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莆田市四所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性别、损伤时间、天气、运动类型、损伤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手段、愈后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运动损伤 调查分析 中学生
一、前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各部分的负荷及其技术动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没有完全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和调控生物规律,不能使机体的工作运行保持在良好的竞技状态下,结果导致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轻者如擦伤、刺切伤、疲劳性骨膜炎、肌肉拉伤等,重者如骨折、半月板撕裂、脑震荡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意义深远。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二中、三中、四中)部分有过损伤史的中学生,共498名,其中男子287 名,女子211名,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各校中学生(有过运动损伤史的),在调查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依据有关单位对其运动损伤的诊断,认真填写表格。
(2)访谈法。调查人员与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就其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解。
(3)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动损伤部位与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考查,发现运动损伤因素很多,其损伤部位也因运动项目而异。主要运动项目和损伤部位及损伤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运动损伤率排在首位的是踝部,其次是膝部、腕部、肘部等。下肢损伤率在70%左右,上肢损伤率为30%左右。结果分析如下:
(1)以上各项损伤多为急性运动性损伤,其损伤率的高低与学生的运动年限和运动能力的不同有着密切联系。但性别差异对损伤率影响不明显。
(2)运动损伤与各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造成中学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3)下肢各关节在运动中极易受损,其损伤率高达70%,反映出中学生下肢力量严重不足;运动中技战术不合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
2.运动损伤种类
按损伤的组织结构将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分为下面16种类型,见表2。
表2显示,髌骨劳损的患病率最高为18.0%,排在首位;排在第2位的踝关节损伤,其患病率为15.0%;排在3、4位的是肌肉拉伤和疲劳性骨膜炎。从数据说明,中学生的运动损伤部位多集中在下肢,表现征状为髌骨劳损、踝关节损伤,而膝、踝两关节的损伤较为严重,占整个损伤的42%,对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健康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其较高的患病率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结果分析如下:
(1)髌骨劳损在各项损伤中患病率最高,是因为膝关节在各项运动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运动年限和运动量的不断增加,膝关节部位发病率逐渐增多。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膝关节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决定的,在运动中由于局部创伤和半蹲位的反复磨损所致。
(2)踝关节损伤在中学生损伤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损伤后往往恢复较慢,给中学生日常生活、训练和比赛都带来严重影响。它的损伤机制是内踝比外踝短,内侧的韧带及肌肉较外侧强,所以临床上易发生踝关节内翻过度而损伤外侧的韧带,同时,关节中的软骨和韧带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因此,在很多项目中都容易受到损伤。
3.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分析,见表3。
4.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构成
在诸多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中,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占(31.8%),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8.1%),技术动作不正确占(19.5%),身体素质差占(18.2%)。
四、结论分析
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相对与目前在校的人数来说,比率是较小的,但对学生本人和学校所造成的危害确是很大的。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由于中学生自己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的同学身体不太好,为了早日恢复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心情过急,违背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损伤了身体。有的人心血来潮,冒失锻炼,不循序渐进,也极易发生运动性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另一主要原因。有些同学对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到位,尤其是寒冷季节热身不够很容易受伤。此外, 缺乏有效的医务监督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我们教师和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尽量采取措施避免这些部位的损伤,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五、减少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做好准备活动。反复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做准备活动的要领,培养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根据练习内容、身体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定。准备活动应充分且有针对性。对易伤部位和负担量较大的部位,应多做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练习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并正确掌握运动方法与技巧。对于那些难度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要加强指导,可采用专门性或诱导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术要领。
3.加强场地、器材的维护。要认真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膝等)进行安全检查,不要在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场地上,或穿着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服装、鞋子进行运动锻炼。
4.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对身体不适或患有疾病,应减小运动量或暂时停止练习,更不要让其参加比赛等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张昕.高校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2]高方忠.体育教学中预防损伤[J].安徽体育科技,1997(2).
[关键词]运动损伤 调查分析 中学生
一、前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各部分的负荷及其技术动作的要求也不相同。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没有完全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和调控生物规律,不能使机体的工作运行保持在良好的竞技状态下,结果导致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轻者如擦伤、刺切伤、疲劳性骨膜炎、肌肉拉伤等,重者如骨折、半月板撕裂、脑震荡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意义深远。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二中、三中、四中)部分有过损伤史的中学生,共498名,其中男子287 名,女子211名,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各校中学生(有过运动损伤史的),在调查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依据有关单位对其运动损伤的诊断,认真填写表格。
(2)访谈法。调查人员与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就其发生运动损伤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解。
(3)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动损伤部位与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考查,发现运动损伤因素很多,其损伤部位也因运动项目而异。主要运动项目和损伤部位及损伤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运动损伤率排在首位的是踝部,其次是膝部、腕部、肘部等。下肢损伤率在70%左右,上肢损伤率为30%左右。结果分析如下:
(1)以上各项损伤多为急性运动性损伤,其损伤率的高低与学生的运动年限和运动能力的不同有着密切联系。但性别差异对损伤率影响不明显。
(2)运动损伤与各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造成中学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3)下肢各关节在运动中极易受损,其损伤率高达70%,反映出中学生下肢力量严重不足;运动中技战术不合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
2.运动损伤种类
按损伤的组织结构将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分为下面16种类型,见表2。
表2显示,髌骨劳损的患病率最高为18.0%,排在首位;排在第2位的踝关节损伤,其患病率为15.0%;排在3、4位的是肌肉拉伤和疲劳性骨膜炎。从数据说明,中学生的运动损伤部位多集中在下肢,表现征状为髌骨劳损、踝关节损伤,而膝、踝两关节的损伤较为严重,占整个损伤的42%,对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健康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其较高的患病率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结果分析如下:
(1)髌骨劳损在各项损伤中患病率最高,是因为膝关节在各项运动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运动年限和运动量的不断增加,膝关节部位发病率逐渐增多。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膝关节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决定的,在运动中由于局部创伤和半蹲位的反复磨损所致。
(2)踝关节损伤在中学生损伤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损伤后往往恢复较慢,给中学生日常生活、训练和比赛都带来严重影响。它的损伤机制是内踝比外踝短,内侧的韧带及肌肉较外侧强,所以临床上易发生踝关节内翻过度而损伤外侧的韧带,同时,关节中的软骨和韧带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因此,在很多项目中都容易受到损伤。
3.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分析,见表3。
4.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构成
在诸多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中,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占(31.8%),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8.1%),技术动作不正确占(19.5%),身体素质差占(18.2%)。
四、结论分析
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相对与目前在校的人数来说,比率是较小的,但对学生本人和学校所造成的危害确是很大的。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由于中学生自己思想麻痹、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认识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的同学身体不太好,为了早日恢复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心情过急,违背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损伤了身体。有的人心血来潮,冒失锻炼,不循序渐进,也极易发生运动性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另一主要原因。有些同学对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到位,尤其是寒冷季节热身不够很容易受伤。此外, 缺乏有效的医务监督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我们教师和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尽量采取措施避免这些部位的损伤,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五、减少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做好准备活动。反复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做准备活动的要领,培养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根据练习内容、身体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定。准备活动应充分且有针对性。对易伤部位和负担量较大的部位,应多做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练习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并正确掌握运动方法与技巧。对于那些难度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要加强指导,可采用专门性或诱导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术要领。
3.加强场地、器材的维护。要认真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膝等)进行安全检查,不要在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场地上,或穿着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的服装、鞋子进行运动锻炼。
4.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对身体不适或患有疾病,应减小运动量或暂时停止练习,更不要让其参加比赛等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张昕.高校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2]高方忠.体育教学中预防损伤[J].安徽体育科技,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