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对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选用和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提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表明: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 调查 特征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特征,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的价值观,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具体教学经验的概括化,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1]。近年来,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教学实践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体育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其教学模式能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是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大学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献、报刊和杂志,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调查问卷》,进一步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向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3.数理统计法
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运算和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而被选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分层次型”等(见表1),但由于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优越性,同时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
1.“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注重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三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组织形式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促进体育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学缺少灵活性,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终身体育意识。
2.“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进行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兼顾学生的体能发展和兴趣特长,注意对体育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不宜同步,学生过于关注评价成绩,导致不注重方法的掌握。
3.“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阶段进行定位,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将大学体育课程分成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使学生增强体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主体性思想体现不够,在一年级不能照顾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开课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以满足学生体育兴趣、要求、意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完全打破班级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局限性是对高校场馆设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5.“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把体育课堂、早操、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衔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校的场地器材得到充分利用。缺点是不能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学校投入资金大,教师所承担工作量太大。 6.“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
“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体能特征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组织形式是按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体质状况的不同情况,划分教学层次班,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区别对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不足之处是教学层次班的划分相对复杂且很难操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场地设施要求较高。
(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分析
1.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的大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出发,尽量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模式(见表2)。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聪慧的头脑,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逐步向“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等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转变。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体育教学模式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的状态,教师就应当把自己主导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建设者的角色。建设者实际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学的一切程序都应围绕“学生主体特色”展开,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尊重学生个体选择。作为建设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建设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制定目标和自主评价,其前提就是在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实现了这个质的变革,“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来,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才能够得以凸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显。如此,大学生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进行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生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合作的和谐状态[2]。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最好地教学效果。”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进行转变,这就迫使体育教师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一)由于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各高校在选用方面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多数大学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三)在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3.
[2] 孙自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82-84.
[3] 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109-111.
[4] 聂东风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01-103.
[5] 辛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94-595.
摘 要 对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选用和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提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表明: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 调查 特征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特征,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的价值观,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具体教学经验的概括化,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1]。近年来,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教学实践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体育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其教学模式能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是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大学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献、报刊和杂志,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调查问卷》,进一步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向辽宁、山西、山东、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等地52所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108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3.数理统计法
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运算和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而被选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分层次型”等(见表1),但由于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优越性,同时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
1.“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注重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三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组织形式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促进体育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学缺少灵活性,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终身体育意识。
2.“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进行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兼顾学生的体能发展和兴趣特长,注意对体育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不宜同步,学生过于关注评价成绩,导致不注重方法的掌握。
3.“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学阶段进行定位,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将大学体育课程分成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使学生增强体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主体性思想体现不够,在一年级不能照顾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开课层次多,对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以满足学生体育兴趣、要求、意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完全打破班级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局限性是对高校场馆设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5.“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其组织形式是把体育课堂、早操、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衔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校的场地器材得到充分利用。缺点是不能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学校投入资金大,教师所承担工作量太大。 6.“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
“分层次型”体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体能特征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组织形式是按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体质状况的不同情况,划分教学层次班,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区别对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不足之处是教学层次班的划分相对复杂且很难操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场地设施要求较高。
(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分析
1.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的大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出发,尽量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模式(见表2)。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聪慧的头脑,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用应逐步向“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等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转变。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体育教学模式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的状态,教师就应当把自己主导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建设者的角色。建设者实际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学的一切程序都应围绕“学生主体特色”展开,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尊重学生个体选择。作为建设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建设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制定目标和自主评价,其前提就是在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实现了这个质的变革,“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来,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才能够得以凸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显。如此,大学生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进行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生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合作的和谐状态[2]。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最好地教学效果。”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进行转变,这就迫使体育教师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
(一)由于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各高校在选用方面仍处于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多数大学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三)在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3.
[2] 孙自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82-84.
[3] 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109-111.
[4] 聂东风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101-103.
[5] 辛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94-595.