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通过建构高校质量保证体系,从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组织实施和评估监控等方面全方位保障高校辦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并逐步突显高校的质量特色与内涵,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通过揭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内涵,分析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从而提出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内涵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和“逐步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涉及的教育决策、标准、培训、评估、反馈、政策和执行等,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一共识基础上的一整套制度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分析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国内大部分高校已开展了质量保证方面的工作,例如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注重教师的激励和培养,重视通过评估评价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等,但其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要素还不健全,在质量体系建构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高校质量管理缺少整体的顶层设计和愿景引领,很难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质量内核。
其二,高校关注质量提升却缺乏质量体系建构意识。政策文件替代质量保证的框架与体系,质量保证政策朝令夕改,难以形成连续性的、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完整的纲领性的文件。
其三,高校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的实体部门,也设有一些质量保证组织机构,但缺少统筹管理,无法形成结构明确、责任明晰的质量保证工作网络。
其四,高校多用事后评估或第三方评估代替质量流程管理,既不利于学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变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关于建设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议
高校质量保证理念与机制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高校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甚至看似无关紧要的后勤工作,都要围绕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开展。
高校质量保证应从纵向层级到过程层级层层制约,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负责部门。作为面向高校的管理层、行政、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架构,其内部运行应拥有明细的责任分工。高校应建立起以教务会统一指导、各委员会互相协调合作、各院系师生积极参与、多元评估机构监督的多级教学组织和管理架构。
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高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是多元的。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机制,外部机构的评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质量保证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如残疾学生、留学生等会被特别考虑;其次,质量保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学生准入标准到离校的发展情况、从正式的学习活动到非正式的学习活动都会被纳入考量的范围。换言之,人才培养的各个维度都需要得到关注;再者,质量保证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的保障;最后,质量保证要求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都是明确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有序。
第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最终目的在于“协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和学习,而非单纯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和“奖励”。
基于此,高校应建立起基于过程的、内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
高校质量保证理念与特征
理念是重要的背景保障,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质量保证框架。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完善的教学促进系统和其希望将“评价”维度转向“协助”维度,并为师生提供高品质教与学支持环境的理念是分不开的。香港中文大学强调的是“成果为本的学习方法(OBA)”,整个质量保证体系都非常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达成的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以及价值观和态度的水平。因此,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都会首先阐明其理念与特色,以此反映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总体上,该模块将会涉及: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出台背景与意义、宗旨与原则、历史与文化特色、使命与办学愿景、人才培养的特征与指向等,并将其与“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出高校理念引领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与特色。
高校质量保证组织建构与体系概要
高校质量保证组织建构与体系概要应整合和阐明各个层次——学校、院系(专业)等的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职能与责任。一般而言,质量保证组织架构与体系会涉及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联络系统和日常管理与执行系统等,该模块还应详细列出和质量保证相关的主要文件。
高校基于过程的质量保证框架
该模块可分为三个方面:准入质量的保证、过程质量的保证以及专业发展与质量保证。准入质量的保证涉及招生与入学、课程准入、专业选择与培养等;过程质量的保证涉及课程与教学、学业评价与考试、综合学习与校外学习、毕业与就业的检测等;专业发展与质量保证涉及专业建设的一系列环节,主要指向专业的设置与评估。
这三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建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和质量保证框架时应融入质量保证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质量保证的实践,高校也要反思和审视质量保证的理念、组织建设等情况,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系统。
高校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第一,制定高校质量保证的制度与政策,确保高校质量框架的开发与实施。纵观国外知名高校,大部分都具有系统的、明确的、全面的以及各具特色的质量保证制度和框架,并出台了完整的质量保证手册来指导教师、学生、高校各部门的学习和工作活动。首先,需要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策略的质量保证框架。在质量框架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质量保证理念和愿景的定位和引领。基于此,各级各类标准,如招生标准、专业培养方案的标准、课程开发和审核的标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等才能得到很好的制定,形成强有力的保障。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高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各部分之间应紧密联系,并通过反思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及其落实。高校应为推进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源的建设、人员的聘请、相关研究的进行等。尤其要为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设置教师发展基金,以此来支持教学改革项目。特别要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围绕“教与学”,哪怕“冒险”进行课程和教学革新,也要让教师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第三,加强对质量保证体系中各类标准和反馈结果的研究。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例如招生与入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课堂教学的质量、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等各个维度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发展战略与定位的互相统一与融合,而各类标准的制定也与反馈结果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来自各个途径的反馈信息一定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问题症结,重新进行教育质量的审视,从而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实现质量保证的国际同步与交流。高校需要对国际质量保证的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关注,通过派出访问队伍进行实地调研、中长期定点考察、以及网上获取资料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国际质量保证的情况,及时更新高校的质量保证框架。此外,高校还可考虑与国外合作院校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学分互认、专业互认甚至学位互认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通过揭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内涵,分析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从而提出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内涵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和“逐步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涉及的教育决策、标准、培训、评估、反馈、政策和执行等,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一共识基础上的一整套制度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现状分析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国内大部分高校已开展了质量保证方面的工作,例如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注重教师的激励和培养,重视通过评估评价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等,但其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要素还不健全,在质量体系建构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高校质量管理缺少整体的顶层设计和愿景引领,很难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质量内核。
其二,高校关注质量提升却缺乏质量体系建构意识。政策文件替代质量保证的框架与体系,质量保证政策朝令夕改,难以形成连续性的、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完整的纲领性的文件。
其三,高校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的实体部门,也设有一些质量保证组织机构,但缺少统筹管理,无法形成结构明确、责任明晰的质量保证工作网络。
其四,高校多用事后评估或第三方评估代替质量流程管理,既不利于学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变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关于建设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议
高校质量保证理念与机制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高校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甚至看似无关紧要的后勤工作,都要围绕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开展。
高校质量保证应从纵向层级到过程层级层层制约,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负责部门。作为面向高校的管理层、行政、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架构,其内部运行应拥有明细的责任分工。高校应建立起以教务会统一指导、各委员会互相协调合作、各院系师生积极参与、多元评估机构监督的多级教学组织和管理架构。
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高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是多元的。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机制,外部机构的评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高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质量保证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如残疾学生、留学生等会被特别考虑;其次,质量保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学生准入标准到离校的发展情况、从正式的学习活动到非正式的学习活动都会被纳入考量的范围。换言之,人才培养的各个维度都需要得到关注;再者,质量保证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的保障;最后,质量保证要求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都是明确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有序。
第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最终目的在于“协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和学习,而非单纯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和“奖励”。
基于此,高校应建立起基于过程的、内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
高校质量保证理念与特征
理念是重要的背景保障,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质量保证框架。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完善的教学促进系统和其希望将“评价”维度转向“协助”维度,并为师生提供高品质教与学支持环境的理念是分不开的。香港中文大学强调的是“成果为本的学习方法(OBA)”,整个质量保证体系都非常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达成的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以及价值观和态度的水平。因此,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都会首先阐明其理念与特色,以此反映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总体上,该模块将会涉及: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出台背景与意义、宗旨与原则、历史与文化特色、使命与办学愿景、人才培养的特征与指向等,并将其与“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出高校理念引领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与特色。
高校质量保证组织建构与体系概要
高校质量保证组织建构与体系概要应整合和阐明各个层次——学校、院系(专业)等的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职能与责任。一般而言,质量保证组织架构与体系会涉及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联络系统和日常管理与执行系统等,该模块还应详细列出和质量保证相关的主要文件。
高校基于过程的质量保证框架
该模块可分为三个方面:准入质量的保证、过程质量的保证以及专业发展与质量保证。准入质量的保证涉及招生与入学、课程准入、专业选择与培养等;过程质量的保证涉及课程与教学、学业评价与考试、综合学习与校外学习、毕业与就业的检测等;专业发展与质量保证涉及专业建设的一系列环节,主要指向专业的设置与评估。
这三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建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和质量保证框架时应融入质量保证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质量保证的实践,高校也要反思和审视质量保证的理念、组织建设等情况,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系统。
高校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第一,制定高校质量保证的制度与政策,确保高校质量框架的开发与实施。纵观国外知名高校,大部分都具有系统的、明确的、全面的以及各具特色的质量保证制度和框架,并出台了完整的质量保证手册来指导教师、学生、高校各部门的学习和工作活动。首先,需要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策略的质量保证框架。在质量框架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质量保证理念和愿景的定位和引领。基于此,各级各类标准,如招生标准、专业培养方案的标准、课程开发和审核的标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等才能得到很好的制定,形成强有力的保障。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高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各部分之间应紧密联系,并通过反思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及其落实。高校应为推进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源的建设、人员的聘请、相关研究的进行等。尤其要为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设置教师发展基金,以此来支持教学改革项目。特别要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围绕“教与学”,哪怕“冒险”进行课程和教学革新,也要让教师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第三,加强对质量保证体系中各类标准和反馈结果的研究。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例如招生与入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课堂教学的质量、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等各个维度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发展战略与定位的互相统一与融合,而各类标准的制定也与反馈结果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来自各个途径的反馈信息一定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问题症结,重新进行教育质量的审视,从而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实现质量保证的国际同步与交流。高校需要对国际质量保证的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关注,通过派出访问队伍进行实地调研、中长期定点考察、以及网上获取资料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国际质量保证的情况,及时更新高校的质量保证框架。此外,高校还可考虑与国外合作院校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学分互认、专业互认甚至学位互认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