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伏园接手《晨报副刊》编辑工作后的四年里,《晨报副刊》结束了李大钊编辑时代所带有的的强烈政治色彩,开始转型为纯文学副刊。该时期,《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系列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女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启蒙和开创色彩。
关键词:启蒙;女性文学;《晨报副刊》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2-01
伴随着五四文学的兴起,女作家的写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女性创作的缺失时期之后,五四启蒙的火光终于照亮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创作实践的热情。二十世纪初女作家的创作总体来看带有浓重的五四启蒙文学色彩,此外,女作家在五四初期集体选择的发表园地——《晨报副刊》与该群体的兴起和壮大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究的。
《晨报》经历了许多主编,谈及对纯文学报刊发展的推进以及对新进作家的提携,就不能不提1920年接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
孙伏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报刊编辑,他对副刊的创办理念很有自己的风格,他认为,“日报的附张于是又须代替一部分杂志工作”,“一面要兼收并蓄,一面却要避去教科书或讲义式的艰深沉闷的弊病,所以此后我们对于各项学术,除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引人研究之趣味的,或至少艰深的学术而能用平易有趣之笔表达的,一概从少登载。”①这样的理念决定了《晨报副刊》中刊登的文章类型多是“文学艺术之一类的作品”,孙伏园还表示,“文学艺术的文字和学术思想的文字能够打通是最好了”,且“文艺与人生是无路如何让不能脱离的”,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为人生的文学”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的和所欣赏的文艺类型。在这样一位编辑的领导下,《晨报副刊》所刊登的文学作品具有十分明显的风格——为人生的文学。启蒙,理性,问题,思考,科学,民主,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正是《晨报副刊》中所刊文章和所辟新版块的核心。
五四启蒙思想照亮的不仅是有志男青年,也照亮一些进步女学生的道路。女性自我的发现在五四得以实现。而那些初出茅庐,在文坛毫无地位和知名度的女作家想要发表文章、表达思想,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孙伏园对待没有名气的新人恰是敢于大胆扶持,给予滋养。“……记者竭诚地欢迎新进作家。新进作家的名字,自然不是社会所习知,但希望读者对于他们的作品,不要以为名字生疏而厌弃之。”“不成名的新作家的作品,我们尤其希望多多介绍。”②孙伏园不存成见、一视同仁的对待作家的眼光,也是女作家的作品得以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晨报》地发展历程和编辑的思想来看,这份杂志的基调便是思想启蒙,这种思想基调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觉醒意识中传递下来,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五四的思想。1920年到1924年间,五四运动由最初的高潮到逐渐平淡下来,《晨报副刊》在接受各种思潮以保证报刊的丰富性的同时,仍然以启蒙为第一核心,刊物中的一些板块,例如“妇女问题”、“小说”等板块也主要以发表这类作品以期影响更多地读者,孙伏园担任编辑时期,还增设了“开心话”、“戏剧研究”等板块,可见他的办刊思想——趣味与启蒙相结合——是《晨报副刊》拥有大量不同阶层读者的重要因素,并且从来没有放弃对启蒙这一要义的追求。
女作家在当时思想解放的社会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实际上正是常常发表和翻译外国对妇女问题讨论的文章的《晨报副刊》所需要的,二者相互作用,能够将对女性的思想启蒙观点传递给更多的人。
对妇女问题的讨论,是“五四”运动中一直以来持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女作家陈衡哲的作品《老夫妻》,但是女作家群体并没有在《新青年》上形成一股大规模的气候,《新青年》作家群主要男作家为主。与当时主要以男作家为主导的其他刊物不同,《晨报副刊》在五四运动初期便发表了很多女作家的作品。因此,谈及二十世纪初女作家群体的兴起,《晨报副刊》上有一条很明显的轨迹。冰心、凌叔华、庐隐、石评梅、冯沅君等作家最初的创作,都可在《晨报副刊》中找到踪影。《晨报副刊》之所以成为众多女作家的共同选择,上文已经提到,与其办刊的宗旨和启蒙核心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女作家群体的创作对《晨报副刊》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深入的探究。
冰心的作品从1919年开始便频繁地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她的文艺创作的处女作《两个家庭》在《晨报副刊》连载,“冰心”这个名字也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此之前,受到新文化影响的女性作家作品,只有陈衡哲在1917年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的《一日》等少数。在冰心发表《两个家庭》后的一年,《新青年》杂志方发表了陈衡哲的小说《小雨点》。此后,女作家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晨报副刊》对女作家的接受和培育,可见一斑。
此外凌叔华的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发表之前,身为燕京大学的学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感染的她,写信给周作人并受到其赏识。周作人将凌叔华的作品交由孙伏园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由此开启了凌叔华渴盼成为一位女作家的道路。在她笔下,无论是对人物心理细腻的分析,还是对女性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显现出启蒙之光,接下来发表于《晨报副刊》的散文《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小说《资本家之圣诞》等使读者对凌叔华更加熟悉,这是她在文坛上走出的第一步,此后诸多优秀作品的发表,在文坛取得的成就,皆绕不开她与《晨报副刊》的这段渊源。
回顾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长期处在父权话语主导下的社会,女性文学的发展并不昌盛。历朝历代的才女诗人,都处在一种偶然的和高压的环境中写作,而且其创作并未形成一种集体现象。女性个体的自我发现,直至五四时期才真正实现。从秋瑾女士开始,到现代新文学运动中对女性问题的讨论,到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苏醒,《晨报副刊》中的女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女性个体意识发现的践行,女作家群体在《晨报副刊》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为《晨报副刊》增色不少,也为后来的文坛女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注释:
①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孙伏园《谈谈日报的附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7页
②同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版社,1998年版.
[2]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王喜绒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文(1992.01-),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硕士学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启蒙;女性文学;《晨报副刊》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2-01
伴随着五四文学的兴起,女作家的写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女性创作的缺失时期之后,五四启蒙的火光终于照亮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创作实践的热情。二十世纪初女作家的创作总体来看带有浓重的五四启蒙文学色彩,此外,女作家在五四初期集体选择的发表园地——《晨报副刊》与该群体的兴起和壮大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究的。
《晨报》经历了许多主编,谈及对纯文学报刊发展的推进以及对新进作家的提携,就不能不提1920年接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
孙伏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报刊编辑,他对副刊的创办理念很有自己的风格,他认为,“日报的附张于是又须代替一部分杂志工作”,“一面要兼收并蓄,一面却要避去教科书或讲义式的艰深沉闷的弊病,所以此后我们对于各项学术,除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引人研究之趣味的,或至少艰深的学术而能用平易有趣之笔表达的,一概从少登载。”①这样的理念决定了《晨报副刊》中刊登的文章类型多是“文学艺术之一类的作品”,孙伏园还表示,“文学艺术的文字和学术思想的文字能够打通是最好了”,且“文艺与人生是无路如何让不能脱离的”,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为人生的文学”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的和所欣赏的文艺类型。在这样一位编辑的领导下,《晨报副刊》所刊登的文学作品具有十分明显的风格——为人生的文学。启蒙,理性,问题,思考,科学,民主,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正是《晨报副刊》中所刊文章和所辟新版块的核心。
五四启蒙思想照亮的不仅是有志男青年,也照亮一些进步女学生的道路。女性自我的发现在五四得以实现。而那些初出茅庐,在文坛毫无地位和知名度的女作家想要发表文章、表达思想,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孙伏园对待没有名气的新人恰是敢于大胆扶持,给予滋养。“……记者竭诚地欢迎新进作家。新进作家的名字,自然不是社会所习知,但希望读者对于他们的作品,不要以为名字生疏而厌弃之。”“不成名的新作家的作品,我们尤其希望多多介绍。”②孙伏园不存成见、一视同仁的对待作家的眼光,也是女作家的作品得以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晨报》地发展历程和编辑的思想来看,这份杂志的基调便是思想启蒙,这种思想基调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觉醒意识中传递下来,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五四的思想。1920年到1924年间,五四运动由最初的高潮到逐渐平淡下来,《晨报副刊》在接受各种思潮以保证报刊的丰富性的同时,仍然以启蒙为第一核心,刊物中的一些板块,例如“妇女问题”、“小说”等板块也主要以发表这类作品以期影响更多地读者,孙伏园担任编辑时期,还增设了“开心话”、“戏剧研究”等板块,可见他的办刊思想——趣味与启蒙相结合——是《晨报副刊》拥有大量不同阶层读者的重要因素,并且从来没有放弃对启蒙这一要义的追求。
女作家在当时思想解放的社会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实际上正是常常发表和翻译外国对妇女问题讨论的文章的《晨报副刊》所需要的,二者相互作用,能够将对女性的思想启蒙观点传递给更多的人。
对妇女问题的讨论,是“五四”运动中一直以来持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女作家陈衡哲的作品《老夫妻》,但是女作家群体并没有在《新青年》上形成一股大规模的气候,《新青年》作家群主要男作家为主。与当时主要以男作家为主导的其他刊物不同,《晨报副刊》在五四运动初期便发表了很多女作家的作品。因此,谈及二十世纪初女作家群体的兴起,《晨报副刊》上有一条很明显的轨迹。冰心、凌叔华、庐隐、石评梅、冯沅君等作家最初的创作,都可在《晨报副刊》中找到踪影。《晨报副刊》之所以成为众多女作家的共同选择,上文已经提到,与其办刊的宗旨和启蒙核心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女作家群体的创作对《晨报副刊》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深入的探究。
冰心的作品从1919年开始便频繁地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她的文艺创作的处女作《两个家庭》在《晨报副刊》连载,“冰心”这个名字也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此之前,受到新文化影响的女性作家作品,只有陈衡哲在1917年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的《一日》等少数。在冰心发表《两个家庭》后的一年,《新青年》杂志方发表了陈衡哲的小说《小雨点》。此后,女作家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晨报副刊》对女作家的接受和培育,可见一斑。
此外凌叔华的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发表之前,身为燕京大学的学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感染的她,写信给周作人并受到其赏识。周作人将凌叔华的作品交由孙伏园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由此开启了凌叔华渴盼成为一位女作家的道路。在她笔下,无论是对人物心理细腻的分析,还是对女性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显现出启蒙之光,接下来发表于《晨报副刊》的散文《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小说《资本家之圣诞》等使读者对凌叔华更加熟悉,这是她在文坛上走出的第一步,此后诸多优秀作品的发表,在文坛取得的成就,皆绕不开她与《晨报副刊》的这段渊源。
回顾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长期处在父权话语主导下的社会,女性文学的发展并不昌盛。历朝历代的才女诗人,都处在一种偶然的和高压的环境中写作,而且其创作并未形成一种集体现象。女性个体的自我发现,直至五四时期才真正实现。从秋瑾女士开始,到现代新文学运动中对女性问题的讨论,到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苏醒,《晨报副刊》中的女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女性个体意识发现的践行,女作家群体在《晨报副刊》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为《晨报副刊》增色不少,也为后来的文坛女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注释:
①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孙伏园《谈谈日报的附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7页
②同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版社,1998年版.
[2]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王喜绒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文(1992.01-),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硕士学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