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天才与鉴赏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c_0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天才与鉴赏力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启蒙主义美学作了独特的回答,他努力整合新古典主义和当时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合理因素,充分强调天才独创性和想象力的审美理念在创作中的实质性作用,又坚持(基于鉴赏力的)规则与秩序是艺术更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方面,他彰显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方面的功能,阐明它不仅独创地提供诗意想象和审美理念,还提供出诸多基本的艺术规则、概念的独特内涵以及具体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他又凸显了鉴赏力在创制中持续发挥的重要的范导性功能及其甚至比天才更不可或缺的地位,反对赫尔德等狂飙突进运动代表对艺术技巧、技术和学院规范等规则的忽视,指出普通的艺术家也能通过模仿带来美的形式.
其他文献
电视剧承载、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观念,起着深化民族记忆,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作用.文章以《老农民》《老酒馆》《老中医》电视剧为例,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美学层面分析了电视剧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美学呈现.文章认为,电视剧通过以“仁”为核心的个体道德、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具有民族大义和历史大局意识的天下观的由近及远三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塑造,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唤起观众的集体文化记忆,激发观众的身份认同意识.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尽管在当代已经比较成熟,但它的对象和内容却在不断变动之中.有一段时间,流行“美”“美感”“艺术”三分法,这种区分后来被打破.关于美学的概念研究,还要区分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与古代就有的“美学思想”,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连续性,特别是说明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在当代,美学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传统的美学结构要被超越,同时,在一些方面,美学又呈现出回归的态势.艺术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但美学研究又不能仅限于艺术,要既依托艺术又突破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摘要】魔尺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很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折折、变变、玩玩的过程中观察、动手、思维、交往等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培养幼儿的专注性与耐心。一天,轩轩小朋友带来了一把魔尺到教室,引发了孩子们一起探索魔尺的奥秘,文章主要是对幼儿魔尺游戏活动中的深度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幼儿自主学习;探究游戏;成长  一、初遇魔尺——点燃兴趣  早上,轩轩拿着魔尺不停地左掰右折发出“咔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中国春节甚至整个春季给各行各业和每个人都带来严峻考验.被视为传统院线电影的《囧妈》选择了网络视频平台的在线首播.这种行为挑战了2002年以来业已形成的传统院线的行业规则,遭到大部分院线企业的联合抵制.票房分账固定比例、影院窗口首映和院线电影大制片等所谓传统院线电影建构的行业规则,正受到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巨大冲击.数字创意时代电影院线发行的窗口期效应不再是线性时间的历时安排,而是网络效应的共时安排.电影企业运用“互联网+”策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平台,实现从传统的4P产品营
在中国宋代画史中,宗室画是一个独特的品类.它缺乏文人画的放逸,但比一般文人画更趋高洁和雅致;它像当时的院画一样讲究法度,但又绝少匠人的世俗气.鉴于宋代帝王和宗室对当时艺术风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这一时代的文人画和院画其实应被视为宗室画的逸出形式,或者至少应将宋代绘画一分为三,即宗室画、文人画和院画,三者分别以贵族气、文人气和工匠气,显出艺术风格的次递差异.整体言之,绘画在宋代的繁荣,离不开这一王朝持续300年的佑文政策;而宗室画之所以领一代风骚并精英辈出,一方面源于宋王朝对宗室弟子持之以恒的艺文教育,另一方
中国雕塑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五千年以来的老传统,即中国古代雕塑传统;一个是辛亥革命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引入西方雕塑,经数代雕塑家努力所建立起来的新传统,即中国现代雕塑传统.1979年开始的中国当代雕塑便是在两个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雕塑新传统的生成源于两个转化:一是外来雕塑的本土转化;二是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这两个转化之间既有区别,也有交叉和重合,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影响着中国现代雕塑的基本面貌.1979年以来,传统雕塑的当代转化成为中国雕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写意雕塑”和“器物雕塑
近日,山东省京剧院复排的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在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剧目的经典价值、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现编辑了一组笔谈短剧评,以期促进相关讨论.
本文论述的是书法家吴兆璜在书法批评方面的成果及其贡献.民国时期,吴兆璜发表了大量关于书法批评的文字,其中尤其以连载于新记《大公报》副刊的《书镜质疑》最为成熟和系统,对此书法史提及甚少,本文的介绍具有史料钩沉的用意.与此同时,本文特别指出了以吴兆璜、张荫麟二人为代表的书法批评这种文体的特点与作为其载体的新记《大公报》副刊的阅读趣味之间的相互塑造,从而观照新式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书法批评的生产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目前,诗歌创作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涌现出大量语言俗白、内容空洞、把诗歌视为分行游戏的“口水诗”.诗歌的高雅性与“形而上”的美学追求逐渐式微.李瑾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其诗歌实践中有着高度生命叩问与存在之思的终极关怀的创作自觉.他自觉采用客观冷静的旁观者口吻,在不动声色的诗意叙述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把握历史和当下的独特视窗,充满了清明的理性与诗性的关怀,构建了属于李瑾个性诗歌的独特精神向度,具有启迪心智的生命张力.
2017年至201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延安”系列馆藏美术作品展,为美术界提供了一次重新再思考“延安美术”的契机.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形态,延安美术超越了“艺术自律”特征,侧重艺术介入社会现实、塑造人民性等工作.通过总结延安美术在形塑政治理念、选择题材内容、创造视觉结构方面的创作经验,突破文艺“工具论”的解释框架,可以为今天美术界“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塑造国家形象的美术创作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