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宪瑞 江西吉安人,一级作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桂林日报社记者、编辑,桂林市文联副主席,南方文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歌海杂志社总编,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特聘客座教授等职。著有音乐文学著作《南方三月天》《今夜心曲》《踏歌漫行》等12部,著有散文、诗歌、小说、评论200余万字,作词2000多首,其歌词作品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艺奖、铜鼓奖、金钟奖、金桂奖等。主编了《中国歌海词丛》《中国乐海歌丛》《中国年度歌词精选》《中国当代歌词精选》等大型文学艺术丛书。
  在《歌海》组织举办的资源县全国词曲作家创作笔会期间,有一天傍晚,我与曾老师散步风雨桥,他说他的第7辑歌词集要出书了,请我写序。我诧异地望着曾老师:“别开玩笑……”
  “绝无戏言。”
  词坛惯例,只见名家给小辈写序,未见晚辈给大师写序,因为资历不够,怕会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家。给曾老师写序,真真要折煞我也,我为此辩解道。
  “怎么没有?词坛泰斗乔老爷还叫我给他写过序呢。”
  “你们毕竟都是名家,都是写词的……”
  “作曲的为作词的写序那不正好是一首歌吗?”曾老师说道。
  我不再争辩,停下脚步,慢慢说道:“曾老师,你真大胆……”
  曾老师坐在石凳上沉寂片刻:“是啊,我固然大胆,难道你就不能胆大些?”
  这时,夜空飘洒下几滴春雨,丝丝和风拂面而至,风雨桥特别安静,远处有人唱起了山歌……
  曾老师啊曾老师,文坛名家多的是,朋友圈里的大拿也不少,凭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请谁谁不写?你为何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来执笔,且还是一个搞音乐的,你就不怕搞砸了?
  曾老师说:“我相信自己的眼力。”
  唉,管他!序也罢,跋也罢,既然你大胆地叫我写,我就斗胆卖弄卖弄!大凡写序,都要对作品来一番评论,我就不走这个套路了。有句话说得好,文如其人,既然如此,我就说说我眼中的曾宪瑞老师这个人吧。
  一、初识曾宪瑞——重情重义
  1993年初春,家乡文化部门托我邀几位词曲作家来采风,并创作一批歌曲。其中有一“苛刻”要求,让我务必请到词坛名家——曾宪瑞到访。尽管我之前为曾老师的词作谱过曲,但我二人却从未谋面,如此贸然邀约,可否能请得动他到山旯旮?我心里没底。但心想着不能在父老乡亲们面前失了面子,于是我便拍着胸膛一口应允了。
  次日,我便一个电话打到曾老师处,小心翼翼地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后,便提出了“采风”的邀约。原想着曾老师可能会以“工作繁忙”等为由拒绝我,想不到他竟如此爽快,一口应道:“早就是天然盟友了,不必客气。我必如期赴约。”一席话,一听“如故”。
  第二日曾老师如约赶来恭城,采风后便挑灯夜战,一大清早交给我六首词作。曾老师已有安排,下午便要赶回桂林参加一个仪式,他是忙里偷闲来帮忙的,曾老师说既是朋友就要给面子,答应了就不能爽约。这就是我和曾老师的第一次会面,当时曾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三个字——够朋友!
  自此,我和曾老师便结了缘,接触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心态年轻”,这是接触过曾老师的人的共同感受。在资源创作笔会期间,笔友们一同攀登八角寨主峰,好几个三四十岁的汉子中途作了“逃兵”,提前溜下山。而曾老师却像后生一般,精神抖擞,一路小跑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他时而读一段歌词鼓鼓劲,时而来一段笑话助助兴,到达顶峰时还诗兴大发:“登上八角寨,一覽众山矮。白天我亲亲蓝天的脸,晚上我摸摸月亮的腮。”曾老师不但心态年轻,精神也很好,看他那满脸的灿烂和充满童趣的样子,有谁会相信他是“奔七”的人呢。
  当然,更让人赞叹的是曾老师的文字,笔端流露的都是青春的气息,根本看不出一丝“老”味。阅读他的词作是一种享受,你会感到他青春似火,激情无限。曾经有个女孩在读了曾老师的一首关于“爱情”主题的词作后,心里生发了一丝丝对曾老师的倾慕,她深情地写到:“字里行间见人品,至情至性曾宪瑞,能与这样的人相识相交,真不愧为人生幸事。”也难怪词坛晚辈调侃道:“曾老师的爱情歌词写得这样缠绵痴情,肯定是心中有一美人,清扬婉兮。”我补充道:“更主要的是曾老师心中有情,不然怎么会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作品。”
  二、曾宪瑞为人——情深谊切
  曾老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除了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为人也是如此。
  有一次,我与曾老师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风,为了学唱当地颇具韵味的“妹啊”发音,我同意了当地热情的女民歌手提出的要求——学一句唱词喝一杯酒,直到学会为止。一连喝了19杯,我已经有些晕乎了,但这一句“妹啊”却还是领悟不到精髓,形似神不似,似乎缺少那么一丝韵味。曾老师鼓励我继续学唱下去,当喝到20来杯时,那位阿妹深情地回敬了一声“哥啊”,这才表示我学到家了。席间,曾老师作为我的“同伙”也没少被好客的阿妹以各种理由灌酒。当晚,我已是“醉张飞”,醉眼朦胧间抬头一看,曾老师也是“红脸关公”一个了。我们陶醉在酒香里,也陶醉在心里。
  夜半时分,已是醉眼朦胧,睡眼朦胧,恍惚间我感到有人拿了湿毛巾为我擦脸,睁开一丝醉眼,原来是曾老师。清晨醒来,床边已备好了一杯浓茶和一个装呕吐物的小桶,望着早已醒来并伏案写作的曾老师,我不禁肃然起敬,心中更是暖流翻涌……
  “曾老师,不好意思,昨晚……”
  “昨晚,你喊了一夜的‘妹啊’,一声更胜一声,声声关情,不由得感染了我,你看这首歌作如何?”曾老师递过墨汁尚未干透的歌作——《戴花竹帽的多情妹》(花竹帽是毛南族阿妹特有的实用性装饰物)。曾老师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主题,把来源于生活的故事和感受提炼出来,精粹凝练,情意绵长,一曲读完让我不禁拍手叫好。曾老师笑着说:“时辰还早,趁着还有一丝醉意,何不拿下‘多情妹’!”其状大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发现古兰丹姆含情脉脉便命令阿米尔“冲!”一般的气势。   “军令”既已下达,我也只好遵命,耗时半个小时之后——“说也含情,唱也含情,哭也含情,笑也含情,戴花竹帽的妹啊你最多情。那一天听你一席话,你的话打动我的心,那一夜听你一支歌,你的歌陶醉了我的心……”终于在我的手中被谱好了曲,变成了旋律。后来这首歌被广西电视台连续采用,亦被当地民族文工团作为上京演出的保留节目,也被毛南族作为本民族的代表民歌入选“中国世纪民族之歌”,从此传唱不息,歌声在山水间流转。
  曾老师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和对朋友体贴入微的爱造就了这首“多情”的歌。
  三、曾宪瑞与我——心照情交
  2002年组织上让我担任歌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说实话,研究“8”以下那7个数字(Do Rai Mi Fa So La Xi Do)我得心应手,但搞出版发行,那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心里没谱!组织决定要服从,但我也不客气,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必须聘请办刊专家——曾宪瑞!领导同意了。
  这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邀请曾老师去采风时那般小心翼翼了,而是开诚布公、单刀直入地提出了我的要求:“请曾老师教我办刊!”曾老师还是那句话——既是朋友,就不必客套,一起干吧。
  办刊期间,遇到了诸多困难,曾老师一一给予指导。面对《歌海》资金短缺的情况,曾老师也没提任何报酬要求,而且还“背米打工”,自掏腰包支付组稿名家和全国各地来稿作者的稿酬。而曾老师也不愧为办刊专家,在他的引领下,《歌海》很快从办刊定位的困惑中挣脱出来,找到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音乐刊物发展的道路,并逐渐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经此不遗余力的相谋相助,曾老师与我,更是心照情交。
  有一年,单位分来两个研究生,办公室私下为此安排了欢迎宴會。宴席气氛热烈,两个姑娘经不住大家劝酒,举杯同饮,酒过三巡,红云飞上姑娘的脸,异常美丽。办公室主任说,这真是活脱脱的两位醉美人。我脱口而出:醉美人,好歌名!马上我便想到了曾老师,我知道,曾老师才思敏捷,对于这种即兴创作最是拿手。由于当时手机没电,便借了主任的电话给曾老师拨了过去。我把宴席的场景描述了一遍,并请他即兴创作一首《醉美人》。他说:“你这是给我出难题,我又不在现场,美人醉成怎么样我也看不见,让我怎生是好?”我知道这是曾老师调侃的托辞,便催促他赶紧动笔。二十分钟左右,一阵手机铃响,我说:“成了,曾老师来电话了。”大家一看,果然是!曾老师在电话那头,把即兴创作的《醉美人》朗读了一遍:
  《醉美人》
  平时难见醉美人,
  今夜我见美人醉,
  美人醉了不在酒,
  酒中因有人情味。
  啊!醉美人,美人醉,
  醉美人比月亮美,
  我愿醉成一片云,
  夜夜搂着月亮睡。
  曾老师在电话中说,你布置的应景作文我完成了,我也要求你把续篇完成。我撂下酒杯,在一旁敲敲打打,写写唱唱,二十来分钟后便谱好了曲,在电话里唱给曾老师听。一曲唱毕,电话那头传来了“正乎吾意”的肯定。众人惊讶不已,钦佩曾老师的艺术感悟,两个研究生更是感叹我和曾老师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我颇有几分得意,笑着说道:“这就是天然盟友。”办公室主任是位书法家,喜欢收藏。他说:“今天我算是见证了一首两地书歌曲产生的全过程,这份词曲手稿我就收藏了。”
  十来年过去了,《醉美人》一直“待字闺中”,未被世人见真容。我们这行当有个共识,一首词作,如果没找到好的平台,一般不会轻易“抛头露面”。后来,听说要举办曾老师的作品研讨会,我深知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于是凭着记忆将《醉美人》整理完成并录了音,才得以让这首词作登台演唱,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曾老师曾编辑出版《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歌曲》一书,并拉上我一同策划整理,后在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全国反响强烈,业内人士称“曾公又为音乐界做了一件好事”,“又填补了一项空白”。长期以来,曾老师不知做了多少件这种“好事”。他主编的那套《中国歌海词丛》就十分了得,被誉为“歌海长城”。这套丛书扶持了全国诸多词曲作者,也推出了不少精品力作,但曾老师仍是平常心对待,“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快乐他人并快乐自己。
  曾老师扶持后辈,提携新人,他说这样能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得到延续。我想,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更因为这是他的所爱,他的追求。正如他的格言:“歌词是我的生命。”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桂风壮韵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广西艺术向“高峰”迈进,進一步提高广西音乐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于2019年10月举办了第十届音乐舞蹈比赛。  本次比赛共评选出63个声乐节目、31个乐器节目、64个舞蹈节目进入决赛。本期特选登部分获奖歌曲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世界,我们居于其中的世界,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一方面世界是一个绝对不容置疑的存在,另一方面各种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又遗失了世界的本真,使得世界的相貌模糊不清。   现实中,世界是一个主观的建构,为世界观想象出来。现代世界是一个人以自身为造物主的构架,但是这世界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世俗。触目所及,皆为人事,却少了一份超越情怀。人固然存身于现实之中,心却可与天地比肩,但绝不是坐井观
期刊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拉开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随着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时代。流水作业、模式化生产是机器大生产的重要特征,其完全不同于人类传统手工艺时代的精雕细琢。在效率优先的主流价值主导下,机器大生产不可避免地取代传统手工艺生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工业时代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时代以前人类社会
期刊
鮮红的红旗是首歌
期刊
[摘 要]福建筝流行于闽西南,客家筝流行于粤东,两筝派同属于中国古筝九大流派,地缘上同属于南方。福建筝曲《莲花浮记》与客家筝曲《出水莲》在母本音乐本体对比上,两曲具有同源性。就音乐表现对比上,两曲都以“莲”为歌颂对象,通过节奏和做韵方式上的不同,彰显出两派对同源异流之曲上运用了不同的智慧。  [关键词]福建筝;客家筝;《莲花浮记》;《出水莲》   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
期刊
蓮的心事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舞剧《醒狮》在时代性、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域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展开品鉴和论述,力图展现出其具有当代化的舞蹈评论意识和多元化的文化考究态度。  [关键词]舞剧《醒狮》;时代性;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域文化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是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同时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本文从上时代
期刊
[摘 要]三江县侗戏传统剧目的数量在该地方剧种中占据优势,是三江县侗戏剧目的精华所在。它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蕴,揭示了该民族人物的生存状况,探讨人类的生命价值,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矛盾与复杂,彰显人本体的厚重。通过对三江县侗戏传统经典剧目的文本分析,可见剧目中的“人性”意识饱含着戏师们对人生的困惑与勇敢追求,以及侗族人民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关键词]侗戏;传统剧目;“人的戏剧”   侗戏在2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创意人才、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抓手。思考和探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优化提升的可行性路径,以促进文化创意设计贴近时代、引领时尚、融入生活、服务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成效;建议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支柱型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要素与核心内容,也相应得到国家的高度
期刊
[摘 要]鉴于近几年历史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整体呈活跃发展的态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命题还是以交叉学科为主的新兴视角,其研究成果皆是相当丰硕。文章拟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出发,以2016-2018年古代史学的研究趋势及相关热点问题为讨论背景,试图在历史学视域下对音乐史学的学科理论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史料;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现状   一、多角度的观察与解读:音乐史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