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教学案例透视
透视1:三年级数学中“千米和吨”和“年龄计算”的错例透视
1.本单元新课教学后,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题:(1)一辆轿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90(?摇 ?摇)。(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摇 ?摇)。
分析:数据显示,第二题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千米,他们对于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概念,学生很少接触到这样的生活实例。首先在校园里电线杆很少,教师也很难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另外现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都是父母接送或者坐校车,种种原因造成这样的错误。
2.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012年是龙年,小明2012年是11周岁,他的生肖是(?摇 ?摇),他妈妈的生肖也是龙,年龄不超过40岁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是(?摇 ?摇)周岁。
统计数据显示:推算小明生肖的错误率高达85%,计算他妈妈的年龄的出错率也超过75%。
调查本班学生结果统计:了解自己年龄的学生占100%,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的约占50%,能计算自己周岁的约占61%,不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和周岁的约占15%。
透视2:六年级数学中关于百分率的应用题错例透视
1.3月2日,六(3)班有2人缺席,45人出席,求这天的出席率。
2.3月12日,六(2)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种植的30棵树中死亡了4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一些学生的计算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出席率为103%,成活率达120%……于是老师就训斥学生:“你生活在真空里的吗?不会用你的脑子想一想,全部出席或全部成活,求得的百分率也只有100%啊……”
诸如此类的错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算出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6.5岁,还有的学生求得一个人的平均步长达12米,等等。
这些让人绝对笑不出来的“笑话”,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显而易见的错误学生发现不了,学了数学不会算利息、税款,甚至连自己的出生年月都算不准,这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吗?学生只学会机械地记忆公式、套用公式,机械地进行计算,只要条件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这样的“人才”将来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那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在教学中我们做了尝试,下面就结合探索实践谈谈认识和想法。
二、策略
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紧密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教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并抽象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不至于与现实生活脱节,被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生活经验数学化
1.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①一棵树上停着5只小鸟,飞来了3只,现在共有多少只小鸟?
②星期天,妈妈到菜场去买菜。她买了……一共用了多少钱?可见,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与抽象问题之间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2.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
在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两者的联系,将数学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增强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生活中的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看情境编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编的题目用数学知识解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有创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说法表达其含义。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力求做到表述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系统论的反馈原理也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能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仅仅是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才是完整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与生活相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化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而其抽象的特点常使有的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对数学敬而远之,这样的心态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尽力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从而改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摄取生活中的数学,收集数学资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
2.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直觉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选取学生平时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活动中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工具”。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从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数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总结、抽象,又指导我们的生活,它是征服自然,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更好地生存而学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讲数学,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透视1:三年级数学中“千米和吨”和“年龄计算”的错例透视
1.本单元新课教学后,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题:(1)一辆轿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90(?摇 ?摇)。(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摇 ?摇)。
分析:数据显示,第二题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千米,他们对于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概念,学生很少接触到这样的生活实例。首先在校园里电线杆很少,教师也很难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另外现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都是父母接送或者坐校车,种种原因造成这样的错误。
2.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012年是龙年,小明2012年是11周岁,他的生肖是(?摇 ?摇),他妈妈的生肖也是龙,年龄不超过40岁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是(?摇 ?摇)周岁。
统计数据显示:推算小明生肖的错误率高达85%,计算他妈妈的年龄的出错率也超过75%。
调查本班学生结果统计:了解自己年龄的学生占100%,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的约占50%,能计算自己周岁的约占61%,不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和周岁的约占15%。
透视2:六年级数学中关于百分率的应用题错例透视
1.3月2日,六(3)班有2人缺席,45人出席,求这天的出席率。
2.3月12日,六(2)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种植的30棵树中死亡了4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一些学生的计算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出席率为103%,成活率达120%……于是老师就训斥学生:“你生活在真空里的吗?不会用你的脑子想一想,全部出席或全部成活,求得的百分率也只有100%啊……”
诸如此类的错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算出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6.5岁,还有的学生求得一个人的平均步长达12米,等等。
这些让人绝对笑不出来的“笑话”,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显而易见的错误学生发现不了,学了数学不会算利息、税款,甚至连自己的出生年月都算不准,这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吗?学生只学会机械地记忆公式、套用公式,机械地进行计算,只要条件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这样的“人才”将来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那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在教学中我们做了尝试,下面就结合探索实践谈谈认识和想法。
二、策略
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紧密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教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并抽象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不至于与现实生活脱节,被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生活经验数学化
1.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①一棵树上停着5只小鸟,飞来了3只,现在共有多少只小鸟?
②星期天,妈妈到菜场去买菜。她买了……一共用了多少钱?可见,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与抽象问题之间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2.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
在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两者的联系,将数学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增强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生活中的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看情境编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编的题目用数学知识解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有创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说法表达其含义。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力求做到表述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系统论的反馈原理也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能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仅仅是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才是完整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与生活相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化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而其抽象的特点常使有的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对数学敬而远之,这样的心态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尽力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从而改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摄取生活中的数学,收集数学资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
2.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直觉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选取学生平时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活动中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工具”。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从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数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总结、抽象,又指导我们的生活,它是征服自然,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更好地生存而学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讲数学,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