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为学生选准思维切入点,就好似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一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而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并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的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帮助学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学中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一贯来“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但倡导人文性,能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的交流,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当前新课改活动的影响下,生活化教学策略被大家运用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笔者以为它也不能免俗。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要学生将自己对于具体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语文有着先天的优势。譬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要品味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语言、服装、动作举止等,这些都与我们所学习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出一辙。所以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在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三、漫步当代文苑,开拓睿智的理性眼光
笔者以为,要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充分彰显,自然离不开具体文章的思想浸润与语言影响。在初中阶段,笔者考虑到有限的时间与课本容量,他们在选择教材篇目的时候会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还有不同文体的比例问题,考虑的较为全面。但我们的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这些教材篇目之外,给学生补充相当数量的当代作家的名篇佳作,让学生们漫步在当代文苑中,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环境下,开拓睿智而理性的眼光,拓展自己丰润而美好的心灵与想象。譬如当代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结合了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旅行,还将其与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课外参考资料。另外,像霍达、莫言、贾平凹、梁晓声的小说,像铁凝、张抗抗、毕淑敏的散文,如果我们能够精心选择,认真推荐,相信一定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旅程提供丰厚的借鉴。
四、在充满情趣和想象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让学生富于想象,也能很好挖掘其人文内涵。《皇帝的新装》不是在对皇帝、大臣的骗术的夸张的描述中,融入了精彩的想象,才突出深刻,揭露出封建统治者昏庸和虚假?《天上的街市》不是通过虚构美丽、自由幸福的天上街市,借助巧妙的想象,才能凸显批判黑暗现实,向往理想世界的愿望?再看朱自清的《春》见春花似锦,便想象秋天丰硕的果实,足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身处巴山夜雨,却设想未来相会相聚,秉烛夜谈,足见作者思念深切。可见,想象不仅忽视不得,而且是揭示语文人文性的一个法宝。
五、在诵读中感悟文化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地、富有感情地阅读,才能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挖掘出其文的意蕴。在教读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后小组合作诵读感受最深的细节并谈谈感想。教室里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读法,在课堂展开,一会儿就有同学起来,用沉重的语调诵读文中迪桑卡的诗并说:“这首诗最让我心痛!”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分钟,他们还在书桌前学习,他们正体验看成长的幸福,“小脑子充满了数字”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还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那个时候,他们还是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就像我们读小学时一样……可是5分钟后,他们的血洒在那个山坡上!他们是用这样的心情呼唤他们的爸爸妈妈。
总之,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当树立其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教学理念与意识,使语文教学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我们希望看到,在初中生朗朗读书声中,在他们满含理想与稚气的篇篇文中都浸润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与色彩,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健康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勤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J].新课程,2012(07):47-48.
[2]覃忠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J].学园,2012(10):69-70.
(编辑:刘婷婷)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为学生选准思维切入点,就好似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一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而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并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的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帮助学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学中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一贯来“教师中心”的“权威主义”,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但倡导人文性,能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的交流,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当前新课改活动的影响下,生活化教学策略被大家运用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笔者以为它也不能免俗。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要学生将自己对于具体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语文有着先天的优势。譬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要品味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语言、服装、动作举止等,这些都与我们所学习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出一辙。所以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在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三、漫步当代文苑,开拓睿智的理性眼光
笔者以为,要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充分彰显,自然离不开具体文章的思想浸润与语言影响。在初中阶段,笔者考虑到有限的时间与课本容量,他们在选择教材篇目的时候会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还有不同文体的比例问题,考虑的较为全面。但我们的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这些教材篇目之外,给学生补充相当数量的当代作家的名篇佳作,让学生们漫步在当代文苑中,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环境下,开拓睿智而理性的眼光,拓展自己丰润而美好的心灵与想象。譬如当代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结合了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旅行,还将其与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课外参考资料。另外,像霍达、莫言、贾平凹、梁晓声的小说,像铁凝、张抗抗、毕淑敏的散文,如果我们能够精心选择,认真推荐,相信一定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旅程提供丰厚的借鉴。
四、在充满情趣和想象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让学生富于想象,也能很好挖掘其人文内涵。《皇帝的新装》不是在对皇帝、大臣的骗术的夸张的描述中,融入了精彩的想象,才突出深刻,揭露出封建统治者昏庸和虚假?《天上的街市》不是通过虚构美丽、自由幸福的天上街市,借助巧妙的想象,才能凸显批判黑暗现实,向往理想世界的愿望?再看朱自清的《春》见春花似锦,便想象秋天丰硕的果实,足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身处巴山夜雨,却设想未来相会相聚,秉烛夜谈,足见作者思念深切。可见,想象不仅忽视不得,而且是揭示语文人文性的一个法宝。
五、在诵读中感悟文化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地、富有感情地阅读,才能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挖掘出其文的意蕴。在教读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后小组合作诵读感受最深的细节并谈谈感想。教室里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读法,在课堂展开,一会儿就有同学起来,用沉重的语调诵读文中迪桑卡的诗并说:“这首诗最让我心痛!”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分钟,他们还在书桌前学习,他们正体验看成长的幸福,“小脑子充满了数字”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还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那个时候,他们还是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就像我们读小学时一样……可是5分钟后,他们的血洒在那个山坡上!他们是用这样的心情呼唤他们的爸爸妈妈。
总之,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当树立其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教学理念与意识,使语文教学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我们希望看到,在初中生朗朗读书声中,在他们满含理想与稚气的篇篇文中都浸润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与色彩,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健康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勤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J].新课程,2012(07):47-48.
[2]覃忠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J].学园,2012(10):69-70.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