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中,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进行了确定,它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任務:“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数控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成为许多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
现实背景
2017年6月李守镇在全国的两会期间指出:在日本高级技工占整个产业工队伍的人数达40%,在德国则更是达到了50%。但是在我国,高级技工的占比不到5%,高级技工人才短缺,数控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严重。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加强了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结合现代学徒制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
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它是学校和企业联合招收生源和工源、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是现代学校和现代企业,因而学生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的身份是员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学习专业技能。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已在诸多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但有关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研究还很少,很多学院都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职院校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训设施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科教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数控高技能人才;采用传统的评价制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我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尝试,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需要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的努力,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在学校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校、企业和学徒签订好三方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教学促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讨实训的方法和项目、共同制定学生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和师傅的双元教学、完善管理制度等工作,将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加强数控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一些数控实习和培训基地,共同搭建数控高技能培养的学习平台,将数控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一体化。与此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数控仿真实训系统,并对数控实训中心进行数字化工厂的改造。
重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与学徒的身份相互交替,学校教室与企业里面的一些实际生产的车间的场地要进行相互交替,只是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的需求的,还需要重构适合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由于现代学徒制教学开展时间短,许多中职专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对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进行一个彻底的摆脱,教师们在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弱化了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和“职业性”,我们需要明确了解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一些特点,并以此制定严格的培养方案,重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作为职业教育,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很重要,在教育中学校要紧密联系企业,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经验和工作习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积极尝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现行的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的开展,必须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数控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培养企业数控高技能人才,同时实行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培养学生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决策。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完成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尤其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直接采用实际的工作任务或相近的工作任务作为实训的课题任务。在管理上,学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柔性化”的,也就是说,课程管理、共同进行课程评价是由校企双方所共同去实施的。在质量监控上,采用在校内以学校为主、在校外以企业为主的灵活的过程性弹性学分评价机制来控制学徒的培养质量。
建立双导师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了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为了建立健全的对于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以及激励制度。就需要去打破现在教师编制的常规,对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力度进行加大。
数控专业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基本素质进行努力的提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求数控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数控加工的实践能力和生产经验。我们需要通过如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师傅的选拔,师傅资源库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必须具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良好品质。
构建多元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对现代学徒制教学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创新,对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的多方参与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严格的制定,将学生的企业评价、自我评价、师傅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相互结合,最后一步步地建立出第三方评价机制。 取得的成效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的主体,不仅对学校专业设备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进行了完美的解决,还使得学生对专业岗位技能能够扎实掌握,提高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数控专业已在凯达集团、盾安人工环境、鸿森集团、海亮集团、万安集团等机械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目前,数控专业已建成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一个。基地现有普通车床48台、数控车床70台、数控铣床11台、加工中心5台,配套50工位CAD/CAM机房1间、48工位钳工实训室1间。校外,已在凯达集团、盾安人工环境、鸿森集团、海亮集团、万安集团等企业设立数控实训基地。以上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给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学徒提供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技能学习的硬环境,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形成
逐渐形成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开发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工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對相应的工种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了融入。目前,我校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制的教材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钳工技能训练项目教程》《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普通车床加工技术》《数控车工实训教程》《数控编程与加工项目教程》等,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软性保障。
深化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与合作企业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共建一个课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具体做法为:通过校内实训教学进行数控专项技能的实践,合作企业派数控专家直接参与数控实训工作任务的编制和实训指导;通过校外数控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获得数控专业技能,学校也委派数控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学徒的专业理论辅导和实训过程管理及德育。学校已在试点的三年制专业采用“1.5 0.5 1”(1.5年在校学生,0.5年企业学徒,1年企业准员工)“1 1 1” (1年在校学生,1年半工半读,1年企业准员工)“2 1” (2年半工半读,1年企业准员工)等多种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长短学期、半工半读等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特点。对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建立健全的工作,并且对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进行了制定。
逐渐建立和健全与双导师制相应的管理机制
校企双方的导师,在相互学习和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共同承担学徒的教学指导任务。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校企双方还将在双导师的培养上加大力度,逐渐形成“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导师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对“双师型”教师的“访问工程师”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的工作,并将教师下企业制度进行严格的落实。
逐渐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在校内以学校为主、在校外以企业为主,逐渐形成灵活的弹性学分制管理体系。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不断完善学徒管理、“双导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强过程考核,按照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相互交流,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生自己和社会多方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
实践意义
现代学徒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它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和师傅的双导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实际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这对于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好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总结出校企融合、工学统一的可行性做法,为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供可靠的素材和依据,也必将对其他院校的试点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现实背景
2017年6月李守镇在全国的两会期间指出:在日本高级技工占整个产业工队伍的人数达40%,在德国则更是达到了50%。但是在我国,高级技工的占比不到5%,高级技工人才短缺,数控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严重。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加强了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结合现代学徒制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
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它是学校和企业联合招收生源和工源、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是现代学校和现代企业,因而学生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的身份是员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学习专业技能。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已在诸多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但有关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研究还很少,很多学院都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职院校在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训设施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科教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数控高技能人才;采用传统的评价制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我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尝试,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需要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的努力,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在学校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校、企业和学徒签订好三方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教学促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讨实训的方法和项目、共同制定学生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和师傅的双元教学、完善管理制度等工作,将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加强数控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一些数控实习和培训基地,共同搭建数控高技能培养的学习平台,将数控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一体化。与此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数控仿真实训系统,并对数控实训中心进行数字化工厂的改造。
重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与学徒的身份相互交替,学校教室与企业里面的一些实际生产的车间的场地要进行相互交替,只是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的需求的,还需要重构适合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由于现代学徒制教学开展时间短,许多中职专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对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进行一个彻底的摆脱,教师们在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弱化了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和“职业性”,我们需要明确了解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一些特点,并以此制定严格的培养方案,重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作为职业教育,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很重要,在教育中学校要紧密联系企业,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经验和工作习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积极尝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现行的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的开展,必须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数控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培养企业数控高技能人才,同时实行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培养学生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决策。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完成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尤其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直接采用实际的工作任务或相近的工作任务作为实训的课题任务。在管理上,学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柔性化”的,也就是说,课程管理、共同进行课程评价是由校企双方所共同去实施的。在质量监控上,采用在校内以学校为主、在校外以企业为主的灵活的过程性弹性学分评价机制来控制学徒的培养质量。
建立双导师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了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为了建立健全的对于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以及激励制度。就需要去打破现在教师编制的常规,对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力度进行加大。
数控专业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基本素质进行努力的提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求数控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数控加工的实践能力和生产经验。我们需要通过如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师傅的选拔,师傅资源库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必须具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良好品质。
构建多元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对现代学徒制教学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创新,对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的多方参与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严格的制定,将学生的企业评价、自我评价、师傅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相互结合,最后一步步地建立出第三方评价机制。 取得的成效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的主体,不仅对学校专业设备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进行了完美的解决,还使得学生对专业岗位技能能够扎实掌握,提高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数控专业已在凯达集团、盾安人工环境、鸿森集团、海亮集团、万安集团等机械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目前,数控专业已建成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一个。基地现有普通车床48台、数控车床70台、数控铣床11台、加工中心5台,配套50工位CAD/CAM机房1间、48工位钳工实训室1间。校外,已在凯达集团、盾安人工环境、鸿森集团、海亮集团、万安集团等企业设立数控实训基地。以上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给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学徒提供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技能学习的硬环境,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形成
逐渐形成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开发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工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對相应的工种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了融入。目前,我校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制的教材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钳工技能训练项目教程》《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普通车床加工技术》《数控车工实训教程》《数控编程与加工项目教程》等,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软性保障。
深化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与合作企业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共建一个课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具体做法为:通过校内实训教学进行数控专项技能的实践,合作企业派数控专家直接参与数控实训工作任务的编制和实训指导;通过校外数控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获得数控专业技能,学校也委派数控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学徒的专业理论辅导和实训过程管理及德育。学校已在试点的三年制专业采用“1.5 0.5 1”(1.5年在校学生,0.5年企业学徒,1年企业准员工)“1 1 1” (1年在校学生,1年半工半读,1年企业准员工)“2 1” (2年半工半读,1年企业准员工)等多种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长短学期、半工半读等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特点。对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建立健全的工作,并且对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进行了制定。
逐渐建立和健全与双导师制相应的管理机制
校企双方的导师,在相互学习和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共同承担学徒的教学指导任务。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深入,校企双方还将在双导师的培养上加大力度,逐渐形成“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导师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对“双师型”教师的“访问工程师”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的工作,并将教师下企业制度进行严格的落实。
逐渐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在校内以学校为主、在校外以企业为主,逐渐形成灵活的弹性学分制管理体系。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不断完善学徒管理、“双导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强过程考核,按照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相互交流,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生自己和社会多方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
实践意义
现代学徒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它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和师傅的双导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实际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这对于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数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好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总结出校企融合、工学统一的可行性做法,为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供可靠的素材和依据,也必将对其他院校的试点工作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