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浚县社火表演為研究对象,试图在探究其起源、发展、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的同8寸,将其与中学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浚县社火的价值内涵,为社火文化的传承积蓄力量。
关键词:河南浚县社火;文化内涵;中学美术教育
一、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内涵
河南浚县的社火文化作为“民间”美术是指非官方的存在空间,在很久之前大多数是相对于贵族阶层,宫廷阶层而言的。在各种类型的辞书中,都有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解释:伟大的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其中就有包括河南浚县社火这种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河南浚县社火是以农民为主(其中包括牧民、渔民等)的城乡劳动者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美术。浚县社火是河南浚县的老百姓遵循需要而创造的具有显著地域性的艺术样式。这样的“老百姓”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以自己感情的手艺传承了中国民间美术——社火文化,它是老百姓的情感、梦想、创造力、需要,环境等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族群文化,这个过程漫长而有意义,这个过程伴随着民众的思考,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南浚县的社火文化。
1、浚县社火的文化溯源
浚县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进香朝拜活动,它与浚县庙会相依存,它的历史与浚县正月古庙会一样久远。
浚县正月古庙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道二教兴盛,在后赵皇帝石勒统治时期,其于浚县大侄山东崖“凿大石佛以镇河”,此后若干年,大侄山上陆续有庙宇兴建,民众集结进香,求神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浮丘和大丕两山上陆续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也逐年扩大。至明朝时(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效仿泰山上被当时皇帝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的碧霞元君,在浮丘山上主持修建了碧霞宫,使庙会的规模发展至顶峰。清朝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逐渐发展为集宗教、民间游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社会节庆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两山庙会寂静兴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逐步放宽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浚县庙会得以恢复与发展。2007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浚县古庙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还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2008年,庙会上的社火表演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河南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
河南浚县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样各具风采,常见的几种形式有“耍狮子”、“舞龙灯”、“跑驴”、“跑旱船”、“踩高跷”等。这些表演活动中,生、旦、净、末、丑,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等等角色一应俱全,他们的装扮和服装通过融合强烈的色彩效果又把一个个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表演中呈现的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精巧的艺术构思,都使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犹如中国美术中的写意画一样融入自己的主观想象,把自己的情绪、意识像火山爆发一样爆发出来。正是它的这种强烈的色彩和道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极富特色的河南浚县自己的社火文化特色。
在河南浚县的社火中扮演的戏目极为繁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历史、神鬼演义、民间传说等,民众借用其中的情节片段和人物形象,创造性的加以表演。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于脸谱的共用,例如持刀的关羽是红脸的,持水火棍的赵匡胤是红脸的,持矛的周瑜是白脸的,持戟的吕布也是白脸的,一个脸谱对应着一个道具,身上的服装也是随着情景而更换的,角色也一样。因此,在河南浚县有句俗语,十个角子百台戏。这显然是受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看出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是互相影响,互相延续的。它的舞蹈动作十分简单,两个角色上场,跑八字菱花,三个角色上场跑三角花,四个角色上场跑四角花,众多角色上场跑黄河阵。除此而外,如交战、打斗、逗趣等均有较简单的程式性舞蹈动作或造型。
河南浚县社火多样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与其传统生活关系是很密切的,也与中原文化密不可分:第一,没有老百姓繁复的生活及其生活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浚县社火文化的出现和持续地生长;第二,浚县的民众在面对欢乐与苦难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因为有社火文化的滋养而走过了生活的沼泽地;第三,浚县社火的文化在当下与未来依然能够滋养浚县人的生活,甚至是中国人的生活,因此这就没有理由要嫌弃或者抛弃它;第四,我们应该专注自己生活的细节与需要,进而创生出能够滋养出类似于浚县社火的民间美术文化。不要让生活抛弃了民间美术,也不要让民间美术远离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彼此相爱共生的关系。爱自己的生活,就要爱民间美术;承传与创造民间美术就要热爱生活。无数的事例证明,中国民间美术的参与者都是在生活中由感而发,因情而发,是愉快而歌,快乐而舞,是真正的在“艺术的生活着”。这正如浚县社火为我们带来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特征
1、河南浚县社火的象征性特征
河南浚县社火作为民间美术文化的视觉物化形式,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历史文化观念的影响来自集体意识共同造就的传统文化,现实文化观念的影响则表现为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在参与者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化倾向。在广大民众那里,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似乎与许多特定的观念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象征着一段历史、象征着一段故事、象征着一段传说,这些都可以在浚县社火的表演中展现的活灵活现,在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参与者熟练的技巧都赋予了历史、故事、传说的生命,使得它们呈现出活生态。
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这些事物,这些历史、故事、传说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观念性符号,成为一种恒定的主题,成为广大民众中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共同语汇,具有高度的集体性、传承性。最后成为一种象征性。比如浚县社火常常选用的题材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都是在历史上有集体的意识和观念建构起来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造型符号。在被选择作为符号进行表演之前,它已经包含或者关联某种历史的、先验的观念意义,从而使民间艺人在选用这些造型符号是会自觉遵循其传统的象征含义。 河南浚县社火继承了原始艺術的信仰观念,将趋利避害、求生存、盼富贵的意愿通过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的造型艺术表达出来,从而使得这些人物造型成为民众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些物像也成为浚县社火造型的重要题材和形式代代相传。
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象征性特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代代相传,而象征这一造型手法也成为浚县社火文化艺术中最为普及,也最富有艺术价值的造型方法。这是学习中国民间艺术文化时,需要用心体悟和理解的内容,否则,面对许多地道的民间美术作品,会因不知其意而忽视其族群文化价值。
2、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民俗性特征
民俗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实,民俗美术和社火文化是有交叉的,民俗美术是民俗事项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浚县社火文化有些主题是民俗内容。就民俗而言,不论是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其中都有很多民间美术的成分,而浚县社火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支流,其很多作品都与民俗相关,比如: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等。换一种说法,浚县社火的参与者大多与民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民俗就像是社火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民俗心理的生态环境既滋养着浚县地区的社火文化,有时也制约着浚县社火文化的生长变迁;浚县社火文化既依赖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环境,也传播、强化和延续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传统。在浚县社火文化中,劳动人民利用业余或农闲时排练出好的作品,有利于老百姓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把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民俗性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河南浚县社火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河南浚县社火所依赖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仍然在产生和改变。浚县社火珍贵的艺术特性,以及它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民众的观念中被唤醒。浚县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传说、习俗等的形象化表现,它由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需要而进行发展,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她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存在,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也是浚县社火保持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前提。这些传统的美术形式对中学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审美价值
河南浚县社火文化可以通过审美观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独特性,它不像以造型手段划分的艺术类别比如绘画、雕塑那样,而是具有综合性。浚县社火文化是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表演形式、审美观念等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浚县社火文化存在美,这一点毋庸置疑。浚县社火凭借其独特的装饰元素的应用、强烈的色彩表现力、独特的神秘感等特征使得它与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有所区别,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纯朴、感性的美感。如果和精准透视比例的西方艺术相比,浚县社火文化保持着一种融合了感情色彩、幻想成分在内的思维方式。以“龙”为例,在浚县社火中舞龙队总是被安排在第一个表演,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浚县舞龙与其他地方舞龙的造型相比,其鹿角、虎眼、狮鼻、牛唇、马鬣、鹰爪、鱼鳞、蜃腹、蛇身等局部的特征塑造上,威武却不狞厉。它的鹿角是金色,在两角之间绑缚有绸花,绸花的缎带会随龙头迎风舞动,使之少了一分狰狞却增添了一分喜庆;它的虎眼是立体的,用每只眼睛用三个半圆球体相叠加,并用红色描绘眼眶,白色描绘眼球,黑色代表眼珠,眼周还装饰着白色的毛发和火焰形状的眉毛,用来展现它的阳刚之气;狮鼻从正面看呈“品”字状,色彩往往是整个头部中最显著的;牛唇四周装饰的火焰纹与云纹,使得龙头挥舞时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总之,龙是一个理想化造型,融合了多种动物的体态特征,舞龙者在锣鼓声中将其上下翻飞,表演盘龙、跳龙、巨龙腾空等节目。浚县社火的欣赏者都会由衷地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气氛。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浚县社火的背景,就会增强对浚县社火表演形式美感的认知,和对传统民间美术的认知。
其次浚县本身就具有在娱人的同时娱己的特点,社火表演的参与者都曾体会到这种快乐。社火文化是群众自发地进行的一种集体活动,民众在参加活动中相互交流不仅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表演形式给民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这种审美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浚县社火文化的审美观似乎已经融进当地民众的血液里。这就可能使得浚县社火的感染力被更多的学生去认识,去了解。
2、河南浚县社火本原文化中的真善美
河南浚县社火表演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都是为了满足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中的真善美所要诠释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诠释我们自己,诠释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所呈现出来独特的表演形式,从它运用古人的表演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从它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中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从它为了表现自己的态度和意识而运用的强烈的色彩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真善美存在于过去的历史,我想它也会存在与我们美好的未来,在河南浚县地区的社火文化的审美观念早已经在民众的心目中生成了,这种观念生成的时间之久我们难于想象,而我们也只能从它悠久的文化底蕴中探索答案,探索其中的真善美。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传承性,把好的东西传承下来,把真善美传承下来。从而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使得我们在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当中发现真善美,了解真善美,认识真善美。伴随人们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呈现的是一种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我相信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真善美也会有所发展,而且会伴随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会变得更加人性化,这可能就是人真正要寻找的美,这种审美形成与我们的历史,而它会在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阳光明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历史的传承还是审美发展的规律来看,河南浚县社火艺术的审美对中学美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在浚县社火艺术中从题材、形式、寓意、以及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各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体现了河南浚县社火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他们的表演以及他们热爱的社火都坦率地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向往和追求,这种在精神上、观念上恰恰是通过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河南浚县社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民众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端详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当你去询问观看者时,他们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好看呗”,“这样热闹”,却很少用“美”来表达。“好看”实际就是将美与善,美与吉祥,美与好联系在一起。这一切不仅仅是视觉的审美感受,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一种现实、目的的美学,具有切实的社火意义,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深刻的联系。
总之,中学生在认识、了解河南浚县社火独特表演形式的同时,还应该从浚县社火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社会、以及所产生的意义等方面加以系统的分析,从而揭示作为民间艺术的浚县社火的价值内涵。使得它能最大限度的被人们所了解,最后服务于民众。
关键词:河南浚县社火;文化内涵;中学美术教育
一、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内涵
河南浚县的社火文化作为“民间”美术是指非官方的存在空间,在很久之前大多数是相对于贵族阶层,宫廷阶层而言的。在各种类型的辞书中,都有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解释:伟大的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其中就有包括河南浚县社火这种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河南浚县社火是以农民为主(其中包括牧民、渔民等)的城乡劳动者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美术。浚县社火是河南浚县的老百姓遵循需要而创造的具有显著地域性的艺术样式。这样的“老百姓”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以自己感情的手艺传承了中国民间美术——社火文化,它是老百姓的情感、梦想、创造力、需要,环境等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族群文化,这个过程漫长而有意义,这个过程伴随着民众的思考,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南浚县的社火文化。
1、浚县社火的文化溯源
浚县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进香朝拜活动,它与浚县庙会相依存,它的历史与浚县正月古庙会一样久远。
浚县正月古庙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道二教兴盛,在后赵皇帝石勒统治时期,其于浚县大侄山东崖“凿大石佛以镇河”,此后若干年,大侄山上陆续有庙宇兴建,民众集结进香,求神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浮丘和大丕两山上陆续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也逐年扩大。至明朝时(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效仿泰山上被当时皇帝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的碧霞元君,在浮丘山上主持修建了碧霞宫,使庙会的规模发展至顶峰。清朝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逐渐发展为集宗教、民间游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社会节庆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两山庙会寂静兴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逐步放宽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浚县庙会得以恢复与发展。2007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浚县古庙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还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2008年,庙会上的社火表演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河南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
河南浚县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样各具风采,常见的几种形式有“耍狮子”、“舞龙灯”、“跑驴”、“跑旱船”、“踩高跷”等。这些表演活动中,生、旦、净、末、丑,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等等角色一应俱全,他们的装扮和服装通过融合强烈的色彩效果又把一个个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表演中呈现的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精巧的艺术构思,都使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犹如中国美术中的写意画一样融入自己的主观想象,把自己的情绪、意识像火山爆发一样爆发出来。正是它的这种强烈的色彩和道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极富特色的河南浚县自己的社火文化特色。
在河南浚县的社火中扮演的戏目极为繁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历史、神鬼演义、民间传说等,民众借用其中的情节片段和人物形象,创造性的加以表演。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于脸谱的共用,例如持刀的关羽是红脸的,持水火棍的赵匡胤是红脸的,持矛的周瑜是白脸的,持戟的吕布也是白脸的,一个脸谱对应着一个道具,身上的服装也是随着情景而更换的,角色也一样。因此,在河南浚县有句俗语,十个角子百台戏。这显然是受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看出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是互相影响,互相延续的。它的舞蹈动作十分简单,两个角色上场,跑八字菱花,三个角色上场跑三角花,四个角色上场跑四角花,众多角色上场跑黄河阵。除此而外,如交战、打斗、逗趣等均有较简单的程式性舞蹈动作或造型。
河南浚县社火多样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与其传统生活关系是很密切的,也与中原文化密不可分:第一,没有老百姓繁复的生活及其生活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浚县社火文化的出现和持续地生长;第二,浚县的民众在面对欢乐与苦难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因为有社火文化的滋养而走过了生活的沼泽地;第三,浚县社火的文化在当下与未来依然能够滋养浚县人的生活,甚至是中国人的生活,因此这就没有理由要嫌弃或者抛弃它;第四,我们应该专注自己生活的细节与需要,进而创生出能够滋养出类似于浚县社火的民间美术文化。不要让生活抛弃了民间美术,也不要让民间美术远离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彼此相爱共生的关系。爱自己的生活,就要爱民间美术;承传与创造民间美术就要热爱生活。无数的事例证明,中国民间美术的参与者都是在生活中由感而发,因情而发,是愉快而歌,快乐而舞,是真正的在“艺术的生活着”。这正如浚县社火为我们带来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特征
1、河南浚县社火的象征性特征
河南浚县社火作为民间美术文化的视觉物化形式,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历史文化观念的影响来自集体意识共同造就的传统文化,现实文化观念的影响则表现为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在参与者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化倾向。在广大民众那里,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似乎与许多特定的观念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象征着一段历史、象征着一段故事、象征着一段传说,这些都可以在浚县社火的表演中展现的活灵活现,在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参与者熟练的技巧都赋予了历史、故事、传说的生命,使得它们呈现出活生态。
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这些事物,这些历史、故事、传说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观念性符号,成为一种恒定的主题,成为广大民众中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共同语汇,具有高度的集体性、传承性。最后成为一种象征性。比如浚县社火常常选用的题材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都是在历史上有集体的意识和观念建构起来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造型符号。在被选择作为符号进行表演之前,它已经包含或者关联某种历史的、先验的观念意义,从而使民间艺人在选用这些造型符号是会自觉遵循其传统的象征含义。 河南浚县社火继承了原始艺術的信仰观念,将趋利避害、求生存、盼富贵的意愿通过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的造型艺术表达出来,从而使得这些人物造型成为民众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些物像也成为浚县社火造型的重要题材和形式代代相传。
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象征性特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代代相传,而象征这一造型手法也成为浚县社火文化艺术中最为普及,也最富有艺术价值的造型方法。这是学习中国民间艺术文化时,需要用心体悟和理解的内容,否则,面对许多地道的民间美术作品,会因不知其意而忽视其族群文化价值。
2、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民俗性特征
民俗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实,民俗美术和社火文化是有交叉的,民俗美术是民俗事项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浚县社火文化有些主题是民俗内容。就民俗而言,不论是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其中都有很多民间美术的成分,而浚县社火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支流,其很多作品都与民俗相关,比如:悟空、哪吒、傻子、书生、媒婆、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英雄侠义人物等等。换一种说法,浚县社火的参与者大多与民俗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民俗就像是社火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民俗心理的生态环境既滋养着浚县地区的社火文化,有时也制约着浚县社火文化的生长变迁;浚县社火文化既依赖于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环境,也传播、强化和延续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的传统。在浚县社火文化中,劳动人民利用业余或农闲时排练出好的作品,有利于老百姓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把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民俗性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河南浚县社火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河南浚县社火所依赖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仍然在产生和改变。浚县社火珍贵的艺术特性,以及它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民众的观念中被唤醒。浚县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传说、习俗等的形象化表现,它由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需要而进行发展,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她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存在,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也是浚县社火保持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前提。这些传统的美术形式对中学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审美价值
河南浚县社火文化可以通过审美观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独特性,它不像以造型手段划分的艺术类别比如绘画、雕塑那样,而是具有综合性。浚县社火文化是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表演形式、审美观念等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浚县社火文化存在美,这一点毋庸置疑。浚县社火凭借其独特的装饰元素的应用、强烈的色彩表现力、独特的神秘感等特征使得它与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有所区别,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纯朴、感性的美感。如果和精准透视比例的西方艺术相比,浚县社火文化保持着一种融合了感情色彩、幻想成分在内的思维方式。以“龙”为例,在浚县社火中舞龙队总是被安排在第一个表演,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浚县舞龙与其他地方舞龙的造型相比,其鹿角、虎眼、狮鼻、牛唇、马鬣、鹰爪、鱼鳞、蜃腹、蛇身等局部的特征塑造上,威武却不狞厉。它的鹿角是金色,在两角之间绑缚有绸花,绸花的缎带会随龙头迎风舞动,使之少了一分狰狞却增添了一分喜庆;它的虎眼是立体的,用每只眼睛用三个半圆球体相叠加,并用红色描绘眼眶,白色描绘眼球,黑色代表眼珠,眼周还装饰着白色的毛发和火焰形状的眉毛,用来展现它的阳刚之气;狮鼻从正面看呈“品”字状,色彩往往是整个头部中最显著的;牛唇四周装饰的火焰纹与云纹,使得龙头挥舞时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总之,龙是一个理想化造型,融合了多种动物的体态特征,舞龙者在锣鼓声中将其上下翻飞,表演盘龙、跳龙、巨龙腾空等节目。浚县社火的欣赏者都会由衷地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气氛。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浚县社火的背景,就会增强对浚县社火表演形式美感的认知,和对传统民间美术的认知。
其次浚县本身就具有在娱人的同时娱己的特点,社火表演的参与者都曾体会到这种快乐。社火文化是群众自发地进行的一种集体活动,民众在参加活动中相互交流不仅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表演形式给民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这种审美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浚县社火文化的审美观似乎已经融进当地民众的血液里。这就可能使得浚县社火的感染力被更多的学生去认识,去了解。
2、河南浚县社火本原文化中的真善美
河南浚县社火表演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都是为了满足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而河南浚县社火文化中的真善美所要诠释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诠释我们自己,诠释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河南浚县社火文化所呈现出来独特的表演形式,从它运用古人的表演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从它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中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从它为了表现自己的态度和意识而运用的强烈的色彩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真善美存在于过去的历史,我想它也会存在与我们美好的未来,在河南浚县地区的社火文化的审美观念早已经在民众的心目中生成了,这种观念生成的时间之久我们难于想象,而我们也只能从它悠久的文化底蕴中探索答案,探索其中的真善美。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传承性,把好的东西传承下来,把真善美传承下来。从而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使得我们在河南浚县社火的文化当中发现真善美,了解真善美,认识真善美。伴随人们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呈现的是一种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我相信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真善美也会有所发展,而且会伴随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会变得更加人性化,这可能就是人真正要寻找的美,这种审美形成与我们的历史,而它会在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阳光明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历史的传承还是审美发展的规律来看,河南浚县社火艺术的审美对中学美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在浚县社火艺术中从题材、形式、寓意、以及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各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体现了河南浚县社火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他们的表演以及他们热爱的社火都坦率地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向往和追求,这种在精神上、观念上恰恰是通过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河南浚县社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民众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端详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当你去询问观看者时,他们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好看呗”,“这样热闹”,却很少用“美”来表达。“好看”实际就是将美与善,美与吉祥,美与好联系在一起。这一切不仅仅是视觉的审美感受,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一种现实、目的的美学,具有切实的社火意义,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深刻的联系。
总之,中学生在认识、了解河南浚县社火独特表演形式的同时,还应该从浚县社火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社会、以及所产生的意义等方面加以系统的分析,从而揭示作为民间艺术的浚县社火的价值内涵。使得它能最大限度的被人们所了解,最后服务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