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发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增强学生音乐素养的最直接的途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课得到了小学音乐教学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策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30-02
音乐欣赏是以某种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使人从中获得关于音乐的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重要性,而音乐欣赏课是辅助完成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困局
很多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铺篇赘述音乐故事,对涉及的人物进行剖析、解读,将一堂音乐课讲成了语文课,这就有了喧宾夺主之嫌,“音乐”的主体地位反而丧失。此种教学营造的课堂气氛固然是好的,毕竟小学生很乐于听故事,但这种教学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音乐本身知之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始至终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演,学生反而成了旁观者。此外,很多学校硬件条件得不到改善,视听设备手段落后,或者是硬件条件已经得到改善而教师并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就小学生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聆听。但是,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以看代听”的教学方法,即每讲一首新乐曲都要先为该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让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乐曲的详细结构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再去学唱乐曲。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过分突出专业性,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但不能加深小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反而让他们对课程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维
传情达意法。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每堂课都要被动地接受音乐信息,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一种“听不入耳”的不良听觉习惯,长此下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主观进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通常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针对他们这一特点,在介绍乐曲背景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这种传情的手法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不使故事背景弱化音乐本体,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音乐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听,在愉悦的气氛下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达意的效果。
情感体验法。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领悟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觉感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的鉴赏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限,但绝不能因此低估他们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都有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的情感是自发、真挚而不受压抑的,只要让他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乐于主动去做。而音乐欣赏是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避免被动式教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据研究表明,在一堂课中,小学生的专注时间为20到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教学持续超过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分散,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递减,所以在上课20到30分钟后,教师应该重新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去设计组织音乐欣赏课堂,才能增强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学中玩、玩中学,轻松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此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音乐知识也知之甚少,小学音乐欣赏课对他们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深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让他们消极接受。
四、利用动情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区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就要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赏析,重点的地方要反复聆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即使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相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足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的创造“春天”。而在欣赏完《孤独的牧羊人》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诵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本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乐曲的内涵,掌握欣赏的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玲.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03.
[2]周君.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阅读,2009.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策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30-02
音乐欣赏是以某种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使人从中获得关于音乐的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重要性,而音乐欣赏课是辅助完成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困局
很多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铺篇赘述音乐故事,对涉及的人物进行剖析、解读,将一堂音乐课讲成了语文课,这就有了喧宾夺主之嫌,“音乐”的主体地位反而丧失。此种教学营造的课堂气氛固然是好的,毕竟小学生很乐于听故事,但这种教学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音乐本身知之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始至终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演,学生反而成了旁观者。此外,很多学校硬件条件得不到改善,视听设备手段落后,或者是硬件条件已经得到改善而教师并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就小学生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聆听。但是,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以看代听”的教学方法,即每讲一首新乐曲都要先为该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让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乐曲的详细结构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再去学唱乐曲。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过分突出专业性,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但不能加深小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反而让他们对课程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维
传情达意法。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每堂课都要被动地接受音乐信息,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一种“听不入耳”的不良听觉习惯,长此下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主观进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通常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针对他们这一特点,在介绍乐曲背景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这种传情的手法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不使故事背景弱化音乐本体,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音乐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听,在愉悦的气氛下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达意的效果。
情感体验法。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领悟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觉感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的鉴赏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限,但绝不能因此低估他们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都有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的情感是自发、真挚而不受压抑的,只要让他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乐于主动去做。而音乐欣赏是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避免被动式教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据研究表明,在一堂课中,小学生的专注时间为20到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教学持续超过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分散,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递减,所以在上课20到30分钟后,教师应该重新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去设计组织音乐欣赏课堂,才能增强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学中玩、玩中学,轻松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此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音乐知识也知之甚少,小学音乐欣赏课对他们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深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让他们消极接受。
四、利用动情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区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就要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赏析,重点的地方要反复聆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即使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相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足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的创造“春天”。而在欣赏完《孤独的牧羊人》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诵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本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乐曲的内涵,掌握欣赏的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玲.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03.
[2]周君.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阅读,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