人员参加总局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运动员保障专业化人才。利用退役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的工作平台,对运动员进行职业测评,明确职业转换方向。
4.做好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工作。
在當今各行各业就业压力都很大的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是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引导运动员创业,在修改、完善《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试点实行办法》的基础上,体育基金会要面向全国开展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的组织实施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鹏,《在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2007、2008、2009)
(2)秦椿林,《现代体育管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秦椿林,张春萍,魏来《再论“举国体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年)
关键词:运动员 就 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窘境被媒体连续曝光,对于优秀运动队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叶乔波2007年对退役运动员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提案,国家体育总局从2006年起每年都召开高级别的关于优秀运动员保障的工作会议,各省市体育局制订了相应的安置办法。这些都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长期良好发展,应该进一步探索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出路问题,因为 “出口”不畅必然导致 “进口”不顺,目前,“不当运动员了怎么办”是众多家长挥之不去的疑虑之一,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已经成为体育系统一个关系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一、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
1.政策问题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又与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200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工作的意见》,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据以上文件安徽省体育局2012年制定了《安徽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对退役运动员的工作都提出了法规性的要求,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运动员自身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育水平所占比例为:小学水平占8.53%,中学水平占 37.32%,高中、中专水平占33.59%,大专水平占18.81%,大学本科水平占1.75%,运动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些都说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的学训矛盾、经费不足、九年义务教育重视不够和质量不高、“有文凭没水平”等问题仍然突出,运动员普遍缺乏职业技能,退役后继续上学和再就业仍存在较大困难。部分退役运动员生计困难,表面上看是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实质暴露出运动员受教育程度偏低、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由于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引起的再就业难现象日益凸现。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退役运动员升学创造条件,但这些政策也存在一定弊端,即对运动员成绩要求较高,那些运动成绩不够突出、再就业竞争力较弱的退役运动员进高校的渠道并不畅通。
二、指导对策
1.建立“体教结合”的长效机制
实行“体教结合”,整合有效资源,制定学校“体教结合”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职能部门要适当释放相关权利,由学校自主进行项目的优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制定“体教结合”的配套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特色共建”的理念,调动教育和体育部门的积极性,凭借学校教育系统的生源优势,教学优势和体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使之结合起来,建立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体教资源将得到重新整合与配置,使“体教结合”真正成为后奥运时代科技智力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根据2002年国家体委办公厅下发的 《关于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退役优秀运动员可通过单位推荐、自荐等多种形式联系高等学校,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为了进一步拓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门路,不断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5月26日宣布,退役优秀运动员将获得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到高校求学成了他们的首选。在上学充电后,不少运动员选择了自主择业。优异的运动成绩带来的名人效应为退役运动员打开了通往各种职业机会的大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并取得了二次就业的成功,如 “体操王子”李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体操世界冠军李小双、著名健美操运动员程丹彤等。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体育明星退役后开始全方位选择,不少运动员加入体育记者的行列,有的则走出国门到国外发展,或开办运动学校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不一而足。
2.利用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平台
为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6月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体育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已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游泳救生员”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体育职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体育职鉴工作如何在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增强退役运动员就业能力方面做足文章,从而将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优势转化为他们二次就业时的优势,帮助运动员顺利完成职业转换。要积极利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运动员接受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进而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帮助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广大群众的体育和健身需求服务。
3.深入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
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要立足于帮助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立足于帮助运动员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运动员了解社会和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意识,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转型目标,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解决运动员等、靠、要的错误就业观念。这项工作要立足于早,要让项目中心领导和运动队的领队、教练、运动员认识到进行职业指导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运动员在训期间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给他们,努力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园丁”。要继续积极推荐有关人员参加总局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运动员保障专业化人才。利用退役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室的工作平台,对运动员进行职业测评,明确职业转换方向。
4.做好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工作。
在當今各行各业就业压力都很大的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是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引导运动员创业,在修改、完善《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试点实行办法》的基础上,体育基金会要面向全国开展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的组织实施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鹏,《在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2007、2008、2009)
(2)秦椿林,《现代体育管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秦椿林,张春萍,魏来《再论“举国体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