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病梅”——当前作文评价的负面导向
先看两则作文片断。
【片段一】
在山岭的蜿蜒小路上,我独自行走,有一个信念——我能。
在泥泞的沼泽池塘边,我独自前进,有一个信念——我能。
上天给了我一个艰苦的生存环境,我背负着贫穷的大山,但我不愿放弃,我要实现理想,因为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能。
命运赐予我一个闭塞的桃源世界,我摒弃着无知的泥潭,但我不能放弃,我要直达梦想,因为我坚守着一个信念——我能。
——2007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1]727
【片段二】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2006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1]719
这便是高中写作训练的样板产品。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这样成批量地训练这种作文模式,从拟题、开头、结尾、引用、套用、模仿等等环节进行仔细的训练操作,更有甚者,高考作文教学只训练排比句段。于是,高中作文便一篇篇地产生那种缺乏内容、感情苍白、矫揉造作之产品,都是被整过的“病梅”。一个“整”字,概括了高中作文教学所普遍追求的技术主义浮躁之风,作文的面貌总体是模仿性质的:语言形式的模仿;结构模式的模仿;思维痕迹的模仿;情感体验的模仿。在这些模仿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渐被抹杀,创造性和生命体验日渐枯萎,逐渐失去了文章该有的血肉!
余秋雨说:“文章的苍白,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于生命的无聊。”[2]作文教学在技术主义上的片面追求,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来意义。学生作文个性失落,思想苍白。写作本应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充满生命律动的事,与知情意行和谐成长,与人的发展融为一体,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到达的存在方式,是一种人生形式。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作过。这曾经激励了多少热爱写作的人们。然而如今的对作文的技术训练是多么忽视学生生命本真内容的存在。作文评价失当,写作标准偏颇而单一,这使得学生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态度日渐消极,作文的内容也就难免单薄了。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如何端正作文评价导向
如何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笔者认为应迫切形成共识,端正作文评价的导向。
(一)赋予写作教学以生命意义,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如果写作教学能做到重视体验,就是真正关注了学生主体的心灵世界,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了学生人生智慧的获得。
(二)净化矫揉造作之文风,培育坦诚真切之人格
鲁迅先生在《琐忆》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若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清纯自然。高中生作文的荒漠化、空洞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一部分与高中生本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态度有关,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源于写作教学的导向问题,如开头提到过的那些空洞华丽的高考优秀作文的错误引导。
(三)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如教师批阅,简单评语,全班交流,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写作个性,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着力于作文评价方式的改革。
1. 作文评价应在横向集体比较之外,同样重视纵向成长关注
教师要建立学生写作档案,关注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发现学生每一次写作的进步之处,同时在作文讲评中要注意多层次挖掘,努力让每一个水平层面上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可,使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会唤起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作文评价应在语言评价之外,更注重对内容的评价,并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语(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语)应体现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关注,重在写作内容的生发理解。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教师精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依靠学生互评小组的评价,将作文的裁判权交还于学生。同时,积极构筑作品展示的大舞台,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发表,本身就是对学生作文的褒奖。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向相关报刊投稿以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开展佳作展示、佳句集萃、文集编订、互写序言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钱理群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古往今来这些有关写作的论断均阐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写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越丰富,情感的历程越细腻,他对生活的感悟就越独特越耐人寻味。而把这种独特的情感历程写进作文,作文的内容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凸显。
(一)着力于体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是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情境的创设是作文教学中实施体验策略的关键。学生所困扰的往往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情可写,或是想说的不多,情感贫乏,只好去胡乱模仿;或者几乎没有酝酿时间,提起笔来苦苦拼凑。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酝酿运思过程中找回真实的自我,触发表达欲。这个情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不是一个外在的故事,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心灵参与,具有心力整合、心理辅导的功能。
(二)实行生活化作文教学引导,坚持多样化的作文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作文教学必然依赖于生活的广阔平台。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形式上应不拘一格,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访谈演讲、读书笔记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形式,都可以采用;在写作内容上,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课文质疑、春夏秋冬、真情告白、课堂写真、街巷见闻、读书感言、影视评论、奇思怪想、往事回眸等也都可以采用。
1. 倡导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街谈巷议,感受自然,体味人事,培养他们观察感知社会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题材,发现课题,从而参与生活,形成相伴终身的独特生活感悟。春秋佳日、和乐佳节、时事热点、街市新景、俗世悲欢均可以成为触发感悟的题材。
2. 体味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重视心灵视界的拓展,引导学生充实精神世界
家庭和学校是和学生成长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它们直接构筑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的版图。母爱父爱是感之不尽、写之不尽的永恒主题,读懂母爱父爱也就是读懂人生的源头。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当然也是学生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的印迹,关注成长路上的挫折,铭记同学老师的情谊,这当然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地图的经纬线。作文关注了这些人生体验和生活内容,才能写出真我的风采。
3. 走进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培育趣味,以读书体验促写作体验
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读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有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就是阅读。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作文要记录和促进这段精神成长,就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古往今来的文学名著凝聚着作家独到的人生感悟、人性体验,充满着情趣美、人性美,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人生智慧的启发、美好情操的陶冶,也是写作思路的引领和写作方法的范本。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自己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三)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形成清新独特的思想和文风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树立善于挖掘素材的榜样,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比如,某次带领学生去草坪上大扫除,发现草坪上丢着一个饭团,学生纷纷说:“恶心,真恶心。”我笑着说:“这个饭团,也许曾是人家从食堂或街上小店花两三块钱买来的美味早餐。如果把这个饭团装在精美的盘子里,配上精美的勺子筷子,放在星级酒店的餐桌上,也许就要二三十块钱。可当它被丢在这个草坪上的时候,却被大家认为恶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同学们能对这个饭团进行一番评论么?”接着,我又补充了以下几点:(1)世界上没有垃圾,所谓的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而已;(2)环境是很重要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下衬托出的人是不一样的;(3)同学们要努力啊,如果不努力的话,日后就会有和这饭团类似的命运。学生听后,都若有所思。
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积累,就会拓展写作空间,提升写作水平,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是干巴巴的、东拼西凑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如瓜熟蒂落一般!
参考文献:
[1] 曲一线. 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教师用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余秋雨. 全国“晚报杯”创新作文获奖作品点评集[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2.
先看两则作文片断。
【片段一】
在山岭的蜿蜒小路上,我独自行走,有一个信念——我能。
在泥泞的沼泽池塘边,我独自前进,有一个信念——我能。
上天给了我一个艰苦的生存环境,我背负着贫穷的大山,但我不愿放弃,我要实现理想,因为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能。
命运赐予我一个闭塞的桃源世界,我摒弃着无知的泥潭,但我不能放弃,我要直达梦想,因为我坚守着一个信念——我能。
——2007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1]727
【片段二】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2006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1]719
这便是高中写作训练的样板产品。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这样成批量地训练这种作文模式,从拟题、开头、结尾、引用、套用、模仿等等环节进行仔细的训练操作,更有甚者,高考作文教学只训练排比句段。于是,高中作文便一篇篇地产生那种缺乏内容、感情苍白、矫揉造作之产品,都是被整过的“病梅”。一个“整”字,概括了高中作文教学所普遍追求的技术主义浮躁之风,作文的面貌总体是模仿性质的:语言形式的模仿;结构模式的模仿;思维痕迹的模仿;情感体验的模仿。在这些模仿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渐被抹杀,创造性和生命体验日渐枯萎,逐渐失去了文章该有的血肉!
余秋雨说:“文章的苍白,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于生命的无聊。”[2]作文教学在技术主义上的片面追求,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来意义。学生作文个性失落,思想苍白。写作本应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充满生命律动的事,与知情意行和谐成长,与人的发展融为一体,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到达的存在方式,是一种人生形式。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作过。这曾经激励了多少热爱写作的人们。然而如今的对作文的技术训练是多么忽视学生生命本真内容的存在。作文评价失当,写作标准偏颇而单一,这使得学生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态度日渐消极,作文的内容也就难免单薄了。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如何端正作文评价导向
如何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笔者认为应迫切形成共识,端正作文评价的导向。
(一)赋予写作教学以生命意义,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如果写作教学能做到重视体验,就是真正关注了学生主体的心灵世界,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了学生人生智慧的获得。
(二)净化矫揉造作之文风,培育坦诚真切之人格
鲁迅先生在《琐忆》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若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清纯自然。高中生作文的荒漠化、空洞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一部分与高中生本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态度有关,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源于写作教学的导向问题,如开头提到过的那些空洞华丽的高考优秀作文的错误引导。
(三)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如教师批阅,简单评语,全班交流,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写作个性,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着力于作文评价方式的改革。
1. 作文评价应在横向集体比较之外,同样重视纵向成长关注
教师要建立学生写作档案,关注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发现学生每一次写作的进步之处,同时在作文讲评中要注意多层次挖掘,努力让每一个水平层面上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可,使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会唤起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作文评价应在语言评价之外,更注重对内容的评价,并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语(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语)应体现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关注,重在写作内容的生发理解。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教师精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依靠学生互评小组的评价,将作文的裁判权交还于学生。同时,积极构筑作品展示的大舞台,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发表,本身就是对学生作文的褒奖。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向相关报刊投稿以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开展佳作展示、佳句集萃、文集编订、互写序言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钱理群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古往今来这些有关写作的论断均阐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写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越丰富,情感的历程越细腻,他对生活的感悟就越独特越耐人寻味。而把这种独特的情感历程写进作文,作文的内容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凸显。
(一)着力于体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是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情境的创设是作文教学中实施体验策略的关键。学生所困扰的往往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情可写,或是想说的不多,情感贫乏,只好去胡乱模仿;或者几乎没有酝酿时间,提起笔来苦苦拼凑。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酝酿运思过程中找回真实的自我,触发表达欲。这个情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不是一个外在的故事,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心灵参与,具有心力整合、心理辅导的功能。
(二)实行生活化作文教学引导,坚持多样化的作文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作文教学必然依赖于生活的广阔平台。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形式上应不拘一格,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访谈演讲、读书笔记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形式,都可以采用;在写作内容上,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课文质疑、春夏秋冬、真情告白、课堂写真、街巷见闻、读书感言、影视评论、奇思怪想、往事回眸等也都可以采用。
1. 倡导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街谈巷议,感受自然,体味人事,培养他们观察感知社会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题材,发现课题,从而参与生活,形成相伴终身的独特生活感悟。春秋佳日、和乐佳节、时事热点、街市新景、俗世悲欢均可以成为触发感悟的题材。
2. 体味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重视心灵视界的拓展,引导学生充实精神世界
家庭和学校是和学生成长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它们直接构筑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的版图。母爱父爱是感之不尽、写之不尽的永恒主题,读懂母爱父爱也就是读懂人生的源头。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当然也是学生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的印迹,关注成长路上的挫折,铭记同学老师的情谊,这当然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地图的经纬线。作文关注了这些人生体验和生活内容,才能写出真我的风采。
3. 走进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培育趣味,以读书体验促写作体验
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读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有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就是阅读。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作文要记录和促进这段精神成长,就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古往今来的文学名著凝聚着作家独到的人生感悟、人性体验,充满着情趣美、人性美,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人生智慧的启发、美好情操的陶冶,也是写作思路的引领和写作方法的范本。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自己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三)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形成清新独特的思想和文风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树立善于挖掘素材的榜样,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比如,某次带领学生去草坪上大扫除,发现草坪上丢着一个饭团,学生纷纷说:“恶心,真恶心。”我笑着说:“这个饭团,也许曾是人家从食堂或街上小店花两三块钱买来的美味早餐。如果把这个饭团装在精美的盘子里,配上精美的勺子筷子,放在星级酒店的餐桌上,也许就要二三十块钱。可当它被丢在这个草坪上的时候,却被大家认为恶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同学们能对这个饭团进行一番评论么?”接着,我又补充了以下几点:(1)世界上没有垃圾,所谓的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而已;(2)环境是很重要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下衬托出的人是不一样的;(3)同学们要努力啊,如果不努力的话,日后就会有和这饭团类似的命运。学生听后,都若有所思。
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积累,就会拓展写作空间,提升写作水平,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是干巴巴的、东拼西凑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如瓜熟蒂落一般!
参考文献:
[1] 曲一线. 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教师用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余秋雨. 全国“晚报杯”创新作文获奖作品点评集[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