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解释”被确立为一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后,“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依据学生的学情及认知的特点,以人教版必修Ⅰ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依据“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的划分,围绕“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展开教学设计,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历史学科的方式审视历史问题,从而实现有效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历史解释;实施;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历史学科五大素养相互联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历史史料学习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需要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冯一下先生将其定义为:“人们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进行的解析和阐释人类社会过往事物的历史思维活动。”这些表述体现了史料、史思、史观、史感对历史解释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中学生、老师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四组生源的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较弱。由于篇幅有限,教材很多都是结论性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选择在教材中寻找这些结论,无法真正挖掘其知识内涵,无法整合教学内容,单纯死记硬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历史解释”素养希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历史学科的方式审视历史问题,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观点进行评价,根据现有史料形成自己的解释,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划分为四个层次,如表1:
以上四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是衡量学生历史解释水平的标尺,也是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重要依据。笔者在这四个水平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制定具体的“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 (表2),以人教版必修Ⅰ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和体验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体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引用原始史料,还原认知史事
“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必须深入原生态的环境中加以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用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史料并得到自己的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如讲到罗马法核心内容,教材只给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结论性语言,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很难有说服力,更别谈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故引用以下史料,还原史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一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据《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等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一切人自始都是生来自由人。
——徐国栋译《查士丁尼法学阶梯》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萬民法》
材料分析得出,《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多次提及“财产”“遗嘱”“占有”“所有权”,可见罗马法核心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二,可以理解“自由”“平等”“法治”“注重证据、体现理性”等自然法思想。原始史料的引用,可以丰富历史叙述,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设置问题链,创设历史情境,理清历史逻辑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内在的逻辑性,通过前后联系、系统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自主建构历史,形式历史解释。讲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这一内容,笔者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情境的创设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问题一: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为何要发起成文法运动来反对贵族?有何成果?
材料一:罗马当时的政治制度虽已由王政改为共和,但仍是贵族专政。法律—主要不是成文的习惯法—的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平民发起成文法运动,企图用制定的法律明文来限制贵族的专横与压迫。
——周枏《罗马〈十二表法〉》
问题二:依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主要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多是习惯法的汇编。
——周枏《罗马法原论》
问题三:《万民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材料三: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民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学中,设置一系列逻辑相关问题链,让学生认识到在习惯法下,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另,学生分析材料三,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扩大,经济纠纷与民族矛盾增加,只适用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符合时势,需要制定适用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之产生。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更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历史
学生是历史解释的主体。历史解释是认识主体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评判,在评判过程中需要多种史观做理论支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多角度分析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丰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罗马法的评价这一内容,笔者引用了多段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让学生客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罗马法的影响及局限。 材料一
【关键词】历史解释;实施;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历史学科五大素养相互联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历史史料学习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需要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冯一下先生将其定义为:“人们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进行的解析和阐释人类社会过往事物的历史思维活动。”这些表述体现了史料、史思、史观、史感对历史解释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中学生、老师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四组生源的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较弱。由于篇幅有限,教材很多都是结论性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选择在教材中寻找这些结论,无法真正挖掘其知识内涵,无法整合教学内容,单纯死记硬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历史解释”素养希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历史学科的方式审视历史问题,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观点进行评价,根据现有史料形成自己的解释,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划分为四个层次,如表1:
以上四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是衡量学生历史解释水平的标尺,也是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重要依据。笔者在这四个水平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制定具体的“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 (表2),以人教版必修Ⅰ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和体验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体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引用原始史料,还原认知史事
“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必须深入原生态的环境中加以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用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史料并得到自己的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如讲到罗马法核心内容,教材只给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结论性语言,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很难有说服力,更别谈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故引用以下史料,还原史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一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据《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等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一切人自始都是生来自由人。
——徐国栋译《查士丁尼法学阶梯》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萬民法》
材料分析得出,《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多次提及“财产”“遗嘱”“占有”“所有权”,可见罗马法核心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二,可以理解“自由”“平等”“法治”“注重证据、体现理性”等自然法思想。原始史料的引用,可以丰富历史叙述,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设置问题链,创设历史情境,理清历史逻辑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内在的逻辑性,通过前后联系、系统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自主建构历史,形式历史解释。讲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这一内容,笔者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情境的创设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问题一: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为何要发起成文法运动来反对贵族?有何成果?
材料一:罗马当时的政治制度虽已由王政改为共和,但仍是贵族专政。法律—主要不是成文的习惯法—的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平民发起成文法运动,企图用制定的法律明文来限制贵族的专横与压迫。
——周枏《罗马〈十二表法〉》
问题二:依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主要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多是习惯法的汇编。
——周枏《罗马法原论》
问题三:《万民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材料三: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民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学中,设置一系列逻辑相关问题链,让学生认识到在习惯法下,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另,学生分析材料三,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扩大,经济纠纷与民族矛盾增加,只适用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符合时势,需要制定适用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之产生。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更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历史
学生是历史解释的主体。历史解释是认识主体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评判,在评判过程中需要多种史观做理论支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多角度分析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丰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罗马法的评价这一内容,笔者引用了多段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让学生客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罗马法的影响及局限。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