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课堂,既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能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可见,要想追求轻负高效的课堂,和谐课堂的营造是关键。
然而,在平时的农村语文课堂中,不和谐的现象随处可见:原本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只是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原本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变成了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教师无视学情,没有因材施教。笔者经过近一年的《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实践研究,发现采用分层式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以人为本,学生分层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成功驾驭我们的课堂;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能力、兴趣方面,还表现在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可以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当然只能采取隐性分层,不予公布,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每组在组内分别命名为1号、2号、3号、4号。每组的2号或3号是A层学生,1号或4号是C层学生,当然这只是教师心里知道,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我班有26名学生,我将他们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第二小组有6名学生(两个2号和两个4号),每组的3号为A层学生,是每组的小组长;每组的1号是C层学生。这样分层组合之后,课堂上,我组织学习活动就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高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学习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C层学生,变化最大。
二.以学定教,目标分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必须有层次。学生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让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名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一般情况下,可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去考虑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我制订的目标是: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⑶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⑷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练习、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来看目标⑴⑵是基础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目标⑶⑷分别就是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是B层和A层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三.因材施教,互动分层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互动的过程也必须分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更能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A层学生接受能力强、读写能力强,就着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B层学生大多肯学,但反应一般,光会背不会用,阅读感悟能力有待提高,则应半“扶”半“放”,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C层学生以“扶”为主,首先从树立自信心着手,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先让全班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正面描写谭千秋语言、动作的语句和侧面描写谭千秋的句子(环境描写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语言),读一读,并做批注。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1号学生(C层)读读描写谭千秋的句子,也可谈谈体会;2号和4学生号(B层)说说具体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悟;3号(A层)说说环境描写及其他人物语言描写的的作用,并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在全班交流。 在教学中,我采用赛读、讨论、写话等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独立学习时,我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灵活地采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每个孩子都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气氛和谐。
四.因人而异,作业分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当然也应不同。课内作业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以面向B层学生为主,同时C层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后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根据A层学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读写结合的作业,以写促读,提高写作能力,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随时记录的习惯;二是根据B层学生状况,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设计课外阅读及摘抄练习;三是根据C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适当放缓坡度,作业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抄抄词语、练练字,这样,既能缓和后进生学习困难的状况,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完了《爱如茉莉》一课,我的“自助餐”式的作业是这样的:⑴摘抄文中令人感动的体现爱的细节的词语、段落;⑵阅读描写人间真情的文章,摘抄优美语句;⑶以“真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文章。每人可选择一题或全部完成。批改作业时,我很惊喜地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真地选择并主动地完成了作业,A层学生居然把三个层次的作业都完成了。灵活开放的分层作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五.发展个性,评价分层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有针对性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
对C层学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B层学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层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和谐的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它适应于孩子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分层式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为和谐课堂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每一个孩子在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展,自主发展,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美好前景。当然,分层式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完善。
杨翠琴,教师,现居江苏仪征。
然而,在平时的农村语文课堂中,不和谐的现象随处可见:原本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只是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原本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变成了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教师无视学情,没有因材施教。笔者经过近一年的《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实践研究,发现采用分层式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以人为本,学生分层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成功驾驭我们的课堂;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能力、兴趣方面,还表现在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可以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当然只能采取隐性分层,不予公布,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每组在组内分别命名为1号、2号、3号、4号。每组的2号或3号是A层学生,1号或4号是C层学生,当然这只是教师心里知道,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我班有26名学生,我将他们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第二小组有6名学生(两个2号和两个4号),每组的3号为A层学生,是每组的小组长;每组的1号是C层学生。这样分层组合之后,课堂上,我组织学习活动就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高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学习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C层学生,变化最大。
二.以学定教,目标分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必须有层次。学生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让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名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一般情况下,可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去考虑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我制订的目标是: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⑶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⑷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练习、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来看目标⑴⑵是基础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目标⑶⑷分别就是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是B层和A层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三.因材施教,互动分层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互动的过程也必须分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更能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A层学生接受能力强、读写能力强,就着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B层学生大多肯学,但反应一般,光会背不会用,阅读感悟能力有待提高,则应半“扶”半“放”,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C层学生以“扶”为主,首先从树立自信心着手,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先让全班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正面描写谭千秋语言、动作的语句和侧面描写谭千秋的句子(环境描写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语言),读一读,并做批注。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1号学生(C层)读读描写谭千秋的句子,也可谈谈体会;2号和4学生号(B层)说说具体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悟;3号(A层)说说环境描写及其他人物语言描写的的作用,并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在全班交流。 在教学中,我采用赛读、讨论、写话等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独立学习时,我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灵活地采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每个孩子都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气氛和谐。
四.因人而异,作业分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当然也应不同。课内作业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以面向B层学生为主,同时C层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后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根据A层学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读写结合的作业,以写促读,提高写作能力,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随时记录的习惯;二是根据B层学生状况,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设计课外阅读及摘抄练习;三是根据C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适当放缓坡度,作业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抄抄词语、练练字,这样,既能缓和后进生学习困难的状况,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完了《爱如茉莉》一课,我的“自助餐”式的作业是这样的:⑴摘抄文中令人感动的体现爱的细节的词语、段落;⑵阅读描写人间真情的文章,摘抄优美语句;⑶以“真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文章。每人可选择一题或全部完成。批改作业时,我很惊喜地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真地选择并主动地完成了作业,A层学生居然把三个层次的作业都完成了。灵活开放的分层作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五.发展个性,评价分层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有针对性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
对C层学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B层学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层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和谐的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它适应于孩子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分层式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为和谐课堂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每一个孩子在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展,自主发展,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美好前景。当然,分层式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完善。
杨翠琴,教师,现居江苏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