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
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培养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对于小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于植物一样不可少一样。然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教会小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人们在进行观察与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事情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现象并由此导致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之为机遇。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我们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随时保持对身边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奇心,这是提高小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关键之处。从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为了提高观察结果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首先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和各个层次;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以及它的全过程,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往往是从他们感兴趣的、与实验结果无关的方面开始观察,关注到的往往不是焦点。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选择性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素养。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的同时,还要培养小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素养。
二、巧妙创设各种课堂活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探究素养的培养依赖于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传递给学生。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小学生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让小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怎样小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呢?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给小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实践操作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最美丽的绽放莫过于实践真理。小学生通过充分地实践、探索,搜集到了丰富的﹑初级的﹑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小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小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意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总结,就强化了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继续创新的兴趣,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然而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小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小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小学生会收益很大。
四、提倡多元化评价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催化剂。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课程宗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要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把这一催化剂落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注重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應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哪怕是学生的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的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我们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叹,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这样的评价,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条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要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明白很多发明创造光靠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是集体创造力的体现。如: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就离不了很多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因此,团结协作也是一种科学素养,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比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
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培养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对于小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于植物一样不可少一样。然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教会小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人们在进行观察与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事情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现象并由此导致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之为机遇。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我们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随时保持对身边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奇心,这是提高小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关键之处。从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为了提高观察结果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首先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和各个层次;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以及它的全过程,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往往是从他们感兴趣的、与实验结果无关的方面开始观察,关注到的往往不是焦点。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选择性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素养。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的同时,还要培养小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素养。
二、巧妙创设各种课堂活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探究素养的培养依赖于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传递给学生。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小学生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让小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怎样小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呢?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给小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实践操作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最美丽的绽放莫过于实践真理。小学生通过充分地实践、探索,搜集到了丰富的﹑初级的﹑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小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小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意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总结,就强化了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继续创新的兴趣,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然而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小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小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小学生会收益很大。
四、提倡多元化评价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催化剂。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课程宗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要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把这一催化剂落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注重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應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哪怕是学生的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的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我们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叹,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这样的评价,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条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要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明白很多发明创造光靠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是集体创造力的体现。如: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就离不了很多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因此,团结协作也是一种科学素养,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比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