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语文这门学科一向被认为是德育的辅助工具,它不仅肩负着教学生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使命,而且对于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语文的社会教化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新课标要求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海洋特色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3-02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一切。自从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突出特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使自然环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蓝色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海洋国土。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不仅可以供给我们的衣、食、住、行之用,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物质资源。以浙江省洞头县为例,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出海口外,是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盐度、水温适宜海洋生物成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岛屿海岸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发育十分完善,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洞头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有各种生活在海中的鱼、虾,也有各种生活在潮间带的螺、贝类等生物,这些生物中的大多数在本地农贸市场中均能见到,是广大岛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科学教学中很好的物质资源。
1.鱼类
洞头沿海的能捕到鱼类有三百多种,常见的四十多种。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鮸鱼、鲳鱼、鳓鱼、海鳗、石斑鱼、马鲛鱼、鲷鱼、鲨鱼、鲐鱼、鲻鱼、马面鱼、鲹鱼、龙头鱼、墨鱼等。由于海洋鱼类在捕获后保活的难度较大,因些在教学中一般用作生物分类方法教学。
2.虾、蟹
洞头常见的虾有在近海岸生活的中国毛虾、俗称红虾的凹管鞭虾、对虾、鹰爪虾、白虾、凤尾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锯缘青蟹及各种石蟹、沙蟹,其中石蟹种类较多,有些个体较小的种类,因人工捕捉较少,较容易捕获,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3.螺、贝类
洞头沿海潮间带生活着种类繁多的螺、贝类生物。常见的有滨螺、马蹄螺、畚箕螺、荔枝螺、泥螺、玉螺、嫁嘁、石鳖、龟足、厚壳贻贝、牡蛎、藤壶、缢蛏、蛤蜊、蚶等。潮间带生物较容易在海滨地区捕获,可以短期饲养,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4.海藻
海藻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洞头沿海生长着大量的藻类,如鼠尾藻、铁钉菜、石莼、紫菜、海带、龙须菜、羊栖菜等。这些海藻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海藻较易获得活体,可以用于植物有关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二)地质水文资源
1.海水和潮汐
海洋中的海水可以作为浮力、海水淡化、水体净化、溶解结晶等科学课程内容的材料。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潮汐对沿海渔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研究潮汐现象可以对深对日地月相对运动的理解,还可以用于潮汐发电的研究。
2.海岸地貌
洞头海岛沿岸地貌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洞头本岛,东北沿岸主要为海岸侵蚀地貌,西南沿岸主要为海岸堆积地貌。不同地貌可作为研究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材料。
二、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五个部分。其中“科学探究”整合在其他各部分内容中,同时“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海洋科学资源可以下列科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生命科学
(二)物质科学
(三)地球和宇宙
三、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一)课堂教学
科学课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这些实验活动中可以用海洋资源代替原来的实验材料,也可以把海洋资源作为原来的实验材料的补充。
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有一个实验活动: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主要内容是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反应。上课前一天我到燕子山码头边的海滩上捕捉了一些渔舟延螺,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渔舟延螺的身体结构,并与蜗牛对比,同时观察渔舟延螺对光、声、盐度变化的反应,并让学生们思考二者的感觉器官与它们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除了渔舟延螺外,也可以用单齿螺、嫁嘁等在农贸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无脊椎动物作补充。
(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一种途径。初中科学教材每册都有4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应当结合当地自然资源。
案例1:海岛空气中含盐量研究
该课题从大多数人到海边都有一种“带着咸味的空气”的感觉入手,提出一个问题:海边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是不是比内陆高?课题组成员解决了定量测量空气中的食盐含量的方法后,先后在三盘海边、海霞中学、温州市区共选择了五个地点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不管在海边还是温州市区,用他们的实验方法都不能测出空气的含盐量有差别,最后得出“带着咸味的空气”可能跟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没有关系的结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气体测量、食盐的检验的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勇于否定自己的假设的精神,加深了对海岛气候特点的认识。
案例2: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
该课题组同学受教材中同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启发,提出海洋中到处都是淡水,可是海岛上却普遍缺水,外出打渔的渔船也是这样的,如果有简单方法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就可以解决海岛和渔船上缺水的现象。我提示她们:可以用太阳能作海水蒸馏的能量来源,设计一套利用太阳能的海水蒸馏器。她们查找了各种资料,利用家中各自废旧材料,先后制作了三个海水蒸馏器,其中一个能比较快速地利用阳光蒸馏海水。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用她们设计的第二个方案在班级中开展了太阳能蒸馏法海水淡化器制作比赛,全班同学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
[3]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
[4] 洞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洞头县志.
[5] 王一家,张永靖.浙江海滨生物200种.
[6] 黄云坚,张春牛.洞头岛海滨动物调查报告.
【关键词】海洋特色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3-02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一切。自从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突出特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使自然环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蓝色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海洋国土。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不仅可以供给我们的衣、食、住、行之用,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物质资源。以浙江省洞头县为例,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出海口外,是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盐度、水温适宜海洋生物成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岛屿海岸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发育十分完善,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洞头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有各种生活在海中的鱼、虾,也有各种生活在潮间带的螺、贝类等生物,这些生物中的大多数在本地农贸市场中均能见到,是广大岛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科学教学中很好的物质资源。
1.鱼类
洞头沿海的能捕到鱼类有三百多种,常见的四十多种。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鮸鱼、鲳鱼、鳓鱼、海鳗、石斑鱼、马鲛鱼、鲷鱼、鲨鱼、鲐鱼、鲻鱼、马面鱼、鲹鱼、龙头鱼、墨鱼等。由于海洋鱼类在捕获后保活的难度较大,因些在教学中一般用作生物分类方法教学。
2.虾、蟹
洞头常见的虾有在近海岸生活的中国毛虾、俗称红虾的凹管鞭虾、对虾、鹰爪虾、白虾、凤尾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锯缘青蟹及各种石蟹、沙蟹,其中石蟹种类较多,有些个体较小的种类,因人工捕捉较少,较容易捕获,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3.螺、贝类
洞头沿海潮间带生活着种类繁多的螺、贝类生物。常见的有滨螺、马蹄螺、畚箕螺、荔枝螺、泥螺、玉螺、嫁嘁、石鳖、龟足、厚壳贻贝、牡蛎、藤壶、缢蛏、蛤蜊、蚶等。潮间带生物较容易在海滨地区捕获,可以短期饲养,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4.海藻
海藻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洞头沿海生长着大量的藻类,如鼠尾藻、铁钉菜、石莼、紫菜、海带、龙须菜、羊栖菜等。这些海藻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海藻较易获得活体,可以用于植物有关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二)地质水文资源
1.海水和潮汐
海洋中的海水可以作为浮力、海水淡化、水体净化、溶解结晶等科学课程内容的材料。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潮汐对沿海渔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研究潮汐现象可以对深对日地月相对运动的理解,还可以用于潮汐发电的研究。
2.海岸地貌
洞头海岛沿岸地貌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洞头本岛,东北沿岸主要为海岸侵蚀地貌,西南沿岸主要为海岸堆积地貌。不同地貌可作为研究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材料。
二、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五个部分。其中“科学探究”整合在其他各部分内容中,同时“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海洋科学资源可以下列科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生命科学
(二)物质科学
(三)地球和宇宙
三、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一)课堂教学
科学课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这些实验活动中可以用海洋资源代替原来的实验材料,也可以把海洋资源作为原来的实验材料的补充。
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有一个实验活动: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主要内容是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反应。上课前一天我到燕子山码头边的海滩上捕捉了一些渔舟延螺,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渔舟延螺的身体结构,并与蜗牛对比,同时观察渔舟延螺对光、声、盐度变化的反应,并让学生们思考二者的感觉器官与它们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除了渔舟延螺外,也可以用单齿螺、嫁嘁等在农贸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无脊椎动物作补充。
(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一种途径。初中科学教材每册都有4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应当结合当地自然资源。
案例1:海岛空气中含盐量研究
该课题从大多数人到海边都有一种“带着咸味的空气”的感觉入手,提出一个问题:海边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是不是比内陆高?课题组成员解决了定量测量空气中的食盐含量的方法后,先后在三盘海边、海霞中学、温州市区共选择了五个地点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不管在海边还是温州市区,用他们的实验方法都不能测出空气的含盐量有差别,最后得出“带着咸味的空气”可能跟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没有关系的结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气体测量、食盐的检验的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勇于否定自己的假设的精神,加深了对海岛气候特点的认识。
案例2: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
该课题组同学受教材中同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启发,提出海洋中到处都是淡水,可是海岛上却普遍缺水,外出打渔的渔船也是这样的,如果有简单方法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就可以解决海岛和渔船上缺水的现象。我提示她们:可以用太阳能作海水蒸馏的能量来源,设计一套利用太阳能的海水蒸馏器。她们查找了各种资料,利用家中各自废旧材料,先后制作了三个海水蒸馏器,其中一个能比较快速地利用阳光蒸馏海水。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用她们设计的第二个方案在班级中开展了太阳能蒸馏法海水淡化器制作比赛,全班同学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
[3]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
[4] 洞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洞头县志.
[5] 王一家,张永靖.浙江海滨生物200种.
[6] 黄云坚,张春牛.洞头岛海滨动物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