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 皮埃尔船长在印度洋上乘坐的游艇被撞, 妻子克勒松受重伤, 生命垂危, 可他们所处的位置即将发生海啸或火山喷发。皮埃尔毅然放弃逃生, 留下来用灯语让一艘客轮安全脱险, 而爱妻却失去了生命。
课堂上教者首先让学生看了几幅几年前印度洋海啸发生时的画面, 由那惨不忍睹的场景引出课题, 并从“生死”二字切入, 引学生去思考: 面临灾难每一个人都会作出哪些反应。求生是一切动物的本能, 而本文中的皮埃尔船长的惊人之举实在令人敬佩。顿时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了,他们很想知道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他们有若干个为什么, 急切地想得到答案。教者趁势提出自学课文的要求:这是怎样的一个生死之夜? 学生立刻非常投入地去阅读。虽匆匆一瞥, 但对皮埃尔船长毅然放弃逃生, 留下来拯救游船的惊人壮举却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 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一个念头冲入他的脑海, 不,我不能走! ……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就“责任” 二字展开了讨论。“皮埃尔有责任吗?” “他为什么说自己有责任?” 同学们各抒己见。由此, 学生体会到了皮埃尔的伟大之处。接下来, 教者将文中的两个“抽搐”从大段的文字中跳出, 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去读, 并比较出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在哪儿? 学生自读自悟, 也可同桌讨论交流。“皮埃尔的心在抽搐” 是个难点, 教者通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地朗读与品读文中有关描写皮埃尔语言、神态、心情的句子。学生逐步体会到: 海啸即将发生, 皮埃尔为全船人的安危担忧, 可游船仍没看到信号,他心急如焚, 此时他似乎心在流血, 所以说他的心在“抽搐”。学生被文中的语言文字打动了, 朗读时语感、语速十分自然到位。然而, 教者话锋一转, 出示另一段话“爱妻的身体已经冰凉, 此时, 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 ……”
我以为, 这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目标定位合理。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 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者认真钻研了教材, 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 既不人为拔高要求, 也不是草草走过场, 而是始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去读, 去品, 去悟。且读有目的, 品有方法, 悟得真实。学生理解了, 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二、摆正师生位置。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恰到好处。整个教学过程不是“满堂灌”, 也不是“满堂问”, 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读, 去思, 去悟, 去感。教者是放手而不是放任, 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己读懂了文章, 而且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 引导恰到好处。恰当地点拨, 适时地引导, 给学生留有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该从何处入手? 读什么? 如何读? 思考些什么? 这样的训练结果,使学生逐步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思考。一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有所得。
四、 效果好, 效率高。这篇文章篇幅不算短, 而且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可由于教者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摆正了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引导得法, 学生的阅读、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均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由这一堂语文教学研究课, 从而想到: 语文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各个时期, 各路专家、权威人士总是各执一词。首先是教学模式,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从倡导精讲多练, 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确实是新理念下的一次飞跃。过去的满堂灌不好, 因为学生不是容器。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是个吸收内化的过程。满堂问也不好, 过多繁琐地提问, 往往挤掉的是学生读书的时间, 思考与自悟的过程。其结果, 学生充其量只能是浮于知识的表面, 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不可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对吗? 近几年来, 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课堂上, 学生在几人小组内轰轰烈烈地讨论, 接下去是各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结果会说的滔滔不绝, 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机会, 而对于很大一部分不善言谈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也就只能是陪衬, 是听众了。课堂上倒是不缺乏热闹。还有的干脆让学生, 喜欢哪句就读那句, 喜欢哪段就读那段。事实情况呢, 很多学生总是挑最短的句子, 最简单的句子。这个过程被美其名曰: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让人感觉,教师似乎可有可无, 甚至有了多余的感觉。这样的一堂课能谈得上高效率, 高效益吗? 我以为这种过于追求形式, 是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 甚至是歪曲。讲严重一点, 这也是教师课堂上失职的表现。
课堂上“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是给师生在课堂上, 早已明确的职责。我以为, 一堂课就是一场战役。“主导” 地位这是赋予教师的权利与职责, 决定了你就是这场战役的领导者与指挥者。要取得战斗的胜利,打个漂亮仗, 取决于指挥者。一堂好课不正是如此吗?教者自身要有高素质, 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课堂上, 向前面介绍的这位老师那样, 指挥得当, 引导得法……坚持这样去做,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 学习潜能就能被充分挖掘。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能力会逐步形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这也应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课堂上教者首先让学生看了几幅几年前印度洋海啸发生时的画面, 由那惨不忍睹的场景引出课题, 并从“生死”二字切入, 引学生去思考: 面临灾难每一个人都会作出哪些反应。求生是一切动物的本能, 而本文中的皮埃尔船长的惊人之举实在令人敬佩。顿时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了,他们很想知道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他们有若干个为什么, 急切地想得到答案。教者趁势提出自学课文的要求:这是怎样的一个生死之夜? 学生立刻非常投入地去阅读。虽匆匆一瞥, 但对皮埃尔船长毅然放弃逃生, 留下来拯救游船的惊人壮举却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 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一个念头冲入他的脑海, 不,我不能走! ……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就“责任” 二字展开了讨论。“皮埃尔有责任吗?” “他为什么说自己有责任?” 同学们各抒己见。由此, 学生体会到了皮埃尔的伟大之处。接下来, 教者将文中的两个“抽搐”从大段的文字中跳出, 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去读, 并比较出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在哪儿? 学生自读自悟, 也可同桌讨论交流。“皮埃尔的心在抽搐” 是个难点, 教者通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地朗读与品读文中有关描写皮埃尔语言、神态、心情的句子。学生逐步体会到: 海啸即将发生, 皮埃尔为全船人的安危担忧, 可游船仍没看到信号,他心急如焚, 此时他似乎心在流血, 所以说他的心在“抽搐”。学生被文中的语言文字打动了, 朗读时语感、语速十分自然到位。然而, 教者话锋一转, 出示另一段话“爱妻的身体已经冰凉, 此时, 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 ……”
我以为, 这堂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目标定位合理。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 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者认真钻研了教材, 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 既不人为拔高要求, 也不是草草走过场, 而是始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去读, 去品, 去悟。且读有目的, 品有方法, 悟得真实。学生理解了, 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二、摆正师生位置。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恰到好处。整个教学过程不是“满堂灌”, 也不是“满堂问”, 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读, 去思, 去悟, 去感。教者是放手而不是放任, 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己读懂了文章, 而且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 引导恰到好处。恰当地点拨, 适时地引导, 给学生留有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该从何处入手? 读什么? 如何读? 思考些什么? 这样的训练结果,使学生逐步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思考。一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有所得。
四、 效果好, 效率高。这篇文章篇幅不算短, 而且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可由于教者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摆正了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引导得法, 学生的阅读、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均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由这一堂语文教学研究课, 从而想到: 语文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各个时期, 各路专家、权威人士总是各执一词。首先是教学模式,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从倡导精讲多练, 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确实是新理念下的一次飞跃。过去的满堂灌不好, 因为学生不是容器。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是个吸收内化的过程。满堂问也不好, 过多繁琐地提问, 往往挤掉的是学生读书的时间, 思考与自悟的过程。其结果, 学生充其量只能是浮于知识的表面, 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不可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对吗? 近几年来, 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课堂上, 学生在几人小组内轰轰烈烈地讨论, 接下去是各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结果会说的滔滔不绝, 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机会, 而对于很大一部分不善言谈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也就只能是陪衬, 是听众了。课堂上倒是不缺乏热闹。还有的干脆让学生, 喜欢哪句就读那句, 喜欢哪段就读那段。事实情况呢, 很多学生总是挑最短的句子, 最简单的句子。这个过程被美其名曰: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让人感觉,教师似乎可有可无, 甚至有了多余的感觉。这样的一堂课能谈得上高效率, 高效益吗? 我以为这种过于追求形式, 是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 甚至是歪曲。讲严重一点, 这也是教师课堂上失职的表现。
课堂上“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是给师生在课堂上, 早已明确的职责。我以为, 一堂课就是一场战役。“主导” 地位这是赋予教师的权利与职责, 决定了你就是这场战役的领导者与指挥者。要取得战斗的胜利,打个漂亮仗, 取决于指挥者。一堂好课不正是如此吗?教者自身要有高素质, 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课堂上, 向前面介绍的这位老师那样, 指挥得当, 引导得法……坚持这样去做,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 学习潜能就能被充分挖掘。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能力会逐步形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这也应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