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沧州话属于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观察,沧州话和官话有较多相似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但从共识语言学的角度看,与普通话相比,它又有着某些独特的规律。迄今,仍没人对沧州方言的词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该情况下,本文的撰写,显得重要。本文以沧州所辖的四个方言区为调查点,尽量对沧州方言中的词缀做出比较全面的描写和分析,进而总结出其运用规律。
关键词:沧州方言;词缀;前缀;中缀;后缀
ABSTRACT
C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sountheast of Heibei Province. It faces the Bohai Sea in the east, is adjacent to Beijing and Tianjin in the north.The dialect belongs to the part of Jilu dialect in Zhongyuan Official Language Region. By now the researchers studying dialect haven’t made a deep study of the affix phenomena of Cangzhou dialect yet.So it is worthwhile to compose the treatise.The treatise takes four regions of Cangzhou as data-drawing area, the treatise will give an entire describing and studying on Cangzhou phonological system so as to induce its evolving regularity.
Keywords
Dialect; Affix; Preffix; Inffix; Suffix
一、绪论
(一)沧州人文地理简介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位于冀中平原,属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位于河北省中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沧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誉称。沧州地滨渤海,北距京津,古为燕齐之地,又是辽、金、宋时代军事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又曾是发落犯人的地方,不少军犯刺配于此,也留传下一些武艺,再加封建官俯盘剥,豪绅压榨,人们纷纷习武自强练习武自卫,武风甚广。
沧州有四个方言区,南部东部属汉语官话系统次鲁方言区,中部是本土方言区,北部属天津次方言区,西部则属华北官话系统冀中土话群,依这四个方言区形成了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一条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既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文化的传输带,使沧州的地缘文化比较早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浸染,同时,海洋文化与内陆平原文化的融合、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交汇,更形成了沧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二)关于词缀的问题
1.词缀的含义
关于词缀的含义,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两种。
所谓广义的词缀实际上就是指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缀”,它以定位附着为主要特征,附着对象既可以是词根语素,也可以是词或短语,例如“第、初、们,了、着、过,似的、的话”等。显然,广义的词缀已经超出了构词法的范畴。
所谓狭义的词缀就是指以词根语素为附着对象的词缀,它是语素的一种,主要作用是构词的,如“阿、老、子、儿、头”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中所讲的词缀就是狭义的词缀。
2.词缀的范围
关于词缀的性质、范围等的探讨,学术界可谓百家争鸣。随着词缀研究的深入,关于词缀性质的讨论也在逐渐完善。综合各家观点,马庆株先生指出,汉语词缀的性质有以下几点:
(1)词缀分布特征是定位性,不定位的不是词缀。
(2)词缀的语义特征具有范畴义。除了由虚词发展而来的词缀,其余词缀的意义都不是该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而只能是后起的引申义。部分词缀有不同的作用,多半可以再分化为几个词缀语素,这样,就大多数而言,每个词缀构成的一组词的词性是一致的。
(3)由词缀构成的词的结构特征是模糊性,其内部结构关系只能说是黏附关系。
(4)词缀有易变性,词缀不断新陈代谢,新的词缀不断产生,旧的词缀也有消失。词缀也受各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
3.我们可以根据词缀的性质来确定词缀的范围
(1)词缀必须是定位的,不定位的不是词缀。
(2)词缀所在的词必须是合成词。词缀意义虚化,必须附着在词根上面才
(3)成为词缀以后词汇意义虚化。
4.判断词缀时须注意的问题
(1)辨认词缀时,应注意从口语出发,不要过多依赖书写形式。如“篱笆”,但从字面意思看,似乎“笆”也有意义,但如果结合实际口语考察,就会发现“笆”不负载实际意义,读音轻化,和“锅巴”中的“巴”一樣,都是词缀。这也说明了汉字附带意义的随意性和人为性。从构词法方面看,“篱笆”写作“篱巴”更合适。
(2)注意区分词缀和词根语素。前者如干巴巴、粘乎乎、白净净;后者如油腻腻、空旷旷等。后者叠音的语素都是成词语素,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叠音后组成的词与叠音前组成的词词义基本一样,声调也相同。因此这类词是复合词,叠音部分不是词缀。前者中的叠音语素本来意义有实有虚,但叠音后意义一律虚化,声调变为阴平,叠音部分应为形容词的后缀。 二、沧州方言的词缀
(一)前缀
1.名词前缀
1.1.大
“大”的本义指体积大,与“小”相对,后来引申出“排行老大或年龄较大”的义项,从空间义引申出时间义。“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发展出词缀的用法。
(1)“大”用在亲属称谓前指称非亲属称谓,有一种亲近、尊敬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便于和人交际。如“大娘、大哥、大伯、大姨、大哥、大姐、大妹子、大兄弟”。
(2)“大”加在由“老”构成的指称人的名词前,表示对人的称呼,如“大老刘、大老张、大老粗”。
1.2二
带有贬义色彩的“二”在沧州方言中不单说,因此可把“二”看作词缀,它多用在指称人的词语中,表达人们“厌恶、讨厌”的感情色彩,如“二流子、二毛子、二傻子、二愣子、二逼、二虎”。
另外,沧州方言中有“二不严、二不扯子”这两个词,前者是“对人和事儿的贬义评价”,后者指“随意、不正式”。这两个词的书写方式只表示读音,它们在沧州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无法知道它们的具体渊源。但它们都以“二”开头,而且都带有贬义色彩。我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是以“二”开头的附加词,再次列出,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具体使用如下:
这个人办事儿忒二不严啦!(办事儿不靠谱)
今儿个喝的是二不扯子汤!(随意糊弄成的汤)
1.3“老”
名词前缀“老”的用法较为复杂,可分为一下几种:
(1)“老”+亲属称谓。
其一,用作社会称谓语,由“排行义”虚化而来,与“大”用法相近,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用于社会交际,便于拉近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如:
老妹子、老大姐、老嫂子、老兄弟、老婶子
其二,带有“粗野”气息,虚化程度比较高,范围有限,只有“老爷们、老娘们”两个用法。
(2)社会称谓中的“老”
“老”用在某些词根语素前构成名词,表示一类人的总称。这里的“老”与年龄大小无关,已经完全虚化为词缀。如下:
老板、老师、老外、老乡、老总
(3)“老”+姓氏
带有“亲密、熟悉”的的感情色彩,如:
老王、老张、老赵……
(4)“老”+数字
构成序数词,表示兄弟姐妹的排行,带有“随意、不正式”的色彩,如:
老大、老二、老三、老小
(5)“老”+动物名称
老鸹、老鵰、老鹰、老鼠、老虎、老[kar](麻雀)
(6)“老”+形容词词根
“老”放在某些表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性词根前,使这些词根名词化,表示具有某类特征的人,多带有贬义。如下:
老冒、老蔫、老抠、老粗、老外、老土
在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大老张、大老粗”这类词,它们是分层次的。我们以“大老张”为例分析,首先词缀“老”和词根语素“张”构成“老张”这个附加词,然后词缀“大”和“老张”组成“大老张”这个附加词。
2.形容词前缀
(1)沧州话中,比较常用的、构词范围較广的形容词前缀有“精、焦、齁、生”等几个。
①“精”指“提炼或选拔出来的优质东西”,很显然,“精”含有“少、小”的意思,故作为词缀的“精”只能跟表示消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连用,起强调作用,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在沧州话中的使用范围较广,如“精小、精矮、精短、精细、精窄、精少、精瘦、精薄、精浅、精湿”。
她的小胳膊精细。(很细)
这地精湿!(很湿)
由“精”构成的形容词可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她的小胳膊精细精细的!(非常细)
这地精湿精湿的!(非常湿)
②“焦”指“食物烤的过熟”,带有“过分”义。在沧州话中,词缀“焦”可跟某些味觉词连用,起强调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表示人们“不满、厌恶”的主观情绪,如“焦酸、焦苦、焦咸”。另外,还能跟颜色词“黄”,也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焦黄”。
这药焦苦,没法喝!
今儿个蒸得焦黄,不好看!
由“焦”构成的形容词也能以ABAB的方式重叠来加强语义。
这锅馒头蒸得焦黄焦黄的,忒难看啦!
③“齁”本指“吃太咸或太甜的东西后使喉咙不舒服”,本身含有“程度义”,故作形容词前缀时有通常是用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的。沧州话中,“齁”只能跟味觉词连用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嗅觉词“臭”连用,起强调作用,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如“齁臭、齁咸、齁酸、齁苦、齁辣”。
猪圈这块儿们齁臭!
这菜齁咸,没法吃!
由“齁”组成的形容词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盐搁得太多了,齁咸齁咸的!
④“生”含有“果实、食物没完全熟”的义项,词缀“生”应由此引申而来。“生”起强调作用,在沧州话中只能跟一些表示感觉、感情的词根连用,构词能力比较弱,如“生冷、生硬、生疼”。
他把我捏得生疼!
由“生”组成的形容词可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今儿个这天生冷生冷的,别出门啦!
⑤“稀”原指“不少、稀疏”义,自身含有“程度义”,词缀“稀”由此演化而来。它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起强调作用,在沧州话中,它的构词能力比较弱,如“稀烂、稀甜”。
这个西瓜稀甜!
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这个西瓜稀甜稀甜的! 今儿个的肉炖得稀烂稀烂的!
⑥死,起强调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使用范围有限,“死沉、死肉、死犟、死轴”。
这个人死肉!(办事慢,办事儿拖沓)
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这个人死肉死肉的,不能让他办事儿!
(2)沧州话中有这样一些形容词前缀,它们的构词能力有限,只能组成一两个词连用组成形容词。但从沧州话来看,我们并不能判断它们是否是词缀,但结合其他方言,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断定它们为词缀。
“黢”本义指“黑”。在沧州话中,“黢”可以和“黑”组成成“黢黑”;在东北方言中,“黢”还可以和其他深颜色的词连用,如“黢青、黢紫、黢绿”,表示程度深。故“黢”在沧州话中也是词缀,只是应用范围较窄。
外面这天黢黑!
“黢黑”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她这脸晒得黢黑黢黑的!
另外,沧州话里还有这样一些语素,它们在词中的意义比较虚化,不是整个词语的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但是构词能力很弱,使用范围非常有限,是不是词缀有待进一步确定,这些词有“响干、邦硬、通红、喷香”,其中加点字为确定对象。
(3)沧州话中的双音节前缀很少,仅有“圪楞”一个,并且只在盐山一带使用,搭配也仅限于和“好、坏”组合成“圪楞好、圪楞坏”两个词。
这个人圪楞好啦!
这次考试考得圪楞坏啦!
(二)中缀
中缀是位置固定在中间的词缀。刘叔新先生认为世界语言中的中缀非常少,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汉语里中缀很少”。因此对于中缀的确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本文认为沧州话中有中缀“了”[l],它大概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里”,但比“里”的构词能力更强。 “了”只出现在中间,“了”意义虚化,与它结合的语素至少有一方是词根语素。并且,由“了”组成的词语多用于口语,比较随意,如:“曲了拐弯、稀了糊涂、离了歪斜、噼了扑棱(声音大)、喜了马哈(随意、不正经)、迷了巴挣(迷糊、刚睡醒)、急了咕噜(很匆忙)、提了秃噜(吃面条时,很快很急,声音很大)”。
这画挂得离了歪斜的,一点都不正!
别噼了扑棱的,弄出那么大声,爷爷在睡觉呢!
这孩子,天天都喜了马哈的,一点正事儿都没有!
看他那迷了巴挣的样,准是刚睡醒!
别急了咕噜的,再把东西落下了!
那么大的小子,提了秃噜的,一会儿还不吃两碗呀!
另外,还可构成“门了头(脑门)、波了盖(膝盖)、布了条(布条)”这些名词。
(三)后缀
沧州方言中的后缀很丰富。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若干个后缀;并且,有的词缀构词能力很强,可以构成不只一种词性的词。
1.名词
1.1子
“子”作为词缀,子”作为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它可以加在名词性词根后组成新的名词;也可以加在形容词后把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这时多含有贬义;它还可以加在某些量词后面组成复合量词,也多含有贬义。沧州方言中的“子”和普通话的构成情况大体相似,区别只在具体词上。
1.1.1构成情况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
房子、钳子、桌子、被子、饺子、桃子、鸭子、姑子、肚子、面子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
包子、合子、卷子、剪子、起子、梳子、推子、舀子、挑子、塞子
(3)加在某些形容词性语素后面构成指示人的一类词,这类词多含有贬义,如:
胖子、瘦子、小子、老子、二子、尖子、侉子、婊子、矮子、花子、秃子
(4)加在某些量词后面构成名词,如:
个子、位子、摊子、架子、本子、片子
1.1.2沧州话的“子”缀与普通话的“子”缀相比较,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普通话一部分儿化韵的词,在沧州话中還可以是“子”缀词。例如:
坎肩儿——坎肩子、心眼儿——心眼子、豆芽儿——豆芽子、
脸盆儿——脸盆子、地边儿——地边子、肚脐儿——肚脐子、
土豆儿——土豆子、钢镚儿——钢镚子
(2)普通话一部分不带词缀“子”的词,在沧州话里还可是带词缀“子”的词。如:
肩膀——肩膀子、牙龈——牙花子、脚印——脚印子、米粒——米粒子、蒜瓣——蒜瓣子、豆角——豆角子、树枝——树杈子、菜汤——菜汤子、瓜秧——瓜秧子、汤勺——汤勺子、耳机——耳机子、面条——面条子
(3)同样一个事物,普通话与沧州话的叫法不同。如:
玉米——棒子、回民——回子、肥皂——胰子、油条——果子、
图章——戳子、厕所——茅子、屁股——腚蛋子、猫头鹰——夜猫子、
西红柿——火柿子、壁虎——车虎柳子
1.2“头”
头也是普通话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名词词缀,它具有标志词性的作用,是名词的标记之一。
1.2.1在沧州话中,“头”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面组成名词,如:
木头、罐头、窝头、上头、风头、斤头、个头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面组成名词,表示某件事情值得怎么做。如:
捞头、锄头、奔头、来头、念头、活头
(3)加在某些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如:
苦头、甜头、鬼头、准头
1.2.2沧州话中的“头”缀与普通话里的“头”缀比较: (1)沧州话话的“头”缀与普通话里的相比较,普通话里“太阳”在沧州话里为“日头”。
(2)沧州话里还有一些含有贬义的指人名词带“头”缀,如:二虎头(对很傻的人的称呼)、绝户头(对没有儿子的人的称呼)。
1.3儿
“儿”的构词能力很强,可以跟动词、名词、形容词组合构成名词,并带有“小指、喜爱”的感情色彩,口语色彩很浓,亲切、随意。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带有细小、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皮儿、绳儿、苗儿、线儿、眼儿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这些词也带有细小义,如“盖儿”特指小盖子,“盖子”则没大小的区分。又如:
盖儿、圈儿、扣儿、响儿、挑儿、垫儿、错儿
(3)加在某些形容词后面,可以使之转化词性构成名词。该名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如:
尖儿、弯儿、闲儿(空闲)、黄儿(蛋黄)
1.4“个”
“个”是沧州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词缀。它跟在某些表示时间的词根语素后,组成时间名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根语素都需要儿化。由它组成的词数量有限,可以穷尽。如下:
今儿个(今天)、明儿个(明天)、夜了个(昨天)、前儿个(前天)、大后儿个(后天的明天)、黑前儿个(傍晚)、早前儿个(以前)
1.5种
加在一些形容词性词根后构成名词,表示一类人,大都具有贬义,这类人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词的性质,如“孬种、傻种、杂种、犟种、轴种”。
1.6家
加在某些表示人的名词后仍构成名词,表示某类人,多含有贬义,口语色彩比较重。如“孩子家、男人家、女人家、大人家、闺女家”。
小孩子家,穿嘛高跟鞋!
在实际使用中,“家”可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小孩子家家的,穿什么高跟鞋?
2.动词
沧州话中的动词后缀很多,它们都读轻声,并且使词带有一定的附加色彩。由这些后缀组成的动词大都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并且这种重叠形式的使用频率更高。重叠形式加重了动作的短暂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含有“不用太认真,随便弄一下就好”的意思。如:“把这些白菜帮子剁巴剁巴喂猪吧!”其次,它们在句中都作谓语,并且后面不能加宾语。
(1)哒:与动词性词根结合,带有“随意、漫不经心”的语义,如“蹦哒、敲哒、挤哒、鼓哒、窜哒、磕哒、抽哒、逛哒、遛哒”。
吃完饭啦,出去溜哒会儿吧!
(2)乎:与动词性词根结合,多带有贬义,如:
掺乎(参与不该参与的事);吓乎(用言语恐吓别人);咋乎(大声说话);搅乎(故意搞破坏)
这不是你的事儿,别瞎掺乎!
别听他的,他光吓乎你!
别瞎咋呼,那么大声干嘛!
(3)鼓,表示长时间地反复进行一件事,多带有贬义,如:
捣鼓(贬义);扎鼓(中性,打扮);崴鼓(没有成效地长时间的处理事情);作鼓(做不应该做的事儿)
你在那瞎捣鼓嘛呀?半天踹不出个屁来!
小女孩,扎鼓扎鼓都好看!
崴鼓那么大会子也没修好,别修啦!
你在那瞎作鼓嘛呀?
(4)悠,与动词性词根结合,表示动作的反复周转进行,并且目的性不强,如,“转悠、忽悠、晃悠”。
咱出去转悠转悠吧,反正吃完饭也没事儿干!
(5)和,与东词性词根结合,多带有随意性,如“搅和、掺和、忙和、凑和”。
我不用你搅合俺们的事儿!
别乱掺和别人的事儿!
咱一块忙和忙和,没嘛大事儿,一会儿就弄好了!
经常凑合到一块聚聚,挺好的!
(6)拢,跟动词性词根结合,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如:
胡拢(把分散的东西往一起收);团拢(把纸、布等东西往一起团)
这瓜子洒在地上啦,胡拢胡拢抓起来吧!
把这张纸团拢起来扔纸篓里!
(7)棱,跟動作性较强的动词词根结合,表示动作行为的一种持续状态,如,“扑棱(人或动物的胡乱挣扎);圪棱(单脚跳);不棱(用手分东西)”。
他掉在坑里,胡乱扑棱了几下就再也没有上来过!
咱俩比比,看谁圪棱的时间长?
把掺在一起的瓜子和仁果不棱开。
(8)么,可分两类
①动作的反复的进行,如:嬉么(指小孩子喜欢缠在大人身上玩)、唆么(舌头反复舔一样东西);咋么(用舌头反复品味一样东西)
这个孩子忒喜欢嘻么人啦!
拿个棒棒糖嗦么着玩吧!
你咋么咋么,看看这酒怎么样!
②表示一种揣测,如:估么,觉么,约么
我估么着他就要来了!
我觉么着这道题做错了!
这捆子菜约么着有二斤沉!
(9)拉,跟动作性较强的词语连用,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划拉、扒拉、胡拉、不拉”,这些词都是用手完成的动作。
把这些烂菜叶子划拉划拉扔了吧!
她这个人呀,嘛都胡拉着不让别人碰!
(10)巴,跟动作性比较强的的词语连用,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撅巴、拧巴、凑巴、踩巴、剁巴、嚼巴、揪巴、捏巴、垫巴”。
先吃点东西,垫巴垫巴再走吧!
3.形容词
沧州话中的形容词后缀很多,它们都读轻声,并带有一定的附加意义。由这些词缀组成的形容词只能作谓语,不能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在使用中多加“的”;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1)道,与某些名词或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后,构成状态形容词,“厚道、魔道、神道(指人的精神有问题)、劲道、唠道”。
他家压的面条倍劲道!
其中,魔道、神道和唠叨可以用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加深,如:
这个人魔魔道道的,神经病!
(2)气,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后,构成状态形容词,表示某种倾向,“
欢气、神气、腥气、骚气、娇气、硬气、老气、少气、和气、膻气”,如:
这个人长得年轻,可少气啦!
(3)乎,放在某些形容词性词根后,组成形容词,“软乎、热乎、黑乎、晕乎、胖乎、邪乎”。如:
这个小小子胖乎的,还怪好看!
其中,软乎、热乎和胖乎可用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语义加重,如:
她身上的肉软软乎乎的,摸起来可舒服啦!
(4)巴,放在某些形容词性词根后,组成形容词,如“紧巴、干巴、挤巴、窄巴”。
这几天手头上紧巴,没钱啦!
(5)生,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支生(植物向上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脆生(形容东西脆)、轻生(形容东西轻)”。
这个袋子倍儿轻生,一拽就起来了!
(6)嗖,跟味觉词连用,表示“有点”,如:辣嗖,甜嗖,酸嗖
这个菜辣嗖的,还挺好吃!
(7)溜,跟形容词性词根连用,表示“有点”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滑溜、细溜、酸溜。
这块布真滑溜,摸着可舒服啦!
你看人家这小腿多细溜呀!
(8)不溜秋,只能和“黑”“灰”這两个颜色较重的词连用,带有贬义色彩,在沧州话中有“黑不溜秋、灰不溜秋”两个词,另外,在东北话中还有“紫不溜秋”的说法。
这件衣裳黑不溜秋的,一点儿都不好看!
(9)囊,构词能力比较强,表示事物的状态,多带有贬义,“丝囊、窝囊、抽囊、肤囊、抽囊”。具体使用如下:
这个馒头都丝囊啦,没法吃啦!(指馒头等事物变质拔丝)
这馒头掉在水里边都肤囊啦,不好吃啦!(指馒头等食物蓬松萱软没有嚼劲)
看他那窝囊样,真让人憋气!(指人没有出息)
快别抽囊啦,都把眼哭红啦!(指人哭时,身体抽动的样子)
这些词能以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抽抽囊馕的干嘛呀?快别哭啦!
(10)“吧唧”,跟在一些表示负面信息的、或者是表示颜色、味道的单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有些”,并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用于句中时多加“的”,如:
傻吧唧、这甜吧唧、苦吧唧、绿吧唧、红吧唧
这块蛋糕甜吧唧的,不好吃!
其中表示颜色、味道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加“吧唧”儿化后,表示的程度减轻,相当于“有点”,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这块蛋糕甜吧唧儿的,真好吃!
重叠“唧”,表示的程度加重,带贬义色彩,是说话人所不喜爱的,相当于“很”“忒”,如:
这个人傻吧唧唧的,没法跟他过了。
三、沧州方言的词缀概述
综上所述,我们整理了沧州方言中词缀的使用情况,由此可以总结出沧州方言的词缀特点:
1.沧州方言的词缀比较丰富,前缀和后缀要比中缀多得多。其中,前缀以名词和形容词前缀为主,动词没有;中缀很少,我们发现确定的只有一个“了”。后缀比较多,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若干个。
2.沧州话的词缀和其他方言相比,有同有异。沧州话中的大部分词缀,普通话中也有,如“老、子、精、儿、巴、家”等,但是它们的具体使用又不尽相同,如“子、吧唧”缀,在具体词的构造和变化形式不尽相同。北京话中的有些词缀在沧州话中没有使用,如“查”等;除此之外,沧州方言中也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缀,如“圪”等,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色彩。
3. 孙常叙把汉语词汇的造词法分为语音造词法、语义造词法和结构造词法,如果将语义理解范围扩大,汉语造词法分为因音造词和因义造词。词缀亦是如此。大部分词缀是从词根虚化来的,如“老、大、精、子”等,是因义造词;至于中缀和一些多音节后缀,如“了”和“吧唧、不溜秋”等,则是因音造词的体现。
4.在语音上,沧州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前缀大都保留原来的读音,中缀和后缀一般要要读轻声,不管单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词缀,构成了一个大的沧州方言词缀系统,才得使沧州方言更加生动、活泼,使它的地方色彩得以充分地展现,使活的方言更具有价值。
关键词:沧州方言;词缀;前缀;中缀;后缀
ABSTRACT
C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sountheast of Heibei Province. It faces the Bohai Sea in the east, is adjacent to Beijing and Tianjin in the north.The dialect belongs to the part of Jilu dialect in Zhongyuan Official Language Region. By now the researchers studying dialect haven’t made a deep study of the affix phenomena of Cangzhou dialect yet.So it is worthwhile to compose the treatise.The treatise takes four regions of Cangzhou as data-drawing area, the treatise will give an entire describing and studying on Cangzhou phonological system so as to induce its evolving regularity.
Keywords
Dialect; Affix; Preffix; Inffix; Suffix
一、绪论
(一)沧州人文地理简介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位于冀中平原,属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位于河北省中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沧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誉称。沧州地滨渤海,北距京津,古为燕齐之地,又是辽、金、宋时代军事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又曾是发落犯人的地方,不少军犯刺配于此,也留传下一些武艺,再加封建官俯盘剥,豪绅压榨,人们纷纷习武自强练习武自卫,武风甚广。
沧州有四个方言区,南部东部属汉语官话系统次鲁方言区,中部是本土方言区,北部属天津次方言区,西部则属华北官话系统冀中土话群,依这四个方言区形成了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一条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既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文化的传输带,使沧州的地缘文化比较早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浸染,同时,海洋文化与内陆平原文化的融合、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交汇,更形成了沧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二)关于词缀的问题
1.词缀的含义
关于词缀的含义,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两种。
所谓广义的词缀实际上就是指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缀”,它以定位附着为主要特征,附着对象既可以是词根语素,也可以是词或短语,例如“第、初、们,了、着、过,似的、的话”等。显然,广义的词缀已经超出了构词法的范畴。
所谓狭义的词缀就是指以词根语素为附着对象的词缀,它是语素的一种,主要作用是构词的,如“阿、老、子、儿、头”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中所讲的词缀就是狭义的词缀。
2.词缀的范围
关于词缀的性质、范围等的探讨,学术界可谓百家争鸣。随着词缀研究的深入,关于词缀性质的讨论也在逐渐完善。综合各家观点,马庆株先生指出,汉语词缀的性质有以下几点:
(1)词缀分布特征是定位性,不定位的不是词缀。
(2)词缀的语义特征具有范畴义。除了由虚词发展而来的词缀,其余词缀的意义都不是该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而只能是后起的引申义。部分词缀有不同的作用,多半可以再分化为几个词缀语素,这样,就大多数而言,每个词缀构成的一组词的词性是一致的。
(3)由词缀构成的词的结构特征是模糊性,其内部结构关系只能说是黏附关系。
(4)词缀有易变性,词缀不断新陈代谢,新的词缀不断产生,旧的词缀也有消失。词缀也受各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
3.我们可以根据词缀的性质来确定词缀的范围
(1)词缀必须是定位的,不定位的不是词缀。
(2)词缀所在的词必须是合成词。词缀意义虚化,必须附着在词根上面才
(3)成为词缀以后词汇意义虚化。
4.判断词缀时须注意的问题
(1)辨认词缀时,应注意从口语出发,不要过多依赖书写形式。如“篱笆”,但从字面意思看,似乎“笆”也有意义,但如果结合实际口语考察,就会发现“笆”不负载实际意义,读音轻化,和“锅巴”中的“巴”一樣,都是词缀。这也说明了汉字附带意义的随意性和人为性。从构词法方面看,“篱笆”写作“篱巴”更合适。
(2)注意区分词缀和词根语素。前者如干巴巴、粘乎乎、白净净;后者如油腻腻、空旷旷等。后者叠音的语素都是成词语素,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叠音后组成的词与叠音前组成的词词义基本一样,声调也相同。因此这类词是复合词,叠音部分不是词缀。前者中的叠音语素本来意义有实有虚,但叠音后意义一律虚化,声调变为阴平,叠音部分应为形容词的后缀。 二、沧州方言的词缀
(一)前缀
1.名词前缀
1.1.大
“大”的本义指体积大,与“小”相对,后来引申出“排行老大或年龄较大”的义项,从空间义引申出时间义。“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发展出词缀的用法。
(1)“大”用在亲属称谓前指称非亲属称谓,有一种亲近、尊敬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便于和人交际。如“大娘、大哥、大伯、大姨、大哥、大姐、大妹子、大兄弟”。
(2)“大”加在由“老”构成的指称人的名词前,表示对人的称呼,如“大老刘、大老张、大老粗”。
1.2二
带有贬义色彩的“二”在沧州方言中不单说,因此可把“二”看作词缀,它多用在指称人的词语中,表达人们“厌恶、讨厌”的感情色彩,如“二流子、二毛子、二傻子、二愣子、二逼、二虎”。
另外,沧州方言中有“二不严、二不扯子”这两个词,前者是“对人和事儿的贬义评价”,后者指“随意、不正式”。这两个词的书写方式只表示读音,它们在沧州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无法知道它们的具体渊源。但它们都以“二”开头,而且都带有贬义色彩。我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是以“二”开头的附加词,再次列出,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具体使用如下:
这个人办事儿忒二不严啦!(办事儿不靠谱)
今儿个喝的是二不扯子汤!(随意糊弄成的汤)
1.3“老”
名词前缀“老”的用法较为复杂,可分为一下几种:
(1)“老”+亲属称谓。
其一,用作社会称谓语,由“排行义”虚化而来,与“大”用法相近,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用于社会交际,便于拉近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如:
老妹子、老大姐、老嫂子、老兄弟、老婶子
其二,带有“粗野”气息,虚化程度比较高,范围有限,只有“老爷们、老娘们”两个用法。
(2)社会称谓中的“老”
“老”用在某些词根语素前构成名词,表示一类人的总称。这里的“老”与年龄大小无关,已经完全虚化为词缀。如下:
老板、老师、老外、老乡、老总
(3)“老”+姓氏
带有“亲密、熟悉”的的感情色彩,如:
老王、老张、老赵……
(4)“老”+数字
构成序数词,表示兄弟姐妹的排行,带有“随意、不正式”的色彩,如:
老大、老二、老三、老小
(5)“老”+动物名称
老鸹、老鵰、老鹰、老鼠、老虎、老[kar](麻雀)
(6)“老”+形容词词根
“老”放在某些表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性词根前,使这些词根名词化,表示具有某类特征的人,多带有贬义。如下:
老冒、老蔫、老抠、老粗、老外、老土
在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大老张、大老粗”这类词,它们是分层次的。我们以“大老张”为例分析,首先词缀“老”和词根语素“张”构成“老张”这个附加词,然后词缀“大”和“老张”组成“大老张”这个附加词。
2.形容词前缀
(1)沧州话中,比较常用的、构词范围較广的形容词前缀有“精、焦、齁、生”等几个。
①“精”指“提炼或选拔出来的优质东西”,很显然,“精”含有“少、小”的意思,故作为词缀的“精”只能跟表示消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连用,起强调作用,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在沧州话中的使用范围较广,如“精小、精矮、精短、精细、精窄、精少、精瘦、精薄、精浅、精湿”。
她的小胳膊精细。(很细)
这地精湿!(很湿)
由“精”构成的形容词可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她的小胳膊精细精细的!(非常细)
这地精湿精湿的!(非常湿)
②“焦”指“食物烤的过熟”,带有“过分”义。在沧州话中,词缀“焦”可跟某些味觉词连用,起强调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表示人们“不满、厌恶”的主观情绪,如“焦酸、焦苦、焦咸”。另外,还能跟颜色词“黄”,也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焦黄”。
这药焦苦,没法喝!
今儿个蒸得焦黄,不好看!
由“焦”构成的形容词也能以ABAB的方式重叠来加强语义。
这锅馒头蒸得焦黄焦黄的,忒难看啦!
③“齁”本指“吃太咸或太甜的东西后使喉咙不舒服”,本身含有“程度义”,故作形容词前缀时有通常是用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的。沧州话中,“齁”只能跟味觉词连用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嗅觉词“臭”连用,起强调作用,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如“齁臭、齁咸、齁酸、齁苦、齁辣”。
猪圈这块儿们齁臭!
这菜齁咸,没法吃!
由“齁”组成的形容词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盐搁得太多了,齁咸齁咸的!
④“生”含有“果实、食物没完全熟”的义项,词缀“生”应由此引申而来。“生”起强调作用,在沧州话中只能跟一些表示感觉、感情的词根连用,构词能力比较弱,如“生冷、生硬、生疼”。
他把我捏得生疼!
由“生”组成的形容词可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今儿个这天生冷生冷的,别出门啦!
⑤“稀”原指“不少、稀疏”义,自身含有“程度义”,词缀“稀”由此演化而来。它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起强调作用,在沧州话中,它的构词能力比较弱,如“稀烂、稀甜”。
这个西瓜稀甜!
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这个西瓜稀甜稀甜的! 今儿个的肉炖得稀烂稀烂的!
⑥死,起强调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使用范围有限,“死沉、死肉、死犟、死轴”。
这个人死肉!(办事慢,办事儿拖沓)
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这个人死肉死肉的,不能让他办事儿!
(2)沧州话中有这样一些形容词前缀,它们的构词能力有限,只能组成一两个词连用组成形容词。但从沧州话来看,我们并不能判断它们是否是词缀,但结合其他方言,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断定它们为词缀。
“黢”本义指“黑”。在沧州话中,“黢”可以和“黑”组成成“黢黑”;在东北方言中,“黢”还可以和其他深颜色的词连用,如“黢青、黢紫、黢绿”,表示程度深。故“黢”在沧州话中也是词缀,只是应用范围较窄。
外面这天黢黑!
“黢黑”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她这脸晒得黢黑黢黑的!
另外,沧州话里还有这样一些语素,它们在词中的意义比较虚化,不是整个词语的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但是构词能力很弱,使用范围非常有限,是不是词缀有待进一步确定,这些词有“响干、邦硬、通红、喷香”,其中加点字为确定对象。
(3)沧州话中的双音节前缀很少,仅有“圪楞”一个,并且只在盐山一带使用,搭配也仅限于和“好、坏”组合成“圪楞好、圪楞坏”两个词。
这个人圪楞好啦!
这次考试考得圪楞坏啦!
(二)中缀
中缀是位置固定在中间的词缀。刘叔新先生认为世界语言中的中缀非常少,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汉语里中缀很少”。因此对于中缀的确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本文认为沧州话中有中缀“了”[l],它大概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里”,但比“里”的构词能力更强。 “了”只出现在中间,“了”意义虚化,与它结合的语素至少有一方是词根语素。并且,由“了”组成的词语多用于口语,比较随意,如:“曲了拐弯、稀了糊涂、离了歪斜、噼了扑棱(声音大)、喜了马哈(随意、不正经)、迷了巴挣(迷糊、刚睡醒)、急了咕噜(很匆忙)、提了秃噜(吃面条时,很快很急,声音很大)”。
这画挂得离了歪斜的,一点都不正!
别噼了扑棱的,弄出那么大声,爷爷在睡觉呢!
这孩子,天天都喜了马哈的,一点正事儿都没有!
看他那迷了巴挣的样,准是刚睡醒!
别急了咕噜的,再把东西落下了!
那么大的小子,提了秃噜的,一会儿还不吃两碗呀!
另外,还可构成“门了头(脑门)、波了盖(膝盖)、布了条(布条)”这些名词。
(三)后缀
沧州方言中的后缀很丰富。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若干个后缀;并且,有的词缀构词能力很强,可以构成不只一种词性的词。
1.名词
1.1子
“子”作为词缀,子”作为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它可以加在名词性词根后组成新的名词;也可以加在形容词后把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这时多含有贬义;它还可以加在某些量词后面组成复合量词,也多含有贬义。沧州方言中的“子”和普通话的构成情况大体相似,区别只在具体词上。
1.1.1构成情况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
房子、钳子、桌子、被子、饺子、桃子、鸭子、姑子、肚子、面子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
包子、合子、卷子、剪子、起子、梳子、推子、舀子、挑子、塞子
(3)加在某些形容词性语素后面构成指示人的一类词,这类词多含有贬义,如:
胖子、瘦子、小子、老子、二子、尖子、侉子、婊子、矮子、花子、秃子
(4)加在某些量词后面构成名词,如:
个子、位子、摊子、架子、本子、片子
1.1.2沧州话的“子”缀与普通话的“子”缀相比较,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普通话一部分儿化韵的词,在沧州话中還可以是“子”缀词。例如:
坎肩儿——坎肩子、心眼儿——心眼子、豆芽儿——豆芽子、
脸盆儿——脸盆子、地边儿——地边子、肚脐儿——肚脐子、
土豆儿——土豆子、钢镚儿——钢镚子
(2)普通话一部分不带词缀“子”的词,在沧州话里还可是带词缀“子”的词。如:
肩膀——肩膀子、牙龈——牙花子、脚印——脚印子、米粒——米粒子、蒜瓣——蒜瓣子、豆角——豆角子、树枝——树杈子、菜汤——菜汤子、瓜秧——瓜秧子、汤勺——汤勺子、耳机——耳机子、面条——面条子
(3)同样一个事物,普通话与沧州话的叫法不同。如:
玉米——棒子、回民——回子、肥皂——胰子、油条——果子、
图章——戳子、厕所——茅子、屁股——腚蛋子、猫头鹰——夜猫子、
西红柿——火柿子、壁虎——车虎柳子
1.2“头”
头也是普通话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名词词缀,它具有标志词性的作用,是名词的标记之一。
1.2.1在沧州话中,“头”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面组成名词,如:
木头、罐头、窝头、上头、风头、斤头、个头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面组成名词,表示某件事情值得怎么做。如:
捞头、锄头、奔头、来头、念头、活头
(3)加在某些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如:
苦头、甜头、鬼头、准头
1.2.2沧州话中的“头”缀与普通话里的“头”缀比较: (1)沧州话话的“头”缀与普通话里的相比较,普通话里“太阳”在沧州话里为“日头”。
(2)沧州话里还有一些含有贬义的指人名词带“头”缀,如:二虎头(对很傻的人的称呼)、绝户头(对没有儿子的人的称呼)。
1.3儿
“儿”的构词能力很强,可以跟动词、名词、形容词组合构成名词,并带有“小指、喜爱”的感情色彩,口语色彩很浓,亲切、随意。
(1)加在某些名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带有细小、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皮儿、绳儿、苗儿、线儿、眼儿
(2)加在某些动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这些词也带有细小义,如“盖儿”特指小盖子,“盖子”则没大小的区分。又如:
盖儿、圈儿、扣儿、响儿、挑儿、垫儿、错儿
(3)加在某些形容词后面,可以使之转化词性构成名词。该名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如:
尖儿、弯儿、闲儿(空闲)、黄儿(蛋黄)
1.4“个”
“个”是沧州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词缀。它跟在某些表示时间的词根语素后,组成时间名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根语素都需要儿化。由它组成的词数量有限,可以穷尽。如下:
今儿个(今天)、明儿个(明天)、夜了个(昨天)、前儿个(前天)、大后儿个(后天的明天)、黑前儿个(傍晚)、早前儿个(以前)
1.5种
加在一些形容词性词根后构成名词,表示一类人,大都具有贬义,这类人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词的性质,如“孬种、傻种、杂种、犟种、轴种”。
1.6家
加在某些表示人的名词后仍构成名词,表示某类人,多含有贬义,口语色彩比较重。如“孩子家、男人家、女人家、大人家、闺女家”。
小孩子家,穿嘛高跟鞋!
在实际使用中,“家”可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小孩子家家的,穿什么高跟鞋?
2.动词
沧州话中的动词后缀很多,它们都读轻声,并且使词带有一定的附加色彩。由这些后缀组成的动词大都可以用ABAB的方式重叠;并且这种重叠形式的使用频率更高。重叠形式加重了动作的短暂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含有“不用太认真,随便弄一下就好”的意思。如:“把这些白菜帮子剁巴剁巴喂猪吧!”其次,它们在句中都作谓语,并且后面不能加宾语。
(1)哒:与动词性词根结合,带有“随意、漫不经心”的语义,如“蹦哒、敲哒、挤哒、鼓哒、窜哒、磕哒、抽哒、逛哒、遛哒”。
吃完饭啦,出去溜哒会儿吧!
(2)乎:与动词性词根结合,多带有贬义,如:
掺乎(参与不该参与的事);吓乎(用言语恐吓别人);咋乎(大声说话);搅乎(故意搞破坏)
这不是你的事儿,别瞎掺乎!
别听他的,他光吓乎你!
别瞎咋呼,那么大声干嘛!
(3)鼓,表示长时间地反复进行一件事,多带有贬义,如:
捣鼓(贬义);扎鼓(中性,打扮);崴鼓(没有成效地长时间的处理事情);作鼓(做不应该做的事儿)
你在那瞎捣鼓嘛呀?半天踹不出个屁来!
小女孩,扎鼓扎鼓都好看!
崴鼓那么大会子也没修好,别修啦!
你在那瞎作鼓嘛呀?
(4)悠,与动词性词根结合,表示动作的反复周转进行,并且目的性不强,如,“转悠、忽悠、晃悠”。
咱出去转悠转悠吧,反正吃完饭也没事儿干!
(5)和,与东词性词根结合,多带有随意性,如“搅和、掺和、忙和、凑和”。
我不用你搅合俺们的事儿!
别乱掺和别人的事儿!
咱一块忙和忙和,没嘛大事儿,一会儿就弄好了!
经常凑合到一块聚聚,挺好的!
(6)拢,跟动词性词根结合,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如:
胡拢(把分散的东西往一起收);团拢(把纸、布等东西往一起团)
这瓜子洒在地上啦,胡拢胡拢抓起来吧!
把这张纸团拢起来扔纸篓里!
(7)棱,跟動作性较强的动词词根结合,表示动作行为的一种持续状态,如,“扑棱(人或动物的胡乱挣扎);圪棱(单脚跳);不棱(用手分东西)”。
他掉在坑里,胡乱扑棱了几下就再也没有上来过!
咱俩比比,看谁圪棱的时间长?
把掺在一起的瓜子和仁果不棱开。
(8)么,可分两类
①动作的反复的进行,如:嬉么(指小孩子喜欢缠在大人身上玩)、唆么(舌头反复舔一样东西);咋么(用舌头反复品味一样东西)
这个孩子忒喜欢嘻么人啦!
拿个棒棒糖嗦么着玩吧!
你咋么咋么,看看这酒怎么样!
②表示一种揣测,如:估么,觉么,约么
我估么着他就要来了!
我觉么着这道题做错了!
这捆子菜约么着有二斤沉!
(9)拉,跟动作性较强的词语连用,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划拉、扒拉、胡拉、不拉”,这些词都是用手完成的动作。
把这些烂菜叶子划拉划拉扔了吧!
她这个人呀,嘛都胡拉着不让别人碰!
(10)巴,跟动作性比较强的的词语连用,表示动作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撅巴、拧巴、凑巴、踩巴、剁巴、嚼巴、揪巴、捏巴、垫巴”。
先吃点东西,垫巴垫巴再走吧!
3.形容词
沧州话中的形容词后缀很多,它们都读轻声,并带有一定的附加意义。由这些词缀组成的形容词只能作谓语,不能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在使用中多加“的”;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1)道,与某些名词或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后,构成状态形容词,“厚道、魔道、神道(指人的精神有问题)、劲道、唠道”。
他家压的面条倍劲道!
其中,魔道、神道和唠叨可以用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加深,如:
这个人魔魔道道的,神经病!
(2)气,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后,构成状态形容词,表示某种倾向,“
欢气、神气、腥气、骚气、娇气、硬气、老气、少气、和气、膻气”,如:
这个人长得年轻,可少气啦!
(3)乎,放在某些形容词性词根后,组成形容词,“软乎、热乎、黑乎、晕乎、胖乎、邪乎”。如:
这个小小子胖乎的,还怪好看!
其中,软乎、热乎和胖乎可用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语义加重,如:
她身上的肉软软乎乎的,摸起来可舒服啦!
(4)巴,放在某些形容词性词根后,组成形容词,如“紧巴、干巴、挤巴、窄巴”。
这几天手头上紧巴,没钱啦!
(5)生,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支生(植物向上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脆生(形容东西脆)、轻生(形容东西轻)”。
这个袋子倍儿轻生,一拽就起来了!
(6)嗖,跟味觉词连用,表示“有点”,如:辣嗖,甜嗖,酸嗖
这个菜辣嗖的,还挺好吃!
(7)溜,跟形容词性词根连用,表示“有点”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滑溜、细溜、酸溜。
这块布真滑溜,摸着可舒服啦!
你看人家这小腿多细溜呀!
(8)不溜秋,只能和“黑”“灰”這两个颜色较重的词连用,带有贬义色彩,在沧州话中有“黑不溜秋、灰不溜秋”两个词,另外,在东北话中还有“紫不溜秋”的说法。
这件衣裳黑不溜秋的,一点儿都不好看!
(9)囊,构词能力比较强,表示事物的状态,多带有贬义,“丝囊、窝囊、抽囊、肤囊、抽囊”。具体使用如下:
这个馒头都丝囊啦,没法吃啦!(指馒头等事物变质拔丝)
这馒头掉在水里边都肤囊啦,不好吃啦!(指馒头等食物蓬松萱软没有嚼劲)
看他那窝囊样,真让人憋气!(指人没有出息)
快别抽囊啦,都把眼哭红啦!(指人哭时,身体抽动的样子)
这些词能以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语义程度加深,如:
抽抽囊馕的干嘛呀?快别哭啦!
(10)“吧唧”,跟在一些表示负面信息的、或者是表示颜色、味道的单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有些”,并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用于句中时多加“的”,如:
傻吧唧、这甜吧唧、苦吧唧、绿吧唧、红吧唧
这块蛋糕甜吧唧的,不好吃!
其中表示颜色、味道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加“吧唧”儿化后,表示的程度减轻,相当于“有点”,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这块蛋糕甜吧唧儿的,真好吃!
重叠“唧”,表示的程度加重,带贬义色彩,是说话人所不喜爱的,相当于“很”“忒”,如:
这个人傻吧唧唧的,没法跟他过了。
三、沧州方言的词缀概述
综上所述,我们整理了沧州方言中词缀的使用情况,由此可以总结出沧州方言的词缀特点:
1.沧州方言的词缀比较丰富,前缀和后缀要比中缀多得多。其中,前缀以名词和形容词前缀为主,动词没有;中缀很少,我们发现确定的只有一个“了”。后缀比较多,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若干个。
2.沧州话的词缀和其他方言相比,有同有异。沧州话中的大部分词缀,普通话中也有,如“老、子、精、儿、巴、家”等,但是它们的具体使用又不尽相同,如“子、吧唧”缀,在具体词的构造和变化形式不尽相同。北京话中的有些词缀在沧州话中没有使用,如“查”等;除此之外,沧州方言中也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缀,如“圪”等,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色彩。
3. 孙常叙把汉语词汇的造词法分为语音造词法、语义造词法和结构造词法,如果将语义理解范围扩大,汉语造词法分为因音造词和因义造词。词缀亦是如此。大部分词缀是从词根虚化来的,如“老、大、精、子”等,是因义造词;至于中缀和一些多音节后缀,如“了”和“吧唧、不溜秋”等,则是因音造词的体现。
4.在语音上,沧州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前缀大都保留原来的读音,中缀和后缀一般要要读轻声,不管单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词缀,构成了一个大的沧州方言词缀系统,才得使沧州方言更加生动、活泼,使它的地方色彩得以充分地展现,使活的方言更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