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69-01
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通过课文语言达到共鸣,是三者心灵在课文的言语中交流融合的过程。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所以,课堂上我们首先应平等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平等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真实的课堂,尊重真实的学生反映,然后才是原生态的课堂生成下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营造和谐自然、开放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走向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彼岸。
一、关注学生平等对话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开放。课堂不可能在教师的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捕捉教育机会,相机而教。而教育机会的捕捉与课堂内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才能生成。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
每一次发言,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而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关注自己活化教案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不断思考的过程,课程内容的生成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以,在教学中,关注教师自己的动态生成也同样重要。
神秘而美丽的拉萨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小学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它像我们展示了如梦境般拉萨的天空,“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它那么清澈、拉萨,对生活在这儿的儿童来说,是那么遥远,他们或许只知道在中华人名共和国地图的左下方有一块紫色的地方叫西藏,拉萨就在西藏,那里居住着许多藏族人民。关于藏族,布达拉宫以及书中插图上的那块摆设在岩石上的牛骨头……却让儿童对那里充满了神秘和幻想。“老师,牛头骨是干什么的?”“布达拉宫,真奇怪的名字,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宫殿呢?”“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是怎么建起来的呢?”“为什么新版50元人民币背面会有布达拉宫?”……当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头脑中充满了一个个问号。而有的问题,我也不清楚,只得发动同学回去查资料,问长辈……并灵机一动,何不趁此展开以“西藏,神秘的地方”综合活动呢?当我说出我的想法后,同学们都说好,交流课上,有展示自己的手抄小报,有的拿出爸爸妈妈的关于西藏的画册做介绍,有介绍西藏历史的、风俗的、物产……还有的甚至将报纸上的“青藏高原五日游”的价钱、路线都抄下来了。
这个意外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及时完成,但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预期的还要大,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可以说,动态生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有惊
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关注质疑恰当引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
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还是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学生齐读完课文,我刚准备做总结时,小波站了起来:“老师,拉萨的天空为什么那么蓝?”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忙说,“跟我们这里的天空相比,你们觉得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这里天空没有拉萨那么蓝。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咱们这里的天空,你会用--
生:苍白的天空
生:白茫茫的天空
生:灰色的天空,浑浊的天空
……
师:是什么使咱们这里的天空变得苍白、浑浊了呢?
学生畅所欲言,适时正值秋收,不少农民将稻秸秆就得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乌烟蔽日,学生通过所闻所见,深切体会到家乡环境污染严重性。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谈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同学们沉吟片刻。
生:我想让我们这儿的天空能像拉萨的天空一样明净。
师:说得好,让我们一起说,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声音振聋发聩,我想这是对本课最好的总结。
实际上,敏感地关注课堂生成并及时地去把握,就是意识形态与教学经验相互交融的产物。也许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意义、不重要、甚至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的的新信息、新思维,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善于做出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定能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使学生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动构建者。因此,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关注而真实,因生成而精彩!
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通过课文语言达到共鸣,是三者心灵在课文的言语中交流融合的过程。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所以,课堂上我们首先应平等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平等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真实的课堂,尊重真实的学生反映,然后才是原生态的课堂生成下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营造和谐自然、开放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走向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彼岸。
一、关注学生平等对话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开放。课堂不可能在教师的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捕捉教育机会,相机而教。而教育机会的捕捉与课堂内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才能生成。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
每一次发言,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而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关注自己活化教案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不断思考的过程,课程内容的生成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以,在教学中,关注教师自己的动态生成也同样重要。
神秘而美丽的拉萨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小学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它像我们展示了如梦境般拉萨的天空,“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它那么清澈、拉萨,对生活在这儿的儿童来说,是那么遥远,他们或许只知道在中华人名共和国地图的左下方有一块紫色的地方叫西藏,拉萨就在西藏,那里居住着许多藏族人民。关于藏族,布达拉宫以及书中插图上的那块摆设在岩石上的牛骨头……却让儿童对那里充满了神秘和幻想。“老师,牛头骨是干什么的?”“布达拉宫,真奇怪的名字,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宫殿呢?”“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是怎么建起来的呢?”“为什么新版50元人民币背面会有布达拉宫?”……当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头脑中充满了一个个问号。而有的问题,我也不清楚,只得发动同学回去查资料,问长辈……并灵机一动,何不趁此展开以“西藏,神秘的地方”综合活动呢?当我说出我的想法后,同学们都说好,交流课上,有展示自己的手抄小报,有的拿出爸爸妈妈的关于西藏的画册做介绍,有介绍西藏历史的、风俗的、物产……还有的甚至将报纸上的“青藏高原五日游”的价钱、路线都抄下来了。
这个意外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及时完成,但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预期的还要大,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可以说,动态生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有惊
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关注质疑恰当引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
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还是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学生齐读完课文,我刚准备做总结时,小波站了起来:“老师,拉萨的天空为什么那么蓝?”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忙说,“跟我们这里的天空相比,你们觉得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这里天空没有拉萨那么蓝。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咱们这里的天空,你会用--
生:苍白的天空
生:白茫茫的天空
生:灰色的天空,浑浊的天空
……
师:是什么使咱们这里的天空变得苍白、浑浊了呢?
学生畅所欲言,适时正值秋收,不少农民将稻秸秆就得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乌烟蔽日,学生通过所闻所见,深切体会到家乡环境污染严重性。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谈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同学们沉吟片刻。
生:我想让我们这儿的天空能像拉萨的天空一样明净。
师:说得好,让我们一起说,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还我一片明净的天空”
声音振聋发聩,我想这是对本课最好的总结。
实际上,敏感地关注课堂生成并及时地去把握,就是意识形态与教学经验相互交融的产物。也许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意义、不重要、甚至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的的新信息、新思维,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善于做出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定能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使学生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动构建者。因此,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关注而真实,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