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叙事视角的探微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朗读者》中,作者采用回忆性叙述模式,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的不断转换,成功地表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原因。
  【关键词】回忆型叙述模式;叙述视角转换;叙述效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者》是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故事讲述二战后的德国,15岁的德国少年米夏和36岁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忘年恋及二人在文化、道德、情感、法律之间的纠葛。全书采用了一种回忆型叙述模式,共分为三个递进阶段:相识、审判、入狱。作品整体上是采用有限叙事,即内聚焦式,通过“米夏”的回忆来推动故事的按序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又片段采取全知叙事。 作者巧妙地根据需求不断转化叙事视角,使得人物的内心主观描述和外部的客观评论不断交替出现,从而避免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单方面运用所带来的不足。
  一、作品的有限叙事,即内聚焦式视角类型分析
  《朗读者》主要采用内聚焦式视角。在叙事上,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两种“限知”模式之间的交互和分龄限制视角第一人称。在这种叙述类型下,故事借助一个特定人物之口来讲述他所感知、认识和理解的一切,即人物在特定的场景讲述特定的故事和提供特定的经验感知。作品主要从男主人公米夏的视角,也就是男性视角,呈现他和汉娜相遇相识相爱、汉娜不辞而别、审判法庭的偶遇及其汉娜入狱后的故事。该作品随着男主人公的视角的转变,不断推进故事进一步发展。
  (一)两种“限知”模式之间的交互
  作品中除了通过主要叙述者“我”的口吻来叙述,还插有一些其他人物的叙述视角。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有“我”及“他”,从而进入“我”所不能抵达的空间,来补充作为“我”限制视角的局限性,突破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使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界十分关注“人物有限视角”与传统全知模式的不同和由此产生的各种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但在很多作品中, 出现了两种“限知”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 全知叙述者和故事主人公交替充当“观察之眼”。在汉娜出狱前上吊自杀后,女监狱长告诉米夏,“你为他朗读录音的书……好像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他是一种反省。”女监狱长的话说出来米夏作为监狱外的人所不知道的汉娜的监狱生活,这从侧面刻画了汉娜沉默不语的精神状态,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此外,限制型叙述者女监狱长的叙述视角是作为主要叙述者米夏难以逾越的隔膜的补充,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在二者的交互和覆盖下显得更加丰满和具体。
  (二)分龄视角推动发展
  《朗读者》更为巧妙的是,他并未像《社戏》《狂人日记》等文学作品,将叙事点仅仅集中一个年龄点或者一个时间段,而是分为少年、青年、中年三个部分。整部作品清晰明了,在整体结构下采用分龄限知叙述视角,出现不同年龄段的同一叙述者“我”,在进行叙述的时候便可以一定程度上冲破限制视角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且,用符合其年龄和地位的感受方式和叙述视角,去不断再认识和再阐释外部世界,直接向读者叙述各个时空的自身经历和不同年龄段对于事情的感悟和体会。避免叙事视角的偏颇,让时间代替法官,以做出判断和审视。例如:少年时作为学生的“我”最初对汉娜的极度迷恋喜爱和后来的逐渐冷淡;青年时作为年轻学法学生的“我”看见汉娜站在纳粹审判法庭无助时因羞愧和怨恨而选择沉默不语;中年时作为成功律师的“我”对过往的忏悔和渴望弥补汉娜的无力感。因为不同年龄对于事务的感触会有改变,认知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就有利于作品阐发一些哲理性比较强的阐述,让读者感受到叙述者艰难而又曲折的思想蜕变过程,使文章情节相互碰撞而产生张力。
  二、作品回忆型叙述模式的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的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戏剧是后期逐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戏剧程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从教到学单一的授课模式,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群体参与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性。我校是“城市少年宫”基地,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情境化学习,在课本剧内容与策略的开发和研究上已砥志研思。基于“培育人格健全的青小少年”的育人理念,基于我校原有的“课本剧研究”基础,我们着力于教育戏剧视野下课本
【摘要】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教学大多注意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音韵的赏析,这种“长短脚”的诗歌解读现象不利于整体把握诗歌。所以,本文从音韵、吟诵、写作三个方面整体阐述诗歌的教学,以期提高诗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长短脚;音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诗歌,正是可以用来歌唱的诗,所谓诗,古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者也
【摘要】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那么在文化的渗透上,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多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主导,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课程体系,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了解祖国的文化,同时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罗素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
【摘要】数字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种可能性,作为语言教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形式之一,语言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至关重要。高中生是微时代背景下最具活力的团体之一,利用各样微媒介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完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全新方式,让写作教学伴随着微媒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时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数字
【摘要】传统的小学作前指导,粗略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零指导”或“简指导”,另一种 是“精指导”。不难看出,两种做法都有可取之处,但都存在着欠推敲的地方。择其善而从之。近几年,我通过实践尝试,从这两种方法的中间摸索出一条作前指导有效方法,我称之为作前指导“三步曲”。  【关键词】乐一乐;说一说;试一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小学作
【摘要】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表现,“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本文聚焦快速高效阅读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一定的阅读量,而阅读量的积累离不开快速高效阅读,笔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重点研讨快速高效阅读对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性作
【摘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都会将诗词的诗句和字眼进行着重的讲解和诠释,不能真正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和感染力,审美意蕴被拆解,使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中国文化的博大魅力。本文就如何提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审美愉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职
【摘要】苏轼并没有继续描绘净美的夜晚和内心的陶醉,而是写陶醉中的活动,而这活动也只是一个引子而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曲吟唱了月下对美人的思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苏轼;文学;赤壁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清代的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赞叹苏轼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