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对其进行的教育是科学、合理,则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数量将会更强、更多。科学课程是一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入门课程,基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以及素养,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而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具体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学 科学课程 学生思维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56-02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段提升,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愈加重视。当下,小学生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教育要做好,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其对学到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从1903年开始就已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然而直至2001年才提出:“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探讨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此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备创造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从狭义方面来看,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以实验教学为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可运用诸多方式展开实验探究,虽然实验结果只会存在一个客观事实,但此种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确实极为必要。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实现我国人才资源的高质量。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
(一)采取多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多感官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问题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与《碘酒和淀粉》相关的知识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先洗手并采用碘酒加以消毒处理,以此为此节课做好引入。通过这方的方式,使得枯燥无趣的教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人做事倾向与追求的心理动因,因此,对学习来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兴趣才会全面激起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相对比较少,对事物存在新鲜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都极强。所以教师在讲课中,需要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中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力”的科学部分中,老师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设置。老师于实验前可先发问:“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纸可以托住这杯水吗?”也许会存在诸多同学回答不会,以此使小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与老师进行实验;当老师采用大气压力原理,让一张纸完全拖住一整杯水时,势必会让很多学生觉得神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巨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可以让学生有兴趣,然后再将兴趣变为爱好,则就已迈入创造性思维的初级阶段,学生只要具有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则必然会主动投入学习、研究,从而达到科学开发智力、全面提升科學素质这一目的。
(三)积极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
重视试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典型标志,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使科学课程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老师要摒弃一味对学生实验过程演示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为重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为小学生留够自主探究和实验的空间,力求使各位小学生均能参与至实验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老师在讲解“水浮力”这一环节内容中,老师要给各位同学一杯水与一块橡皮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积极探究让橡皮泥能够浮起的办法,最终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使小学生能够在动手做实验程中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大的锻炼与拓宽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四)立足教材,结合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更类似于,它是一类反教条、反常规、多角度展开思考的思维模式,想象在其中极为关键。所以,学生面对教材时即便不切实际是谈论或是天马行空的思考都要加以鼓励、赞赏。
讲解《登上月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实操环节可让学生想象宇航员的装备。这时,一些学生觉得必须要有空气压缩装置,因为月球缺乏空气;而一些同学则觉得喝水需要水压,因为月球没有引力......经过这样的讨论、想象,学生在对月球基本情况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还能够对其创新性思维起到锻炼、培养的作用。
(五)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讲授灌输,忽视学生个体的模式,而是要跟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首先,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智力情况做到准确把握,有效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然后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对课程时间要做到合理分配,课上要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杜绝将答案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要多讨论、沟通,从学生产生困难环节出发,逐步进行引导。最后,当课程学习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另设情境,以反思、总结和师生间交流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内的基础性教育,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规定所制定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其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切实理解、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恒利.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巧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
[2]丛玲玲.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5).
【关键词】小学教学 科学课程 学生思维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56-02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段提升,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愈加重视。当下,小学生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教育要做好,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其对学到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从1903年开始就已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然而直至2001年才提出:“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探讨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此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备创造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从狭义方面来看,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以实验教学为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可运用诸多方式展开实验探究,虽然实验结果只会存在一个客观事实,但此种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确实极为必要。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实现我国人才资源的高质量。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
(一)采取多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多感官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问题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与《碘酒和淀粉》相关的知识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先洗手并采用碘酒加以消毒处理,以此为此节课做好引入。通过这方的方式,使得枯燥无趣的教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人做事倾向与追求的心理动因,因此,对学习来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兴趣才会全面激起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相对比较少,对事物存在新鲜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都极强。所以教师在讲课中,需要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中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力”的科学部分中,老师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设置。老师于实验前可先发问:“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纸可以托住这杯水吗?”也许会存在诸多同学回答不会,以此使小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与老师进行实验;当老师采用大气压力原理,让一张纸完全拖住一整杯水时,势必会让很多学生觉得神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巨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可以让学生有兴趣,然后再将兴趣变为爱好,则就已迈入创造性思维的初级阶段,学生只要具有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则必然会主动投入学习、研究,从而达到科学开发智力、全面提升科學素质这一目的。
(三)积极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
重视试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典型标志,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使科学课程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老师要摒弃一味对学生实验过程演示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为重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为小学生留够自主探究和实验的空间,力求使各位小学生均能参与至实验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老师在讲解“水浮力”这一环节内容中,老师要给各位同学一杯水与一块橡皮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积极探究让橡皮泥能够浮起的办法,最终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使小学生能够在动手做实验程中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大的锻炼与拓宽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四)立足教材,结合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更类似于,它是一类反教条、反常规、多角度展开思考的思维模式,想象在其中极为关键。所以,学生面对教材时即便不切实际是谈论或是天马行空的思考都要加以鼓励、赞赏。
讲解《登上月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实操环节可让学生想象宇航员的装备。这时,一些学生觉得必须要有空气压缩装置,因为月球缺乏空气;而一些同学则觉得喝水需要水压,因为月球没有引力......经过这样的讨论、想象,学生在对月球基本情况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还能够对其创新性思维起到锻炼、培养的作用。
(五)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讲授灌输,忽视学生个体的模式,而是要跟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首先,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智力情况做到准确把握,有效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然后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对课程时间要做到合理分配,课上要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杜绝将答案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要多讨论、沟通,从学生产生困难环节出发,逐步进行引导。最后,当课程学习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另设情境,以反思、总结和师生间交流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内的基础性教育,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规定所制定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其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切实理解、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恒利.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巧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
[2]丛玲玲.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