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要从储存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与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的载体。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它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我们必须以教材为本,同时又要超越教材,灵用教材。
一、认真研读教材,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和其他学科相比,我们政治教材担负着“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说,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内容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熟读教材,明确书本上所承载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直气壮地用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学生。
二、思考知识结构,重新解读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写的,同时又按照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要依照书本的逻辑顺序展开。从商品到货币,从外汇到汇率,从物质到意识,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但是我们也要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顺序,以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个框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讲授。本框题中的第一个主体是人民。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的地位、权力以及权力运用的方式。第二个主体是人民代表。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代表的地位、人民代表的产生以及任期、人民代表的权力与义务等等。第三个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三个主体的逐一分析后,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许多,整个知识结构就很容易构建出来了。在讲《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两框的内容围绕民族精神这个主题词压缩成一课展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生学习清楚了,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必然加快了。当然我们一定注意,解读教材的结构是有需要而为之,如果在教材本身结构很清楚的情况下为了结构而结构就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了。
三、运用生活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内容设置上,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都紧扣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引发思考。如果我们教师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只从本本出发,会将学生的思维僵化,创造力被扼杀。反之,则会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轻松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呈现方式上,教材多选用一些生活化事例或者镜头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这种呈现问题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把学生的热情集中到解决某一问题上来,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必须运用好这些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从政治教材来观察书本给出的一些资料、图片做到图文并茂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我们能不能列举出更加新的资料,我们在分析时能不能有更好的角度。我们可以不可以从当前的生活中、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进一步挖掘教学素材,将教学问题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如果照本宣科是可以讲清楚,但是学生的理解稍微欠缺,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地方税务机关,走进社区去进行调查走访,获得一手的资料。通过学生的归类整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自是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对《政治生活》中的知识处理,要更多发挥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能力。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通过上网、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获得先期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获得一个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是用活教材,我们的教学又是超越教材。
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这样我们才是教材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一、认真研读教材,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和其他学科相比,我们政治教材担负着“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说,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内容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熟读教材,明确书本上所承载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直气壮地用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学生。
二、思考知识结构,重新解读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写的,同时又按照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要依照书本的逻辑顺序展开。从商品到货币,从外汇到汇率,从物质到意识,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但是我们也要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顺序,以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个框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讲授。本框题中的第一个主体是人民。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的地位、权力以及权力运用的方式。第二个主体是人民代表。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代表的地位、人民代表的产生以及任期、人民代表的权力与义务等等。第三个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涉及的知识点有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三个主体的逐一分析后,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许多,整个知识结构就很容易构建出来了。在讲《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两框的内容围绕民族精神这个主题词压缩成一课展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生学习清楚了,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必然加快了。当然我们一定注意,解读教材的结构是有需要而为之,如果在教材本身结构很清楚的情况下为了结构而结构就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了。
三、运用生活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内容设置上,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都紧扣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引发思考。如果我们教师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只从本本出发,会将学生的思维僵化,创造力被扼杀。反之,则会让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轻松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呈现方式上,教材多选用一些生活化事例或者镜头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这种呈现问题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把学生的热情集中到解决某一问题上来,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必须运用好这些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从政治教材来观察书本给出的一些资料、图片做到图文并茂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我们能不能列举出更加新的资料,我们在分析时能不能有更好的角度。我们可以不可以从当前的生活中、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进一步挖掘教学素材,将教学问题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如果照本宣科是可以讲清楚,但是学生的理解稍微欠缺,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地方税务机关,走进社区去进行调查走访,获得一手的资料。通过学生的归类整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自是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对《政治生活》中的知识处理,要更多发挥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能力。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通过上网、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获得先期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获得一个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是用活教材,我们的教学又是超越教材。
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这样我们才是教材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