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讲究“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当今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对作者、写作背景、作品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仍然贯穿语文课堂,逐句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的模式也仍旧是一成不变,应该说这一切早已与时代的发展不相融合了。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语文教学的理念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化。追求有品位的语文教学,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应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深思。很多情况之下,教师能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灵活的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选契机,绽放情感
如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正值五月初,据母亲节只有几天的时间。考虑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知道感恩与尽孝,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并对母亲进行赞歌。有了这种想法后,我精心设计,推出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情感教育与作文训练相合的语文活动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悟人生,把生活引入课堂,又把作文引向生活。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
首先是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反映母爱的相关文学作品。这样能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笔下非常理性,也非常概念化地了解了母亲,了解了人们对母亲的赞美。这一环节,学生准备都很充分,朗读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在朗读作品时,不但激起了朗读者内心的感情波澜,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境,而且也激荡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并产生了共鸣。应该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把对母亲浓厚的感情通过诗朗诵的形式提升了一个高度。
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体悟人生。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这首歌曲,以此来创设情境,之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有关自己母亲的故事,尤其要讲述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而此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这样就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太多的心血。之后,我又安排学生共同欣赏和朗诵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的几段话,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来报答母恩。
最后我请学生拿起笔描绘自己的母亲,表达出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的性格,并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出了:善良、慈祥、奉献是母亲的代名词;崇高、伟大、无私是母亲的象征。第二部分,我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找准发散思维的切入口,特别要撷取母亲身上感人的细节,多角度、多侧面把自己的妈妈真实地再现出来。
果然,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而且较以前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这节课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活动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这节活动训练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教学节奏明快、流畅,高潮不断迭起,既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恰到好处地落到了实处。
二、求新奇,激发兴趣
可以肯定地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课程,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阿Q正传》一文的教学中,我借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户籍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填写《阿Q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姓名、籍贯、家庭住址、婚否、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生活简历等诸项内容。待表格填好之后,再组织学生逐项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姓名一项使学生明确了阿Q连拥有自己姓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从而发掘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之低;通过对阿Q的籍贯、家庭住址的探讨,使学生明确了他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及其生活的没有保障;通过阿Q的爱情故事、恋爱观及其对小尼姑的态度,使学生明确他精神上所受的毒害;通过阿Q的兴趣爱好(唱戏),使学生了解了他的精神无所寄托;通过对阿Q特长的挖掘,得出精神胜利法;通过阿Q所受到的奖励和处分,了解了阿Q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进而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阿Q生活简历的整理,则使学生对阿Q有了整体上的把握。这样处理之后,不但把文章中所需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全部贯穿了起来,而且也激起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这节课的课堂讨论非常激烈,最后的学习效果很好,阿Q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巧切入,统一课堂
教师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据文中描写逐步展开的。在很多情况之下,这种做法也能收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把课堂的前后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实际上,很多的作品完全可以打乱课文的局限和约束,采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在引导学生把握刘兰芝这一形象时,我就突破了课文的先后顺序,由文章的结尾切入,引发学生思考。刘兰芝投河自尽了,这是作品的高潮,也是让学生最动情的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也是最容易的。借着这一契机,我引发学生,刘兰芝既然早就打定主意要自尽,为什么早不自尽,晚不自尽,一定要选择在新婚之夜投河自尽呢?难道她不害怕像《祝福》中祥林嫂那样再也找不到自杀的机会吗?她就没有想到自己在那时自尽会给自己的母兄带来什么后果吗?她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通过分析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刘兰芝的死,固然反映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反抗,但刘兰芝之所以选择在新婚之夜自尽,是不想让自己的哥哥在答应了府君的婚事之后却没有新娘子给府君,因而招致府君的迫害,而自己嫁到了府君家再死,就是府君家的人,死活与娘家没有任何关系。归根结蒂,刘兰芝这样做所体现的是她的善解人意、知书识礼、温柔善良,而对于这一点,前文有着很多描写。由此我们又引发了对前文的思考与讨论。这样,整个这一堂课便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更容易了。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的一点点体会,写出来仅供大家研讨。我想作为教者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精心设计,要让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尽可能地有机统一起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发自己的教学灵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文的深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责编 张翼翔)
一、选契机,绽放情感
如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正值五月初,据母亲节只有几天的时间。考虑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知道感恩与尽孝,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并对母亲进行赞歌。有了这种想法后,我精心设计,推出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情感教育与作文训练相合的语文活动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悟人生,把生活引入课堂,又把作文引向生活。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
首先是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反映母爱的相关文学作品。这样能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笔下非常理性,也非常概念化地了解了母亲,了解了人们对母亲的赞美。这一环节,学生准备都很充分,朗读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在朗读作品时,不但激起了朗读者内心的感情波澜,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境,而且也激荡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并产生了共鸣。应该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把对母亲浓厚的感情通过诗朗诵的形式提升了一个高度。
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体悟人生。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这首歌曲,以此来创设情境,之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有关自己母亲的故事,尤其要讲述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而此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这样就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太多的心血。之后,我又安排学生共同欣赏和朗诵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的几段话,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来报答母恩。
最后我请学生拿起笔描绘自己的母亲,表达出他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的性格,并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出了:善良、慈祥、奉献是母亲的代名词;崇高、伟大、无私是母亲的象征。第二部分,我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找准发散思维的切入口,特别要撷取母亲身上感人的细节,多角度、多侧面把自己的妈妈真实地再现出来。
果然,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而且较以前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这节课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活动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这节活动训练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教学节奏明快、流畅,高潮不断迭起,既对学生思想感情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恰到好处地落到了实处。
二、求新奇,激发兴趣
可以肯定地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课程,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阿Q正传》一文的教学中,我借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户籍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填写《阿Q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姓名、籍贯、家庭住址、婚否、兴趣爱好、有何特长、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生活简历等诸项内容。待表格填好之后,再组织学生逐项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姓名一项使学生明确了阿Q连拥有自己姓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从而发掘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之低;通过对阿Q的籍贯、家庭住址的探讨,使学生明确了他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及其生活的没有保障;通过阿Q的爱情故事、恋爱观及其对小尼姑的态度,使学生明确他精神上所受的毒害;通过阿Q的兴趣爱好(唱戏),使学生了解了他的精神无所寄托;通过对阿Q特长的挖掘,得出精神胜利法;通过阿Q所受到的奖励和处分,了解了阿Q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进而深刻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阿Q生活简历的整理,则使学生对阿Q有了整体上的把握。这样处理之后,不但把文章中所需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全部贯穿了起来,而且也激起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这节课的课堂讨论非常激烈,最后的学习效果很好,阿Q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巧切入,统一课堂
教师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是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据文中描写逐步展开的。在很多情况之下,这种做法也能收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把课堂的前后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呢?实际上,很多的作品完全可以打乱课文的局限和约束,采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在引导学生把握刘兰芝这一形象时,我就突破了课文的先后顺序,由文章的结尾切入,引发学生思考。刘兰芝投河自尽了,这是作品的高潮,也是让学生最动情的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也是最容易的。借着这一契机,我引发学生,刘兰芝既然早就打定主意要自尽,为什么早不自尽,晚不自尽,一定要选择在新婚之夜投河自尽呢?难道她不害怕像《祝福》中祥林嫂那样再也找不到自杀的机会吗?她就没有想到自己在那时自尽会给自己的母兄带来什么后果吗?她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通过分析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刘兰芝的死,固然反映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反抗,但刘兰芝之所以选择在新婚之夜自尽,是不想让自己的哥哥在答应了府君的婚事之后却没有新娘子给府君,因而招致府君的迫害,而自己嫁到了府君家再死,就是府君家的人,死活与娘家没有任何关系。归根结蒂,刘兰芝这样做所体现的是她的善解人意、知书识礼、温柔善良,而对于这一点,前文有着很多描写。由此我们又引发了对前文的思考与讨论。这样,整个这一堂课便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更容易了。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的一点点体会,写出来仅供大家研讨。我想作为教者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精心设计,要让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尽可能地有机统一起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发自己的教学灵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文的深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