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殊不知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因素直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间接作用的结果。
有部儿童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那是能力问题。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的话,未免有点武断。故只有严格而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和创造。
观察与感性
首先我们要强调,少儿一进入艺术殿堂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觉,用眼睛去观察与测量。无论是构图还是比例都只能凭自己的感官,绝不允许观察时用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犯下大错,促使学生走入歧途。例如教孩子们画树叶或者粉笔盒时,其椭圆形的宽扁程度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比例都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目测),在画面上表现也只是能凭感觉去指挥手。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道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次,我们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自始至终教孩子们建立独立的感性语言,无论是学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严格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训练感觉的能力。一旦学生步入正轨,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理解与理性
我们提到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三次、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理解,永远不可误人生物、医学、地理等制图的圈套,走向数学逻辑量化的误区。
思维与记忆
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二、三百步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天才会有这个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一堂课记忆或想象画,某些学生的造型就象从哑巴嘴里抠字一样困难,半天不能动笔。这里有所表现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表象太少且不清晰。尽管,少儿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他们处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1)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譬如:分析公鸡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公鸡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学生感觉到津津有味,其记忆效果岂能不好呢!(2)提醒督促学生有意记忆。①布置学生对家里实物观察,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带”回家去默写,每周训二次。②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一般第一节课内容在第二节课默写,如果,一、二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就规定在当夜进行。遗忘曲线尚未完全下降之时才有效果。很少人在美术课中搞默写,可我觉得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第四、联想与创造。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思维定势
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1)画得象、准确才算美;(2)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幻灯片、范图及多媒体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只有这样,在美术课堂上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有部儿童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那是能力问题。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的话,未免有点武断。故只有严格而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和创造。
观察与感性
首先我们要强调,少儿一进入艺术殿堂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觉,用眼睛去观察与测量。无论是构图还是比例都只能凭自己的感官,绝不允许观察时用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犯下大错,促使学生走入歧途。例如教孩子们画树叶或者粉笔盒时,其椭圆形的宽扁程度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比例都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目测),在画面上表现也只是能凭感觉去指挥手。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道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次,我们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自始至终教孩子们建立独立的感性语言,无论是学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严格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训练感觉的能力。一旦学生步入正轨,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理解与理性
我们提到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三次、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理解,永远不可误人生物、医学、地理等制图的圈套,走向数学逻辑量化的误区。
思维与记忆
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二、三百步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天才会有这个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一堂课记忆或想象画,某些学生的造型就象从哑巴嘴里抠字一样困难,半天不能动笔。这里有所表现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表象太少且不清晰。尽管,少儿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他们处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1)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譬如:分析公鸡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公鸡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学生感觉到津津有味,其记忆效果岂能不好呢!(2)提醒督促学生有意记忆。①布置学生对家里实物观察,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带”回家去默写,每周训二次。②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一般第一节课内容在第二节课默写,如果,一、二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就规定在当夜进行。遗忘曲线尚未完全下降之时才有效果。很少人在美术课中搞默写,可我觉得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第四、联想与创造。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思维定势
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1)画得象、准确才算美;(2)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幻灯片、范图及多媒体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只有这样,在美术课堂上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