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语文规范化教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突出思想性、调动主动性、强调实用性、讲求灵活性、增强趣味性、加强实践性”等渠道加强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在于师生双向活动的持续、稳定、协调、统一发展。首先,教师本身应有较高的整体素质,能够取得学生的高度依赖,教学才能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在学生中树立不起威信,那就只能见效于“一时”、“一课”或“一文”,难以持久,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与学的辩证法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科学的教学观,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凭教师单枪匹马,或者一味地信奉强行灌输、突击训练,必然会孤掌难鸣,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贯彻如下“六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思想性
“升学”与“成才”两者之间有着一定联系,但是,育人的目标应该是重于“成才”,化“升学”为“成才”,立足于育,这是教学方向问题。成才与升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只有从育人角度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才能保持稳定的热情。如果片面强调升学,不面向大多数,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持久,也就影响了必要的升学率,更影响了学校育才的职能,影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遵循“文道统一”、“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寓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调动主动性
“教”与“学”,重在“学”,要化“教”为“学”,立足于改,这是教学思想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往往花的是大力气而收获的是小效果,与语文新课标不相适应。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真正成才,将来才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纵观历届学生,我们发现语文成绩特别优异的,其有效的经验就是主动自学,刻苦钻研,并非全得益于教师的教。古今学者,其成功的秘诀之一,也在于严谨治学,锲而不舍,并非全凭借于名师的传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转移重点;要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延伸课外,向生活渗透。
三、强调实用性
“死”与“活”,重在“活”,要化“死”为“活”,立足于化,这是教学目标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传授知识,死记硬背,读写与听说的教学比例失调,与生活实际脱离。无知必然无能,但有知未必有能,知识要化为能力,能力应包含知识。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交流所必須掌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信息传递越来越丰富,这些对语文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显示了语文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宏观上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常规,利用现行教材增加实用性训练。
四、讲求灵活性
“外”与“内”,重在“内”,要化“外”为“内”,立足于用,这是教学内容问题。语文教学的行家名流,往往启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要引外为内,内外结合,为我所用,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首先要课内打基础,提高45分钟的教与学质量,但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以内引外,联外补内,以生活为教材,扩大学生视野;其次,要注重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使语文知识为现代生活服务。
五、增强趣味性
“苦”与“乐”,重在“乐”,要化“苦”为“乐”,立教于导,这是教学风格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苦读苦教为主要形式,结果是累坏了学生也累坏了老师。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而发展智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治本之道,在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并运用富有感情的艺术,辅以相应的手势、动作,或进行表情朗读,再现课文所表述的意境,创造一个与课文思想相一致的课堂气氛,或启发引导学生沿着文辞铺成的曲径回廊,深入到文章的“腹地”,去领略那蕴藏于深处的神韵;还要善于唤起学生从已知求未知的欲望,从“高不可攀”、“望文生畏”向“高而可攀”、“似曾相识”的转化,使学生学得实而不死,活而不虚,乐而不苦。
六、加强实践性
“整”与“零”,重在“整”,要化“零”为“整”,立足于积,这是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单篇课文的教学,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授课的完整性。从语文的特性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注重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忌于知识的支离破碎。语文有其社会实践性,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在不断应用和实践中呈螺旋形上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教学要求和要点要明确集中,不能把语文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零零碎碎,要围绕每个知识点的讲授,通过听说读写的严格训练,巩固落实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经过长期的积“零”为“整”,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如果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系统,又不注重实践,势必鱼目混杂,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实践、主动吸收和自我消化,被动灌输和越俎代庖是不能奏效的。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在于师生双向活动的持续、稳定、协调、统一发展。首先,教师本身应有较高的整体素质,能够取得学生的高度依赖,教学才能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在学生中树立不起威信,那就只能见效于“一时”、“一课”或“一文”,难以持久,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与学的辩证法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科学的教学观,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凭教师单枪匹马,或者一味地信奉强行灌输、突击训练,必然会孤掌难鸣,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贯彻如下“六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思想性
“升学”与“成才”两者之间有着一定联系,但是,育人的目标应该是重于“成才”,化“升学”为“成才”,立足于育,这是教学方向问题。成才与升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只有从育人角度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才能保持稳定的热情。如果片面强调升学,不面向大多数,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持久,也就影响了必要的升学率,更影响了学校育才的职能,影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遵循“文道统一”、“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寓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调动主动性
“教”与“学”,重在“学”,要化“教”为“学”,立足于改,这是教学思想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往往花的是大力气而收获的是小效果,与语文新课标不相适应。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真正成才,将来才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纵观历届学生,我们发现语文成绩特别优异的,其有效的经验就是主动自学,刻苦钻研,并非全得益于教师的教。古今学者,其成功的秘诀之一,也在于严谨治学,锲而不舍,并非全凭借于名师的传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转移重点;要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延伸课外,向生活渗透。
三、强调实用性
“死”与“活”,重在“活”,要化“死”为“活”,立足于化,这是教学目标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传授知识,死记硬背,读写与听说的教学比例失调,与生活实际脱离。无知必然无能,但有知未必有能,知识要化为能力,能力应包含知识。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交流所必須掌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信息传递越来越丰富,这些对语文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显示了语文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宏观上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常规,利用现行教材增加实用性训练。
四、讲求灵活性
“外”与“内”,重在“内”,要化“外”为“内”,立足于用,这是教学内容问题。语文教学的行家名流,往往启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要引外为内,内外结合,为我所用,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首先要课内打基础,提高45分钟的教与学质量,但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以内引外,联外补内,以生活为教材,扩大学生视野;其次,要注重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使语文知识为现代生活服务。
五、增强趣味性
“苦”与“乐”,重在“乐”,要化“苦”为“乐”,立教于导,这是教学风格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苦读苦教为主要形式,结果是累坏了学生也累坏了老师。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而发展智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治本之道,在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并运用富有感情的艺术,辅以相应的手势、动作,或进行表情朗读,再现课文所表述的意境,创造一个与课文思想相一致的课堂气氛,或启发引导学生沿着文辞铺成的曲径回廊,深入到文章的“腹地”,去领略那蕴藏于深处的神韵;还要善于唤起学生从已知求未知的欲望,从“高不可攀”、“望文生畏”向“高而可攀”、“似曾相识”的转化,使学生学得实而不死,活而不虚,乐而不苦。
六、加强实践性
“整”与“零”,重在“整”,要化“零”为“整”,立足于积,这是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单篇课文的教学,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授课的完整性。从语文的特性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注重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忌于知识的支离破碎。语文有其社会实践性,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在不断应用和实践中呈螺旋形上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教学要求和要点要明确集中,不能把语文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零零碎碎,要围绕每个知识点的讲授,通过听说读写的严格训练,巩固落实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经过长期的积“零”为“整”,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如果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系统,又不注重实践,势必鱼目混杂,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实践、主动吸收和自我消化,被动灌输和越俎代庖是不能奏效的。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